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对300例慢性胃炎患儿的内镜表现、临床特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原因调查,65.7%偏食、不规律饮食;40.3%饮食缺乏蛋白质;30.3%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慢性扁桃腺炎或鼻炎16.3%;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3.7%。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上中腹间断痛86.3%;食欲不振、恶心66%;腹部饱胀、反酸48.3%;乏力消瘦15.7%;头晕失眠贫血8%。胃镜所见:黏膜充血水肿36,7%;花斑样改变30.3%;胃窦黏膜病变为主占37.3%;以胃体炎为主者占总数的23.7%。结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及HP感染在胃炎发病中占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儿HU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腹泻后HUS(D HUS)占同期收治的HUS的44.4%(8/18),无腹泻HUS(D-HUS)占55.6%(10/18)。D HUS组婴幼儿占75%,病前均有消化道表现;5例腹膜透析;急性期存活6例,放弃l例,死亡l例,l例复发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治愈4例。D-HUS组50%为学龄儿童,无前驱腹泻史,有家族史l例;3例腹膜透析,2例血液透析,2例血浆置换;急性期存活9例,死亡l例;复发3例中放弃治疗2例,治愈l例;l例2年后进入ESRD,余4例痊愈。结论:小儿D-HUS较之D HUS预后差、复发率高,可有家族史。早期透析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血浆置换对治疗D-HUS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4例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由顾和分析。【结果】5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中,男性大于女性,以在校儿童为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70.4%(38/54)。胃溃疡5.6%(3/54);幽门旋杆菌感染14例,糜烂性胃炎5.6(3/54),十二指肠球炎9.3%(5/54),不明原因9.3%(5/54)。临床表现主要有不规则上腹痛,直属亲属有溃疡病占37%,0型血占53%。【结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较成年人简单,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多见,男性大于女性,学龄儿童多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参与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上腹痛,及时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手术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116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的临床资料、术前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手术治疗情况。结果:结肠镜诊断大肠癌的符合率为98.3%(114/116),其中直肠癌检出率为53.4%,直肠癌肛检阳性率82.3%;青年人大肠癌占3.4%(4/116),早期大肠癌占5.2%(6/116);Bomnann Ⅰ型、Ⅱ型、Ⅲ型,手术根治率分别为83.3%、75.9%、60%。结论: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但不能作为术前分期和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疾病监测》2006,21(5):228-229
布病 山西:4月全省共报告布病病例441例,与上月(289例)相比上升52.60%,与去年同期(312例)比上升41.35%。全省11个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同市、忻州市、晋中市,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77.10%。从职业分布看,以农民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1.63%;发病年龄以25~65岁组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5.03%;报告病例数以男性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0.95%,男女性别比为4.25:1。  相似文献   

6.
小儿急性胰腺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胰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9年-2004年3月收治入院的43例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儿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呕吐72.1%(31/43)、腹痛65.1%(28/43);血淀粉酶升高81.4%(35/43),尿淀粉酶升高100%;腹部B超显像率为53.5%(23/43),单纯胰头肿大30.2%(13/43);腹部CT显像率达83.3%(30/36)。发病诱因中胆源性疾病30.2%(13/43),继发于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23.3%(10/43),继发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胰腺炎25.6%(11/43)。轻型胰腺炎及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患儿的多器官损害率分别为18.4%(7/38)和100%(5/5)。结论:小儿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胆源性疾病、病毒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疾病为主,呕吐和腹痛是小儿急性胰腺炎主要临床症状,与成人患者有不同性,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小儿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20例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川崎病多见于蜜幼儿,且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伴球结膜充血(18/20=90%);口唇鲜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18/20=90%);多形性红斑样皮疹(14/20=70%);杨梅舌(13/20=65%);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膜状脱皮(16/20=80%);颈部淋巴结肿大(9/20=45%);肛周潮红脱皮(8./20=40%);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硬结(4/20=20%);阴囊皮肤潮红脱皮(1/20=5%);白细胞总数升高(18/20=90%)。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19/20=95%)血小板升高(14/20=70%),轻度贫血(8/20=40%);血沉增快(17/20=85%);c反应蛋白增高(16/20=80%);心脏彩超发现冠状动脉扩张(10/20=50%),冠状动脉瘤心腔积液(1/20=5%)。误诊率(2/20=10%)。结论: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早期确诊检查手段,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保守治疗12例,占57.1%;前囟穿刺3例,占14.3%;钻孔引流5例,占23.8%;开颅囊壁部分切除1例,占4.8%;其中双侧硬膜下积液16例,占76.2%;单侧硬膜下积液5例,占23.8%。随访时间6个月~1年,积液完全消失16例,积液明显减少4例,其中1例出现脑积水,积液无明显变化1例,治愈率为95.2%。结论: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以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为主,治疗方法可采用保守治疗和钻孔引流、开颅囊壁部分切除以及前囟穿刺等。  相似文献   

9.
831例蚕豆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席孝庄  钟显清 《华西医学》1995,10(3):295-297
分析831例蚕豆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该病以学龄前儿童发病者多见,-3岁占53.4%,4 ̄6岁占43.8%,且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14.4:1.0;死亡10例1.2%,均为5岁以下儿童,病情重、合并症状多,入院晚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认为输血,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和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增进愈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变迁及其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变迁及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30年中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1972年1月一1986年12月19例(Ⅰ组),1987年1月一2001年12月56例(Ⅱ组)。结果:75例患儿占住院患儿总数的0.4lgN,Ⅱ组的患病率高于I组(0.5lgN、0.26他,P<0.05)。66例有基础心脏病,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差异无显性(Ⅱ组为5.23他、I组为2.94他,P>0.05)。75例中有66例有心脏病基础。58例血培养阳性,l例左房室瓣组织培养阳性,16例细菌培养阴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7%(1组为52.6%,Ⅱ组为87.5%)。I组中常见病原菌为腐生葡萄球菌(21.1%)、金黄色葡萄球菌(10.5%)和草绿色链球菌(10.5%)。Ⅱ组则为表皮葡萄球菌(46.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7.9%)oI组治愈10例,死亡9例;Ⅱ组治愈46例,死亡10例。两组差异有显性(P<0.02)。细菌培养阳性的治愈率(48/59,81.4%)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的治愈率(8/16,50%),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BUS)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2.5cm)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息肉48例,腺瘤7例,腺肌增生2例,小结节型胆囊癌15例)BUS与CDFI的声像图特征。结果:胆囊息肉为多发、有蒂、乳头状高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0~1级为主(占85.4%);胆囊腺瘤为单发、中或高回声结节,大多有蒂,CDFI血流分级以1~2级为主(占85.7%);胆囊腺肌增生常为基底较宽、低回声结节,病灶内无血流信号;小结节型胆囊癌常为基底较宽、中或低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2~3级为主(占73.3%);恶性组RI明显大于良性组,如以RI≥0.6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其敏感性为91.7%(11/12),特异性为93.8%(30/32),准确性为93.2%(41/44)。结论:BUS联合CDFI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青年脑卒中2359例全国性多中心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张微微  张茁  毕齐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694-2695
目的 调查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寻求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个体化最佳效果。方法 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医院收集1996-0l-0l/2000-12-3l所有脑卒中住院患64558例,其中18~45岁青年脑卒中患6305例,抽取2359例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有无吸烟、饮酒以及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血脂、临床诊断和转归等情况。结果 反馈调查2359例中,平均年龄40岁(18—45岁),男女比例为2.63:l,男性占77.70%。40—45岁占青年卒中总数的62.4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38.02%(897/2359),冠心病7.42%(175/2359),糖尿病4.58%(108/2359),高血脂4.58%(108/2359);家族史中有高血压15.81%(373/2359)。有脑卒中12.04%(284/2359),有糖尿病1.74%(4l/2359)。结论 青年卒中在中国并不少见;男性脑卒中患居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及家族史原发性高血压是青年卒中最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神经功能障碍特征:26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期肝炎住院病例的病毒病原学特点,以指导小儿肝炎的预防与临床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因出现肝炎症状而住院治疗的189例患儿的病毒学标志物[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pstein-Barr(EB)病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期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占40.2%(76/189)、巨细胞病毒16.4%(31/189)、未定型肝炎13.2%(25/189)。而婴儿期肝炎则分别为巨细胞病毒53%(31/58)、乙肝病毒24%(14/58);1周岁以上患儿分剐为乙肝病毒47.3%(62/131)、甲型肝炎病毒(甲肝病毒)19.1%(25/131)。结论:婴儿期肝炎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儿童期肝炎的病原学仍以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开展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28例1岁内小儿脑瘫进行康复分析。结果:(1)病因以早产及低体重最常见;(2)家长发现的高峰在4~6个月;(3)每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发育落后;(4)以Bobath、Vojta及上田法为主。辅以我国的中医按摩治疗尚不失为小儿脑瘫早期治疗较好的方法。28例患儿通过治疗正常化为例(占82%)。总有效率为92.8%。充分证明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宝娣  鲁萍 《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0):652-653
通过小儿喘息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00例浅析,获得该病在昆明地区的一般规律:男女患儿之比为1.8:1;7岁以下患儿占82.5%;春、夏、秋、冬四季之间发病无显著差异;最常见的诱因是受凉感冒(占96.6%);初次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者占77.5%;哮喘的诊断偏严,约有1/4的患儿被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治疗绝大多数均沿用传统方法等。借助这些资料对昆明地区小儿哮喘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国内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提前,为了解温州地区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和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温州地区8所医院(市级2所,县级4所,镇级2所)收集1990-01/2001-12脑卒中患者10563例,调查每例性别、发病年龄、脑卒中类型,对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1342例中的556例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关注发病年龄、性别,职业,是否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有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结果:共收治脑卒中10563例,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有1342例,占脑卒中住院患者总数的12.7%,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1998/2001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1.9岁,比1990/1993的64.3岁提前了2.4岁,≤50岁脑卒中患者比率呈上升趋势,为14.65%,比1990/1993的8.39%增加了6.26个百分点;反馈调查556例发病年龄≤50岁的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44.03&;#177;6.89)岁,男女比例为1.27:1,男性占55.9%,40~50岁者占≤50岁的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3.1%,职业为农民的占59.9%(339/556),伴有高血压者50.5%(281/556)、高血脂者8.8%(49/556)、心脏病者5.6%(31/556)、糖尿病者2.2%(12/556)、血液病0.7%(4/556),嗜酒患者占31.4%(175/556),吸烟患者占30%(167/556)。结论:温州地区脑卒中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本地区中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u-Barre aynelrem,GBS)疼痛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GB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有73%(43/59)伴有疼痛,28%(12/43)于发病前3~6d出现,发病同时和发病后出现疼痛分别占40%(17/43)和33%(14/43);近一半患者疼痛剧烈;部位以肌肉疼痛最多,神经痛次之,其中腰腿痛多见,其次为颈肩臂痛和胸背痛,关节痛占第3位;多数疼痛随着肌无力的改善而逐渐减轻,93%(14/43)于4~6周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疼痛是GBS的常见症状,且发生率较高,结合其他临床征象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真菌性小儿腹泻的菌种分布特点,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120例0.6岁腹泻患儿的粪便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对有菌群比例失调,同时查见较多真菌孢子和菌丝者,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治疗。结果:120例0-6岁腹泻患儿粪便检出菌群比例失调者69例,其中查见真菌孢子厦茸丝者45例,真菌分布白色假丝酵母菌占44.4%,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6.7%,克柔氏假丝酵母菌占15.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4.4%,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占4.4%。用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小儿真菌性腹泻总治愈率为93.3%。结论: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迁延性小儿真菌性腹泻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HSP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HSP好发年龄以学龄前儿童居多,年龄(6.7±2.8)岁;冬春季节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的75.1%(130/173);感染是HSP的主要诱因,占42.2%(73/173),95例检测过敏原,阳性35例(36.8%),其中食品占71.1%(13/95);皮疹为临床症状的首位,占83.8%,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占11.0%,其中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占57.9%(11/19);85.7%(60/70)患者血液D-二聚体升高;所有患儿都存活。结论:HSP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冬春季节好发,感染为主要诱因,该病临床袁现典型,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