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首钢京唐1#(5 500 m~3)高炉在总结长期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原燃料质量、优化装料及送风制度、适当提高富氧水平、强化低硅冶炼等措施,提高炉内焦炭负荷,提高煤比。通过优化实践,2017年1~4月高炉焦炭负荷稳定在5.5以上,焦比280 kg/t,煤比193 kg/t,高炉产量维持在13 000 t/d以上,实现了高炉重负荷大煤比冶炼。  相似文献   

2.
滕召杰  陈建  郭宏烈  郑凯 《炼铁》2019,38(5):38-41
首钢京唐1号高炉炉内压差长期处于190kPa以上,严重制约高炉强化冶炼。为降低压差,主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增加矿石角差、拓展矿焦平台,改善煤气流分布;调整送风参数,提高鼓风动能,增加风口长度,活跃炉缸状态;优化出铁制度,控制合理的铁水温度,保证渣铁及时出净;保证入炉原燃料质量稳定。炉内压差由190 kPa以上降低到160kPa后,1号高炉基本实现稳定顺行,焦炭负荷5.5,焦比291kg/t,煤比188kg/t,燃料比498 kg/t。  相似文献   

3.
3.3 大幅提高煤比的限制条件 1998年宝钢高炉煤比大幅提高,并在其中一座高炉上实现长期喷煤200 kg/t的稳定操作,1999年宝钢三座高炉全部推广,使全厂平均煤比达到了207 kg/t。将煤比提高200 kg/t以上水平的想法并不是1998年提出来的。在此之前,为提高喷煤比,包钢、鞍钢分别进行了工业性试验,但均未达到预期目标。鞍钢在试验期间煤比达到200 kg/t时,炉况顺行变差,且煤粉对焦炭的置换比明显降低,与喷煤比150 kg/t时相比炉况差得多。国家没有在宝钢组织过试验,但宝钢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将煤比逐步提高到200 kg/t以上,并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且煤粉置换比没有降低(表11)。为什么包钢、鞍钢组织攻关都  相似文献   

4.
《炼铁》2015,(6)
重点对昆钢2500 m~3高炉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的经济煤比进行探讨。2500m~3高炉的入炉品位从开炉初期57.5%左右降低到54%以下,渣比升高到450 kg/t以上。着重从煤粉燃烧率、燃料比、铁水成本、理论燃烧温度、炉腹煤气量的控制、理论煤焦置换比,以及高炉操作管理等方面,探讨了2500 m~3高炉的经济煤比。认为,在昆钢目前这种低品位、高渣比生产条件下,2500m~3高炉将煤比控制在150~170kg/t范围内是最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唐顺兵  何小平 《钢铁》2011,46(1):19-23
太钢4 350 m<'3>高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在高富氧率大喷煤量操作下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稳定的操作炉型,使煤比得到逐步提高,2007年5月后煤比一直在180kg/t以上运行,2008年有8个月煤比在200kg/t以上.  相似文献   

6.
《炼铁》2016,(1)
对首钢京唐1号高炉提高煤比冶炼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提高煤比对1号高炉的影响,采取了精料操作,高风温、高富氧,优化配煤、喷吹管理、提高煤粉燃烧率,优化装料制度,稳定造渣制度,稳定操作等措施,使高炉实现了煤比水平的提高。2015年,1号高炉长期高水平稳定运行,高炉月平均利用系数最高达到2.43,焦比最低290kg/t,煤比稳定在165kg/t以上,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李红卫  唐顺兵 《中国冶金》2013,23(10):26-31
大型高炉实现高煤比、高产量生产是高炉炼铁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太钢5号高炉2006年10月开炉,通过 不断地学习、摸索和生产实践,2007年实现煤比180 kg/t和2009年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达2.51 t/(m 3 ·d)、炉缸截 面积利用系数达69 t/(m 2 ·d),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和高煤比、高产量成功生产。以此为基础,5号高炉逐步总结出 大型高炉实现高煤比、高产量生产时的各项操作制度和参数的量化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长期高煤比生产炉缸活跃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钢高炉在长期高煤比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高炉操作参数,改善焦炭质量增加鼓风的穿透能力和选择合适的风速与鼓风动能以及相应的上部调剂,确保了炉缸的活跃.同时,开发了定量判断炉缸活跃程度的指标,即炉缸活性指数,为长期高煤比生产下仍然能保持高炉顺行,获得良好的生产操作经济技术指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长期高煤比生产下实现高炉长寿的问题.宝钢的高煤比已经连续36个月稳定在200 kg/t以上,最高月平均达到了260.64 kg/t.实践表明:长期高煤比生产的高炉要实现稳定顺行、高产低耗、优质长寿,活跃炉缸是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昆钢6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加强操作管理、稳定煤气流分布、维持合理操作炉型、强化出铁管理等措施,保证了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指标,煤比195 kg/t,大焦负荷达到5.00。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生产成本,莱钢炼铁厂6#1000m3高炉采取了钛球护炉、风口加衬套、加强原燃料管理及铁口维护、监控造渣过程、适时调整送风制度、合理控制煤比和提高煤气利用率等措施,保证了高炉的安全生产和长期稳定顺行,煤比达到187.87kg/t,平均燃料比为507.3kg/t。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太钢5号高炉2009年后年均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达2.52 t/(m3·d),炉缸截面积利用系数69.2 t/(m2·d)的生产实践出发,认为大型高炉提高利用系数的措施有:精料,高富氧率,加强设备和操作管理,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操作炉型的稳定,控制适当的炉腹煤气量指数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炉配加10%~40%高钛型球团矿替代混合球团矿工业试验,探索出了高钛型球团矿对烧结和高炉生产的影响。工业试验表明,高炉配加高钛型球团矿后,由于烧结配料中钒钛磁铁矿用量减少,烧结矿转鼓提高1.18%,返矿率降低1.33%,高炉煤气流分布更加合理,高炉利用系数提高0.11t/(m3.d),煤比增加22kg/t,焦比降低18kg/t。推广应用期间,高炉稳定顺行,炉缸活跃,利用系数提高0.141t/(m3.d),高炉各项指标得到明显优化。  相似文献   

13.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1号高炉投产不到3年时间,铁口以下炉缸局部环炭温度快速上升,严重影响炉缸安全,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建1座软水站,使冷却水流量增加到4 600 m3/h、定期使用含钛球团护炉、高炉利用系数长期维持在1.9 t/(m3.d)以下,同时保证烧结矿质量稳定,且严格控制含锌高的杂料入炉,在干熄焦用量不足时,及时提高入炉焦比20~40 kg/t,从而保证高炉炉缸安全受控。  相似文献   

14.
唐顺兵 《中国冶金》2011,21(4):37-42
太钢4 350 m3高炉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高炉,2006年10月13日开炉。2008年通过分析煤比200 kg/t生产情况下要求的原燃料成分和性能水平,不断探索在高富氧率、大喷煤高炉腹煤气量指数生产下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操作炉型的控制,同时加强炉前作业管理,在2008年2月后实现连续5个月(全年有8个月)煤比200kg/t以上。  相似文献   

15.
武钢等单位开发的高炉专家系统已在武钢1号高炉投入生产运行.该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高炉布料控制、炉温预报、高炉操作炉型的管理及控制、高炉炉缸炉底侵蚀的预测模型,以及理论焦比计算模型等.以上模型已在线运行一年多,对改善高炉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production indexes were deteriorated due to quality coke,Utilization Factor 2.0 t/m~3·d,PCI 100 kg/T,According to Analysis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of low hot strength coke quality on Blast Furnace Smooth,The coke cold strength retained M_(10)<6.3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insure coke granularity and permeability index in cohesive zone;A_(ad)<12 and granularity tranquilization is useful BF production.The PCI protect coke hot strength by high rate bituminous coals;high rate H_2 in BF g...  相似文献   

17.
赵新民 《山西冶金》2005,28(3):50-52
太钢1650m^3高炉煤比突破160kg/t,主要措施如下:改善原燃料质量;采用高风温、富氧喷煤;调整上下部操作制度,保持炉况长期稳定。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与2000年提高了煤比53kg/t。  相似文献   

18.
对莱钢型钢区域的烧结、高炉进行了系统的锌分布及平衡研究。结果表明,265m2烧结机的锌金属带入量为0.88kg/t,主要由混匀料和冷返矿+灰带入(合计95.40%),由烧结矿和返矿带出(合计97.77%);1#高炉的锌金属带入量为0.85kg/t,主要由烧结矿和球团矿带入(合计92.45%),由重力灰和布袋灰排出(合计82.86%)。结合莱钢生产实际,提出了降低锌带入量及提高脱锌率的建议,如除尘灰、污泥等通过转底炉脱锌后再利用,通过高炉操作降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