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律与监督》2009,(7):11-15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和解机制作为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对于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解决社会纠纷、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英辉  向燕 《河北法学》2008,26(5):52-56
刑事和解为近年来我国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刑事和解在我国的适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具体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宽严相济为刑事和解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刑事和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和解是我国司法现实的需要,是实现利益兼得、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司法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联合国所提倡的,各国通行的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并不相悖,体现了解决刑事案件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型刑事案件解决机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种困惑和问题,建议通过不断完善法规、规范程序和工作制度,来规范刑事和解工作,使其在刑事检察环节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对于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贯彻刑事和解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在该阶段如何正确运用刑事和解机制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本文拟从基层检察院的具体实践出发,通过对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硕 《法制与经济》2009,(12):81-82
当前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正处于转型期间,刑事和解虽然是西方恢复性司法思潮下的产物,但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机制样式正是适应这样的趋势所产生的。因为其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司法民主建设的背景息息相关,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倡导下,我们应当将刑事和解更好的适用于公安侦查当中,有效地解决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正处于转型期间,刑事和解虽然是西方恢复性司法思潮下的产物,但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机制样式正是适应这样的趋势所产生的。因为其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司法民主建设的背景息息相关,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倡导下,我们应当将刑事和解更好的适用于公安侦查当中,有效地解决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玲 《法制与社会》2013,(23):48-49
刑事和解制度自产生以来就作为一种解决刑事纠纷的全新模式,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应用于刑事案件的实践之中,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贯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背景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弥补被害人损害的途径也慢慢进入到我国刑事司法的领域,并最终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本文主要就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议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监督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刑事和解,是一种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外以调解形式结案的方式,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的宽缓处理。最近高检院出台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列举了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三种轻微刑事案件,即: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属于被害人可以提起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提请批捕、移送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  相似文献   

9.
陈华 《法制与社会》2012,(24):49-50,56
在全球法律文化交流加速和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升温的大环境下,刑事和解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刑事法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刑事和解体现了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主体地位的尊重,寻求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利益价值最大化,在化解社会矛盾,弥补传统刑事司法的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严厉的惩罚,司法系统和监狱负担沉重、再犯率又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刑事和解制度给了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新的启示.但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刑事和解在我国已广泛进入探索实施阶段,但各地在刑事和解适用过程中,程序极不统一、规范,存在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刑事和解的良好效果,也不利于这一制度的长远发展。对此,应通过建立机制、制定制度等予以完善,特别是要从程序上予以规范,以科学严谨的程序推进刑事和解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李晔 《法制与社会》2010,(29):117-11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体现了刑事司法的务实倾向,有利于促进人权保障和刑事司法改革。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严"与"宽"是不可分离的。本文指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引下,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恶性刑事犯罪,另一方面也要展开刑事诉讼机制创新,如刑事和解、诉辩交易等,同时还要激活我国刑法中的非监禁刑适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检察工作中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面: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立案监督、追漏追诉的问题;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安“严打”定势的矛盾;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自侦工作重在“严”的矛盾;如何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审判监督的工作;如何协调解决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若干难题等问题,应分别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起诉为标志的现代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结构带来了很多问题,改革当前的刑事司法模武则成为必然。而源于西方恢复性司法运动的刑事和解制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我国司法环境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以新刑法为标志的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初步建立与刑事和解制度的导入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这是中国国情使然。就国家应对犯罪的策略或刑事法律具有的社会治理效能而言,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符合刑事法制一般作用规律和基本价值倾向的。刑事和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具体保障制度之一。刑事和解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就是刑事政策调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产生的过程。从规范刑事法学、社会刑事法学与价值刑事法学理应存在融通、协调之处的视角,刑事和解契约观与刑事和解修复观可以水乳交融。我国司法机关积极探索的刑事和解制度,实为解读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一般规律和普遍问题的绝好样本。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机制作为一项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新型刑事案件解决机制,较好地实现了被害人、加害人、国家及社会利益的契合,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但由于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各地的探索实践不甚统一和规范。相关保障制度的缺乏,也导致刑事和解机制难以实现最大效能。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积极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是我国现阶段惩治与控制犯罪的基本政策,而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恢复性司法理念指导下的刑事制度能够很好地贯彻这一基本政策。在当前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着实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闫水镜 《法制与经济》2020,(1):115-116,122
司法领域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为了顺利化解刑事纠纷,节约司法资源,刑事和解制度应运而生。刑事和解制度是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解决冲突的一种新型方式,我国于2012年正式引入该制度。刑事和解相比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更加重在保障人权,适应我国法治要求。文章对刑事和解制度相关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其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运用。  相似文献   

18.
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隐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明 《法学研究》2007,(5):129-13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对缓解社会冲突、防止社会对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对宽严相济的理解和适用、宽严对象的确认、该政策对行刑效果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控制机制等问题上均存在隐忧。现阶段应着力解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现有的刑法原则、制度和实务的协调或配套问题。刑事政策效用的发挥和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司法、行刑和社会控制机制,没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刑事政策将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侦查监督工作中运用刑事和解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对我国刑事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来说,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究和解决.刑事和解对于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贯彻刑事和解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环节.应当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的现状、在该环节适用刑事和解的基础、价值取向及如何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更正     
为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正确办理轻微刑事案件,规范刑事和解条件、范围、程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浙江省淳安县司法局与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关于轻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的暂行规定》,建立了轻微刑事案件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互动机制,以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