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MUC1、MUC2及MUC5AC含量,探讨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制备MUC1、MUC2及MUC5AC黏蛋白芯片,免疫荧光检测,采用CEA作为指示指标,对30例胃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进行黏蛋白血清水平的检测。结果:胃癌组三种黏蛋白血清水平增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MUC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TNM分期相关(P<0.01),MUC2、MUC5AC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无关(P>0.05)。三种黏蛋白(MUC1、MUC2、MUC5AC)的表达随胃癌分化程度降低有增高的趋势。各单一黏蛋白以及黏蛋白两两之间和联合诊用于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其中单一黏蛋白中,MUC1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分别达到81.5%、75.8%,联合诊断(三种黏蛋白中至少两种阳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6.0%、82.9%。结论:检测血清黏蛋白MUC1、MUC2及MUC5AC水平,可以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台州医院诊治的18例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征。18例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中, 12例男性, 6例女性,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0.5岁, 胃镜检查在胃底、体部表现为隆起型或扁平型病灶, 大小0.2~5.5 cm, 黏膜表面光滑、发红或粗糙。病理检查示以主细胞为主, 散在少量壁细胞, 构成相互吻合的复杂腺体, 浸润至黏膜下层,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表达黏蛋白6(MUC6)和胃蛋白酶原-1, 部分表达synaptophysin(Syn)。胃底腺型腺癌是一种分化好的罕见胃腺癌类型, 仅有少部分病例被报道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 容易误诊或漏诊;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提高临床病理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中粘蛋白MUC5A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5AC的表达.结果:(1)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肿瘤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依次为55%(11/20)、50%(10/20)、22%(11/50),P=0.0044;(2)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相关(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FIGO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5AC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呈下调表达,MUC5AC与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镜技术,观察胃隆起性糜烂组织P21—ras,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超微结构病变,结果显示:胃隆起性糜烂P21—ras与胃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PC10与胃癌及浅表性胃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EA与浅表性胃炎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可见腺腔有幽门螺旋菌者占60%(30/50)。腺体中大量炎细胞浸润,间质可见浆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分析结果认为胃隆起性糜烂可能是一种由幽门螺旋菌感染所致,多种炎细胞浸润,有免疫反应参加及癌蛋白产生的局灶性病变,可能为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胃底腺胃腺癌(GA-FG)是一种起源于胃底腺黏膜罕见的胃癌亚型,通常分化良好,少见淋巴管和血管浸润,99%以上的肿瘤细胞向主细胞分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法,预后良好,罕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6.
李瑶  黄香  罗帅  王进京   《四川医学》2023,44(2):155-159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GA-FG的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4例,女8例,年龄46~80岁(平均64岁);内镜下肿瘤发生于胃中上1/3,病灶大小0.3~1.2 cm(平均0.64 cm),形态主要为浅表隆起、平坦型;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主要由轻度异型的主细胞排列成明显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无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象,无脉管侵犯。免疫表型:12例瘤细胞均弥漫表达MUC6、Pepsinogen-I;11例表达Syn和CD56,2例表达CgA;MUC5、MUC2、CDX2均为阴性,11例Ki-67≤5%,1例Ki-67为10%;p53为野生型,β-catenin呈核阴性。结论 GA-FG是一种分化好,且较罕见的胃癌亚型;掌握其内镜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墓头回提取物(回康灵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外周血多态性上皮黏蛋白1(MUC1)阳性表达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6例,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9例,采用墓头回精致提取物回康灵片口服并配合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对照组57例单纯TSH抑制治疗。在第4周及12周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MUC1阳性表达细胞的检出率。结果 服药4周时,干预组MUC1阳性表达检出20例(40.8%)、对照组36例(63.2%),两组MUC1阳性表达细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2周时,干预组MUC1阳性表达检出9例(19.1%)、对照组23例(45.1%),对照组MUC1阳性表达细胞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墓头回提取物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外周血MUC1阳性表达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诱导痰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和黏蛋白5B(mucin 5B,MUC5B)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儿童支气管哮喘130例(观察组),其中轻度患儿49例,中度患儿43例,重度患儿38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诱导痰MUC5AC、MUC5B、白细胞三烯C4(leukotrienes C4,LTC4)、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inophil, EOS)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Neu)。结果 观察组诱导痰MUC5AC、LTC4、PGE2、EOS和Ne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MUC5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诱导痰MUC5AC、LTC4和PGE2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组(P<0.05),而MUC5B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诱导痰MUC5AC、LTC4、PGE2、EOS和Neu降低(P<0.05),而MUC5B较治疗前升高(P<0.05)。诱导痰MUC5AC与LTC4、PGE2呈正相关(r=0.455、0.412,P<0.05),MUC5B与LTC4、PGE2呈负相关(r=-0.383、-0.401,P<0.05)。MUC5AC、MUC5B、与LTC4、PGE2诊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905、0.685和0.656(P<0.05)。结论 儿童支气管哮喘诱导痰MUC5AC水平升高,而MUC5B水平降低,与患儿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和midkine(MK)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VSCC,25例VIN,10例正常外阴表皮进行研究,同时将MUC1和MK表达与外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VSCC中MUC1蛋白表达及阳性细胞率高于VINⅢ(P<0.05),VIN Ⅰ,Ⅱ和正常表皮无表达;MUC1阳性细胞率在高、中、低分化VSCC中差异显著(P<0.05).VSCC中MK蛋白表达及阳性细胞率高于VINⅢ(P<0.05),VIN Ⅰ,Ⅱ和正常表皮中无表达;MK更强表达于分化型(高分化和中分化)的VSCC中,与未分化(低分化)的VSCC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MUC1表达可作为VSCC一种有效的肿瘤标志物.MUC1和MK与外阴肿瘤细胞分化有关,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MUC1表达增加,MK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10.
唐进渝  彭丽娟  钟春燕  杜经纬 《西部医学》2023,35(11):1610-1614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的表达及其与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5B(MUC5B)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行鼻内镜手术伴鼻息肉的CRS患者(CRS wNP组)和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CRS sNP组)鼻窦黏膜各40例,另选取30例正常鼻腔黏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HIF-1α、FoxM1、MUC5AC、MUC5B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UC5AC、MUC5B、HIF-1α、FoxM1在各组黏膜上皮中阳性面积均差异明显(P<0.001)。CRS wNP组和CRS sNP组各指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各组MUC5AC、MUC5B、HIF-1α、FoxM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明显差异(P<0.001),CRS wNP组和CRS sNP组各指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对A549细胞中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给予IL-33刺激,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黏蛋白家族基因MUC1,MUC5AC,MUC5B和NF-κB下游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随后在IL-33刺激的A549细胞中加入NF-κB抑制剂PDTC,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IL-33刺激组,PDTC处理组以及IL-33和PDTC共同处理组,RT-PCR检测黏蛋白家族基因MUC5AC和MUC5B的mRNA水平。结果:IL-33(100ng/ml)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MUC5AC和MUC5B的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NF-κB下游基因(RELA,RELB,NFκB2)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33处理A549细胞5min后,IκBα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加入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可以有效抑制IL33对MUC5AC基因的激活(P<0.05),而PDTC对MUC5B基因的激活没有影响。结论:IL-33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来上调A549细胞中MUC5AC基因的表达,而IL-33上调MUC5B的表达则可能是通过其他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香烟诱导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MUC5AC表达过程中Src/JNK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香烟抽提物预处理的人气道上皮A549细胞,分别以活性氧(ROS)清除剂DMTU、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及Src激酶抑制剂PP2干预.测定各组细胞中ROS的含量,采用RT-PCR、ELISA法观察细胞黏蛋白(MUC)5AC转录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MUC5AC蛋白水平的改变,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香烟抽提物中,ROS的量呈浓度递增;ROS清除剂DMTU显著降低香烟所致的Src磷酸化;Src特异性抑制剂PP2处理组中的JNK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MUC5AC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组中MUCSAC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结论 ROS-Src-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A549上皮细胞中MUCSAC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哮喘大鼠肺组织MUC5AC黏蛋白的分布及红霉素对其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和红霉素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肺组织中MUC5AC黏蛋白的分布.结果 哮喘组MUC5AC黏蛋白表达(2.4167±0.6686)较对照组(0.5833±0.7930)明显增加,红霉素治疗组(1.1667±0.9374)降低,和哮喘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反复抗原刺激引起气道过敏性炎症,导致气道黏蛋白的大量产生,加重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阻塞,红霉素可下调MUC5AC黏蛋白,对气道黏蛋白高分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哮喘患者气道上皮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 1 (CaCC1 )和黏蛋白MUC5AC、黏膜下腺黏蛋白的表达情况 ,探讨哮喘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机制。方法 取 2 0 0 4年华西医院胸外科手术病人离体标本 ,其中哮喘患者 6例 ,非哮喘患者 1 0例作为对照。分别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阿辛兰 PAS染色检测气道上皮细胞CaCC1 、MUC5AC及黏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哮喘组患者气道上皮CaCC1 、MUC5AC表达细胞较对照组增加 ,强度增强 (P值分别为0 .0 1和 0 . 0 4 ) ;哮喘组和对照组气道上皮的杯状细胞均有黏蛋白的分泌 ,哮喘组分泌黏蛋白的杯状细胞较对照组增加 (P =0 . 0 1 ) ;哮喘组黏膜下腺较对照组分泌黏蛋白增加 (P <0 . 0 5 )。哮喘组气道上皮CaCC1 表达增加与MUC5AC表达增加呈正相关 (P =0 . 0 1 ,r=0 . 76 5 )。哮喘组气道上皮CaCC1表达增加与该组患者气道上皮黏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增加呈正相关 (P =0 .0 1 ,r =0 . 75 7) ;哮喘组气道上皮CaCC1 表达增加与黏膜下腺光密度、着色面积、光密度×着色面积增加均呈正相关 (P值分别为 0 . 0 3、0 . 0 2和 0. 0 1 ,r分别为 0 . 5 5 4、0 . 5 94和 0 . 6 1 9)。结论 CaCC1 在哮喘患者气道上皮表达增加 ,可能与哮喘患者的气道黏液高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鼻黏膜组织培养方法,分空白对照组、组胺刺激组和组胺刺激加布地奈德干预组进行研究,培养后组织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检测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组胺刺激组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5),而布地奈德干预组中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能下调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黏液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6.
17.
史志芳  徐泳  姜微 《安徽医学》2022,43(1):71-75
目的 探讨miR-146a及黏蛋白5AC(MUC5AC)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徐州市中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80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ECRSwNP组(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患者,n=38)和non-ECRSwNP组(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患者,n=42),另取同期因鼻外伤、鼻中隔偏曲、单纯鼻窦囊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8),检测3组患者miR-146a及MUC5AC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分析miR-146a、MUC5AC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症状评分、鼻内镜评分、CT评分的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6a、MUC5AC对ECRSwNP的诊断价值.结果 ECRSwNP组和non-ECRSwNP组鼻息肉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MUC5AC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ECRSwNP组鼻息肉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低于non-ECRSwNP组,MUC5AC的表达水平高于non-ECRSwNP组;miR-146a与MUC5A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VAS评分、鼻内镜评分、CT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957、-0.736、-0.743、-0.635、-0.306;P均<0.05);MUC5AC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VAS评分、鼻内镜评分、CT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97、0.660、0.561、0.339;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miR-146a、MUC5AC对ECRSwNP具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95%CI:0.759~0.937,P<0.001)、0.703(95%CI:0.588~0.819,P=0.002).结论 miR-146a低表达、MUC5AC高表达与CRSwNP发病及病情加重有关,同时也对ECRSwNP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 (CDX2)、黏蛋白2 (MUC2)、黏蛋白5AC (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膜的小凹结构特点.于相关部位取检,共取得标本91份,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高铁二胺/奥辛蓝(HID/AB)染色,同时进行CDX2、MUC2、MUC5A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黏膜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肠化生细胞中CDX2、MUC2、MUC5AC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美蓝放大胃镜下肠化生黏膜表面小凹结构可分为四类:不规则斑点型(16例)、网格型(30例)、短棒型(23例)和绒毛型(22例),其中不规则斑点型与绒毛型两组中均表现为MUC5AC高表达,但不规则斑点型多提示为不完全性肠化生,而绒毛型表型多提示为完全性肠化生;网格型及短棒型是MUC5AC阴性肠化生黏膜的主要表型,MUC5AC在肠化生细胞内的表达与AB/PAS染色相关,而与HID/AB染色无关;CDX2、MUC2在所有肠化生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100%,91/91).结论 肠化生黏膜小凹结构的表型对初步判断肠化生亚型及其内黏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组织中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探讨胃和肠表型标记物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04例进展期胃癌进行MUC2、MUC5AC、MUC6和CD10的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胃癌分为四种类型。结果:黏蛋白MUC2、MUCSAC、MUC6和CD10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68.3%、61.5%和19.2%。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P〈0.05);未分化型胃癌中黏蛋白MUC6的表达高于分化型(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阴性者(P〈0.01);CD10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脉管侵犯有明显相关性(P〈0.01);黏蛋白MUC2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104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胃型(G型)、胃肠混合型(GI型)、肠型(I型)和未分类型(U型)胃癌分别为37.5%(39例)、42.3%(44例)、16.3%(17例)和3.8%(4例)。G型中未分化型胃癌比例明显高于I型(P〈0.01);GI型胃癌中侵及浆膜层和浆膜外者高于G型胃癌(P〈0.01);TNM分期中,ⅢB和Ⅳ期在GI型胃癌中高于G型(P〈0.05);G型、GI型和I型胃癌在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上均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胃和肠表型有助于判断不同类型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