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波立维进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实验组使用替格瑞洛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并对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TC、LDL-C都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大大减少心绞痛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上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入住我院并将医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108例患者依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两组。其中54例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对照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另外的54例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观察组,此组患者在使用瑞舒伐他汀的基础上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经过3个疗程共计69天的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与此同时在治疗后统计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统计研究表明,观察组血压的血压水平和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结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明显改良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某院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基于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临床症状。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70.00%低于实验组85.00%(P<0.05),实验组治疗后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实验组LVEDD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联合应用曲美他嗪与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次数,缩短发作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奇数)和观察组(偶数),各50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波立维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C、hs-CRP、LDL-C、TG分别为(3.67±0.21)mmol/L、(4.65±1.03)mg/L、(1.85±0.77)mmol/L、(2.09±0.66)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3.98±0.85)mmol/L、(6.49±1.27)mg/L、(2.83±0.91)mmol/L、(2.96±0.7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效果显著14例(28.00%)、有效18例(36.00%)、无效18例(36.00%);观察组效果显著27例(54.00%)、有效20例(40.00%)、无效3例(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的可行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廖富彪 《海峡药学》2016,(5):183-184
目的 分析并观察替格瑞洛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和观察组(加用替格瑞洛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TC、TG、hs-CRP水平依次为(2.04±0.21)mmol·L-1、(3.19±0.78)mmol·L-1、(4.23±1.03)mg·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整血脂状态,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化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趋化因子CX3CL1、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口服强化剂量瑞舒伐他汀+替格瑞洛)和对照组(n=41,口服常规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9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45例)和实验组(51例)。实验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胸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实验组患者ALT、Cr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ALT、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胸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胸痛发作频率(1.22±0.58)次/d低于常规组的(2.71±1.42)次/d,胸痛发作持续时间(12.52±5.77)min/次短于常规组的(21.37±5.83)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剂量300 mg/次,以后75 mg/次,1次/d;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口服替格瑞洛片,首剂量180 mg/次,以后90 mg/次,2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7.92%、86.79%,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9.81%、88.68%;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TC、LDL-C、hs-CRP、IL-6、NT-pro BNP、MP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辽宁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予以替格瑞洛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血脂水平和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9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根据信封法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5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则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疾病好转情况、治疗前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血脂控制良好的时间、异常心电图纠正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组疾病好转率97.78%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7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分别为(3.12±0.23)mmol/L、(2.55±0.12)mmol/L、(1.32±0.11)mmol/L、(60.10±2.11)pg/ml、(160.25±6.22)pg/ml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3.52±0.15)mmol/L、(3.62±0.24)mmol/L、(1.87±0.20)mmol/L、(124.45±2.41)pg/ml、(211.98±14.0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血脂控制良好的时间(10.11±1.41)d、异常心电图纠正的时间(3.13±0.21)d均短于阿托伐他汀组的(14.42±2.25)、(5.23±1.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炎症因子含量,有效改善心功能,缩短治疗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指标、心功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药物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末缩期内径(LVESD)]以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C(4.74±0.55)mmol/L、TG(1.23±0.21)mmol/L、HDL-C(3.98±0.5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7±0.84)、(1.86±0.42)、(5.02±0.46)mmol/L,LDL-C(1.83±0.33)mmol/L高于对照组的(1.33±0.26)mmol/L;实验组患者LVEDD(50.53±4.66)mm、LVEF(56.62±4.67)%、LVESD(37.28±3.24)mm均优于对照组的(59.23±6.72)mm、(49.23±5.01)%、(40.28±3.08)mm;实验组患者Hs-CRP(6.31±0.53)mg/L、TNF-α(153.23±12.12)ng/L、BNP(557.34±36.45)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8.82±0.55)mg/L、(287.32±21.21)ng/L、(892.53±42.44)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有助于其血脂指标、心功能和炎症因子的调节,因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比较2组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2.26±1.99)mmol/L]与对照组治疗后[3.25±1.03)mmol/L]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郊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行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钙.每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1、3、6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17±0.75) mmol/L、(4.01±0.80) mmol/L、(4.02±0.77)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0.86)mmol/L、(4.37±0.81) mmol/L、(4.34±0.7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2.36±0.97) mmol/L、(2.23±0.86) mmol/L、(2.22±0.86)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0.92) mmol/L、(2.52±0.87) mmol/L、(2.48±0.8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3.77±1.55)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2.5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为7.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可能够预防PCI术后冠脉炎性反应,但瑞舒伐他汀调节血脂水平效果更佳、抗炎效果更为迅速,且有效减少术后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口服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比分析两组心绞痛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两组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ET-1、NO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倍他乐克的治疗效果。方法13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65例。乙组采用常规治疗,甲组在乙组基础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心功能情况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甲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51±0.12)mmol/L高于乙组的(1.01±0.20)mmol/L,甲组的甘油三酯水平(1.30±0.41)mmol/L、总胆固醇水平(3.20±0.48)mmol/L均低于乙组的(1.59±0.52)、(5.05±0.58)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2%低于乙组的1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5.38%高于乙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5.84±0.24)次/周少于乙组的(10.34±0.35)次/周,持续时间(82.16±2.41)s/次短于乙组的(88.32±2.52)s/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心绞痛患者血脂、E选择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每次250 mL,每天1次,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炎性指标、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E-选择素、P-选择素、血小板聚集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5μmol·L-1腺苷二磷酸(ADP)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30μmol·L-1肾上腺素(EP)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CD40L、E-选择素及P-选择素水平为(50.11±14.06)%,(27.14±16.51)%,(271.38±42.15)ng·L^-1,(390.58±104.47)μg·L^-1,(7.41±1.58)mg·L^-1,(3.75±1.03)mmol·L^-1,(1.85±0.61)mmol·L^-1,(3.24±0.82)mmol·L^-1,(1.75±0.64)mmol·L^-1,(8.27±2.41)μg·L^-1,(43.51±13.08)μg·L^-1,(223.74±39.17)μg·L^-1。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63.28±10.17)%,(34.06±18.15)%,(310.75±59.37)ng·L^-1,(500.16±117.35)μg·L^-1,(9.12±2.76)mg·L^-1,(4.78±1.11)mmol·L^-1,(2.54±0.79)mmol·L^-1,(4.15±0.91)mmol·L^-1,(1.33±0.75)mmol·L^-1,(10.06±3.22)μg·L^-1,(53.34±14.58)μg·L^-1,(246.25±42.51)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心绞痛,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并起到抗凝降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的TC、TG、LDL-C水平分别为(3.64±0.42)、(1.31±0.16)、(1.39±0.42)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48)、(1.68±0.21)、(2.21±1.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的hs-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10.21±3.28)mg/L、(4.28±1.41)pg/ml、(139.77±22.21)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2.28±5.62)mg/L、(5.16±1.47)pg/ml、(161.72±29.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继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等心肌损伤指标的差异,并采用TIMI帧数(TFC)对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CK、CK-MB和cTnT水平分别为(82.31±22.46)U/L、(16.32±2.67) U/L、(0.07±0.05) ng/m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02.34±29.58) U/L、(19.29±3.45)U/L、(0.13±0.1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TFC值和平均TF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能够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