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阐述了密切值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评价步骤。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利用密切值法对各个决策目标进行质量排序,再利用污染损失率法计标出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并对决策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能全面地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2.
污染损失率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污染损失模型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应用,结合土壤环境污染的特征,尝试将污染损失率法应用于福州市郊菜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并同时计算评价样本的密切值,发现污染损失率法与密切值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前者表现出对样本中超标较严重的污染因子有更强的分辨率。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证明,污染损失率法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便,评价结果合理精确。本研究拓展了污染损失率法的应用领域,也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要论述了近几年应用较多的密切值评价法和污染损失率法的应用原理与评价过程,并以兰州黄河水质断面监测结果为实例计算,排序评价结果显示与指数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分析指出两种评价方法的计算特点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室内空气品质综合评价密切值法的数学模型,并将其用于某地区4栋大楼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通过与灰色评价法、污染损失率法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密切值法的判定结果等级与污染损失率法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与灰色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存有差异;从评价结果排序看,密切值法的判定结果与灰色评价法、灰色物元分析法、相似率法、污染损失率法基本一致.说明密切值法用于评价室内空气品质是可行的.而且该评价方法原理简单,计算过程简便,分辨率较高.本研究拓展了密切值法的应用领域,也为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密切值法在企业环境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崇洪 《环境与开发》1994,9(1):209-212
本文将多目标决策中的密切值法应用于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通过实例分析,并与灰色综合评判法、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比较。认为该方法简便、适用、分辨率也高;不须加“权”,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以宝天高速公路为背景,讨论了公路建设对水体环境的主要影响,并利用改进的密切值法对公路沿线地表水进行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评价表明:沿线地表水质量良好,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Ⅰ级标准;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天宝高速公路沿线水体水质的基本情况,说明采用密切值法对水体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该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实用,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各水体水环境质量的相对优劣,可为制定环境规划、进行环境决策、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将多目标决策中的密切值法应用于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中,通过实例分析,并与灰色综合评判法、多极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比较,认为该方法简便、适用.分辨率也高,不需加“权”.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密切值法用于锅炉脱硫除尘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将密切值用于锅炉脱硫除尘器综合评价的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密切值法进行锅炉脱硫除尘器的综合评价是可行的。采用密切值法、物元分析法和模糊采对分析等三种不同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致。该法具有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和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改进密切值法进行地表水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跃  张江山 《环境工程》2007,25(5):91-94
针对密切值法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目标差值率和虚拟优点、劣点的概念,对密切值法进行了改进.将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应用于地表水环境综合评价中,经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实用,且从评价结果可获许多潜在的信息,是开展地表水流域水环境综合评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松滨  宋静 《环保科技》2003,9(1):22-24
将多目标决策中的密切值法 ,用于环境项目投资优化选择过程中。经实例分析表明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具有决策原理简单、计算方便、精确度高、决策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湖泊和水库中藻类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边归国 《福建环境》2003,20(5):62-65
由于富营养化的影响,在我省少部分湖泊和水库中多次发生因藻类的强烈光合作用而产生的高pH值污染和藻类毒素对饮用水的污染等现象。该文综合了除藻的各种方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认为以生物除藻和物理除藻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吴忠市金积傍河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水源地区内土壤介质特征基础上,在水源地区域范围内采集了1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区域范围内土壤重金属砷、镉、铬、铜、铅、镍、锰等7个因子空间分布状况,采用正定矩阵分析方法定性识别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各项来源空间污染贡献率。结果显示,金积水源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低于区域土壤背景值,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受自然来源总贡献率为34.1%,受工业污染影响来源贡献率26.2%,受农业污染影响来源贡献率21.1%,受畜禽养殖粪便堆放及施肥作用影响的贡献率为18.6%。污染来源及其污染贡献程度分析结果为水源地供水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海洋大气氯离子监测方法。方法针对湿烛法与干片法各自的特点,在万宁试验站海洋平台、近海试验场、内试验场和不同离海距离的屋顶监测了两种方法多种条件下的氯离子沉降速率。采用成对数据的符号秩和检验法对比研究了湿润、透风、采样的方向性、氯离子污染程度对两种采样方法的监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分析了气象因素对氯离子沉降速率的关系。结果湿润、透风、采样的方向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氯离子污染程度越大的环境,其影响程度越大。结论诸多影响的综合结果导致了湿烛法监测的氯离子沉降速率高于干片法。  相似文献   

14.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与核算方法演变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环境容量在我国一直被作为环境管控措施制订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区域及城市的相关实践工作,对国内外环境容量理论和核算方法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在综述大气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资源属性三重特征.结合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实践在引入与探索期、发展与实践期、停滞期和快速发展期等4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针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以煤烟型污染、酸雨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为主要特征的3种大气环境问题,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内涵及核定思路.以A值法、线性优化法、模型模拟法为重点,总结了不同核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了模型模拟法可以兼顾气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和污染源等人为因素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并可以反映复杂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更适合以PM2.5、O3等复合污染为约束的环境容量的核算.最后,结合环境管理的要求,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①以多种污染指标达标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②典型重污染时段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③改进模型模拟和多目标优化耦合技术,探讨在空气质量、健康损害、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约束下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金属元素时空白值的降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体系消解土壤,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锌、铅、镉、镍时空白值不同程度升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采用器皿的认真清洗,防止消解过程中的尘埃污染,选用高纯水和优级纯消解试剂,注意氢氟酸的准确加入方法以及消解过程中赶酸完全等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空白试验值,提高了土壤中金属元素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了监测方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灰色聚类法在福建晋江水系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除了常用的综合污染指数、模糊综合评价法外,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灰色局势决策法已被成功地运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中。根据泉州市2003年晋江水系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法评价了晋江水系各水段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该江段的水质状况为大部分监测断面水尚清洁,部分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差,污染偏重。  相似文献   

17.
大气环境容量A-P值法中A值的修正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值是A-P值法计算大气环境容量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确定A值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和维护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的利益.以单箱模型中A值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的公式法确定混合层厚度(Hi),对不同大气稳定度下计算A值的单箱模型法进行修正;以《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给出的各地区A值的取值范围为基础,依据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达标保证率,提出计算A值的达标保证率法,并根据确定达标保证率方法的不同细分为概率公式法和图表法,给出2种方法的使用说明.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开发区为例,采用所提出的3种方法计算其A值,对计算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并对各计算方法的特点、适用情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