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具有复合型吸附剂材料的除湿轮中传热传质耦合现象,采用一种新的隐式差分法模拟除湿轮中的传热传过程。除湿轮性能取决于旋转速度,基体的传热传质系数,基体水分扩散率,基体热容量和吸附热,计算结果表明:转速最优化除湿轮性能的关键参数,基体传热传质系数越大,除湿性能越好,但当基体表面传热系数大于0.08kW/(m^2.k)时,即使再增加传热系数也无法进一步提高除湿效果;吸附热或基体热容越大,除湿轮性  相似文献   

2.
PERFORMANCE OF A ROTARY DEHUMIDIFIER WITH THE MIXED DESICCANT MATERIALS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具有复合型吸附剂材料的除湿轮中传热传质耦合现象.采用一种新的隐式差分法模拟除湿轮中的传热传质过程.除湿轮性能取决于旋转速度、基体的传热传质系数、基体水分扩散率、基体热容量和吸附热.计算结果表明:转速是优化除湿轮性能的关键参数;基体传热传质系数越大,除湿性能越好,但当基体表面传热系数大于0.08kW/(m2·K)时,即使再增加传热系数也无法进一步提高除湿效果;吸附热或基体热容越大,除湿轮性能越差.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溶液除湿制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系统介绍了太阳能溶液除湿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提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预处理溶液集热/再生流程,相对传统集热/再生器理论计算发现其溶液浓度差可提升90%,蓄能密度增加50%.从理论上构建了太阳能驱动溶液除湿与辐射供冷复合空调系统的工艺流程,并对填料塔除湿和再生器进行实验研究得到其传质系数的表达式.从热力学角度找出溶液除湿冷却系统理论再生效率和理论性能系数的表达式.当溶液浓度较低时,理论再生率可大于1.0;当环境温度为35℃,热源温度由60℃升到100℃时,理论性能系数提高1.0.  相似文献   

4.
蓄能型太阳能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实验的方法对采用填料塔式再生器的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再生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了再生器热源温度在55.5 ℃工况下的传质系数和热源温度对出口参数有影响的结论.同时发现传质系数平均值约为0.32 mg/(m2·Pa·s),根据实验数据提出提高填料塔式再生器再生性能的方法.同时提出一种蓄能密度高的相变潜能蓄能模式,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蓄能模式的蓄能密度一般在1 000 MJ/m3以上,这表明该蓄能方法比常规蓄能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逆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热传质过程解析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逆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简化处理,导出了描述这一热质传递过程的常微分方程组,得到了相应的解析解;并于精确数学模型的数值解进行了对比,二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利用解析解分析了各参数对除湿性能的影响,所得解析解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空调用金属填料传热传质性能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表面积分别为350m^2/m^3和500m^2/m^3的3块金属填料在夏季冷却除湿工况下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对流传热系数αc,对流传质系数αD、阻力△p与淋水质量流速、空气质量流速、进口水温、进口空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淋水质量流速和空气质量流速,会使填料表面空气与水之间的传热传质系数增大;进口水温从5℃增加到12℃,传质系数降低程度超过50%,空气的温降和焓降也分别降低20%以上;比表面积为500m^2/m^3的铝合金填料与比表面积为350m^2/m^3的铝合金填料相比较,更适宜在空调机组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溶液除湿系统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提高溶液除湿系统节能优势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提高其再生子系统的效率.本文采用已得到实验验证的填料塔模型和逆流换热器模型,分别描述再生塔中溶液—空气传热传质过程和空气—空气换热器中逆流换热过程,然后用正交设计法安排数值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确定了各运行参数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再生塔内水份蒸发速率作实验指标时,重要参数包括溶液入口温度和浓度、干空气与溶质之间的质量流量比率、再生空气入口温度;以再生塔再生效率作实验指标时,干空气与溶质之间的质量流量比率以及溶液入口温度是重要参数;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再生塔内水份蒸发速率和再生效率都没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A l3 掺杂硅胶除湿轮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分析了转速、解吸角以及通道尺寸对除湿轮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蜂窝状通道尺寸优化值为1.34 mm×4.35 mm;当轮厚在0.15~0.30 m范围内,最佳转速为10 rph;对0.2 m厚的转轮,10 rph和90°的解吸角有利于强化除湿轮的传热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除湿转轮的传热传质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基体材料蓄热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搭建了进行变风量运行工况下转轮瞬态响应性能研究的实验台.模拟并实验研究了变风量运行方式下除湿转轮的瞬态响应性能,对转轮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对除湿空调系统可节省的显热负荷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处理风速阶跃减小时,处理空气出口相对湿度随时间逐渐减小,温度升高,再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呈小幅上升和减小的趋势,响应时间约1h;风速阶跃增加时,处理空气出口相对湿度随时间增大,温度降低,再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相应呈小幅下降和增大的趋势,响应时间约40min.计算表明,变风量运行方式可节省除湿空调系统显热负荷约20%,若通过调节再生风速和风温,可进一步节省显热负荷约13%.模拟的瞬态响应曲线与实验曲线较为一致,模拟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常规热泵驱动的蒸发冷却冷凝除湿新风系统负荷,提出在常规系统流程基础上增加由表冷器和喷淋填料组成的单级全热回收模块,得到改进流程Ⅰ,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系统总传热传质能力不变,系统性能随全热回收模块传热传质能力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典型夏季工况下,系统最优性能系数COP相比基础流程提升0.33.为减少回风全热回收过程的损失,提高送风温度,在改进流程Ⅰ的基础上增加送风显热回收模块,得到改进流程Ⅱ,此时系统性能系数COP进一步提升0.12.此外,采用多级全热回收有助于提高空气与水传热传质的匹配性,但会增加水泵功耗,对系统总体性能的提升有限.最后,搭建了基于改进流程Ⅱ的系统试验台,对上述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南方热湿地区室外气象资料,分析了其室外气候特点,提出了南方热湿地区新风除湿的要求与条件.以重庆地区为例,根据土壤能的特点分析其在4~10月的部分时间有除湿能力,将其用于新风除湿是可行的.同时,试制了土壤能新风除湿通风装置,并进行了夏季运行实验,在实验新风量120m3·h-1时,装置出口空气温度在23℃时,含湿量稳定...  相似文献   

12.
增湿减湿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湿陷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狭义浸水饱和后的最终沉降量;但实际工程中常遇到的是不同增湿减湿含水率产生的广义湿陷,所以研究不同增湿减湿含水率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更具实际意义。通过验测定由同一土桶制备的原状、增湿和减湿试样的含水率、湿陷系数和压缩量,并结合现有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得出不同含水率的增湿、减湿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湿陷系数随增湿后含水率的增大而有明显的减小,初始含水率较低比初始含水率较高对湿陷性影响大;试验所取土样的峰值压力为100 k Pa左右,增湿界限含水率大概为26%;在相同条件下,增湿减小了黄土的湿陷量,却增大了压缩量;减湿减小了黄土的压缩量却增大了湿陷量。  相似文献   

13.
空气经过淋水纸质填料时的热湿交换过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用波纹纸质填料淋水处理空气来实现空调中常见的绝热加湿和冷却去湿的两种处理过程的有关性能。对绝缘加湿过程的有关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及分析,并对冷却去湿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直接接触式降温减湿节能装置,装置内部设置了填料段以强化传热传质效果.为建立和完善节能装置设计方法,对其填料段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和设计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烟气温度tg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包含Lewis数Le和主体烟气湿比热CH、烟气水相界面处烟气湿比热CHi的求解填料段传热传质微分方程组,改进了填料段内传热传质过程参数分布及填料段高度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所改进的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新型节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中,空气-空气热交换器是一个重要设备。二次空气通过直接蒸发冷却后降低了温度,然后通过热交换器去冷却一次空气。当二次空气的入口温度低于一次空气的露点温度时,一次空气的冷却有可能是一去湿过程。通常制造厂仅提供干冷却时的换热效率,这使得难以计算去湿冷却工况。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方法,利用此法,即使只有干冷却效率也能计算在去湿冷却条件下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参数。此法限用于逆流情况下的板式热交换器。文中还提供了计算实例以作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6.
The performance of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 can be improved substantially by applying the ultrasonic atomization technology.However,considering the currently-high expense and extra power for the ultrasonic atomizers,it's unclear if the ultzasonic atomization dehumidifying system(UADS) possesses good economic performance over the conventional packed-bed(PBD)systems.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UADS and PBD.An economic analysis model integrated with the empirical formulae was established while an office building located in Guangzhou,China was employed as the study case.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UADS may fit best for buildings with deep-dehumidification needs but smaller-scale areas.  相似文献   

17.
由于低温风处理设备大多处于全湿、半湿工况,冷却盘管模型应能根据工况的不同进行判断。通过对有关文献给出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冷却、除湿过程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低温送风特点,提出了数学模型,并以试验验证了模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考虑裂隙对膨胀土渗透性的影响建立膨胀土裂隙模型,对于研究因降雨而形成的浅层滑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裂隙模型既要考虑符合现实情况也要考虑实施的可能性,为此提出一种结合现场裂隙图片、土体含水率和室内实验成果建立裂隙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从达西定律出发建立了裂隙介质渗流的数学模型,基于裂隙膨胀土降雨实验对裂隙膨胀土降雨入渗过程进行简化,最后根据室内脱湿实验数据结果进行数值曲线拟合建立裂隙模型。将模型应用于Geostudio软件中,发现降雨入渗在裂隙膨胀土中的深度远大于无裂隙的情况,裂隙的存在对渗流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大土体入渗边界,扩大降雨入渗的范围以及提高土体地表的入渗率。  相似文献   

19.
熊康明  徐刚  顾震 《江西科学》2004,22(1):22-26
研究了三用干燥热泵表面式蒸发器模拟计算过程。须特别注意的是:不同运行状态时蒸发器析湿系数不同;蒸发器最佳翅片表面温度的确定方法及结构计算合理性判定等。  相似文献   

20.
竹材杨木复合层积材在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形变,甚至功能失效。对竹材和杨木的湿膨胀系数在各个方向的差异进行研究,可为竹材杨木复合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笔者采用电阻应变片法,研究竹材和杨木单板在恒温条件下除湿和增湿处理不同阶段的应变,分析了竹材和杨木的不同方向湿膨胀系数。结果表明:竹材和杨木在纵横两方向上的湿膨胀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常温常湿下最小;湿度下降阶段,杨木单板的纵向及横向湿膨胀系数为竹材的2倍以上,两者复合后杨木形变量较大,竹材的应变具明显的吸湿滞后。由于吸湿膨胀系数和吸湿滞后的影响,在湿度变化时,会出现除湿时向杨木方向的纵向弯曲,吸湿膨胀时会出现向竹材面的纵向弯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