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 cm,B:15~35 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 mm)含量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近,均较大,常绿阔叶林较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近,均较小;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pH值逐渐增加,但均处于较强酸性水平,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针叶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总体上分别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云  王进  戴晓勇 《农技服务》2009,26(10):79-80,109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包括乌江、赤水河、清水江3个流域内的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毕节等8个市(州、地)的70个县(市、区、特区)和8个贵州省林业厅直属单位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6万hm2。共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杂竹林7个森林类型。就以上森林类型的土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得出:土壤容重:灌木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孔隙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土壤持水性能: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各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则反之。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从灌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土壤的有机质、总N、总P含量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草丛微生物生物量最低,微生物生物量C是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阶段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N却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磷酸酶、脲酶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以灌草丛土壤最低;在其他3个演替系列群落土壤中,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类型植被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从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采集6类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丛、毛竹)下的土壤剖面,分层分析土壤有机碳总量、颗粒态有机碳(POM-C)和黑碳碳库的分布特征,并与当地农业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m土体中有机碳总量由高至低分别为常绿阔叶林(53.95 kg·m-2)>常绿落叶阔叶林(52.87 kg·m-2)>灌草丛(39.22 kg·m-2)>针阔混交林(38.50 kg·m-2)>针叶林(29.57 kg·m-2)>毛竹(21.00 kg·m-2)>农地(15.68 kg·m-2);POM-C贮量由高至低也有相似的趋势;黑碳贮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常绿阔叶林(5.54 kg·m-2)、常绿落叶阔叶林(5.54 kg·m-2)>农地(4.22 kg·m-2)>灌草丛(3.68 kg·m-2)>针阔混交林(3.10 kg·m-2)>针叶林(2.60 kg·m-2)>毛竹(2.10 kg·m-2);农用地颗粒态有机碳占总碳的比例明显低于林地土壤,而黑碳占总碳的比例则明显高于林地,表明农用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森林土壤;当林地开垦转变为农用地后,POM-C优先比其他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下降,而黑碳却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铜鼓县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林,亚热带针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地带性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7.
以大别山低海拔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和毛竹林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和土壤酶含量大小。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SOM)、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均差异显著。SOM、TC 和TN 含量表现为阔叶林跃竹林跃针叶林。毛竹林土壤TP(0.37±0.05g/kg)、AP(17.2±0.05 mg/kg)、TK(6.15±0.02 g/kg)和AK(80.31±0.05 mg/kg)都处于较高水平,杉木林土壤TK(7.18±0.05 g/kg)最高,但其他养分含量均较低,常绿阔叶林TK(1.73±0.05 g/kg)含量最低,其他养分含量均处于中上等水平。(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微生物氮和土壤微生物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9.0~780.1、59.27~190.1、30.95~107.1 mg/kg,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差异均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含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的脲酶(0.98±0.01 mg/g·d)、蛋白酶(0.22±0.02 mg/g·d)、磷酸酶(30.01±1.02 mg/g·d)和蔗糖酶 (22.14±1.03 mg/g·d)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8.
凤阳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采样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常绿阔叶林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杉木林,柳杉林高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0h≤60 cm层单位面积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杉木林高出10.76%,柳杉林比针阔混交林高出4.05%。常绿阔叶林0h≤20 cm、20 cmh≤40 cm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 518.47和786.63 mg/kg,显著高于杉木林同层的1 302.94和655.74 mg/kg(p0.05);柳杉林0h≤20 cm、20 cmh≤40 cm层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 342.36和540.35 mg/kg,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同层的1 618.92和586.63 mg/kg(p0.05)。常绿阔叶林0h≤20 cm、20 cmh≤40 cm层土壤稳定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2.23和1.60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同层的1.52和1.10 g/kg(p0.05);柳杉林0h≤20 cm、40 cmh≤60cm层稳定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2.36和1.31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同层的1.84和1.02 g/kg(p0.05)。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质量分数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从植物群落角度探究城市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采集上海市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4种功能区森林绿地的土壤,分6种群落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灌木林和落叶灌木林),3个土壤分层(0~10,10~20和20~30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30cm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5.52g·kg^-1,属于低等水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78和1.13g·kg^-1,属于中下水平。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较高,随着剖面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磷质量分数未发现有递减性规律变化。土壤密度为1.44~1.60g·cm^-3,表明人类活动使上海城市绿地土壤的紧实度增大。针对上海森林土壤的状况,提高绿地土壤尤其是新建绿地土壤的肥力水平,以增强氮磷等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疏松土壤,以利于透气保水;乔、灌植被分层布局.能更好地增加城市森林土壤有机质并收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0.
以老秃顶子毛榛子灌丛、岳桦林、云冷杉与枫桦混交林、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它土壤基本属性(土壤m(碳)∶m(氮)、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密度和p H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都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明显的降低,且不同土壤层次间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在23.45~46.98、1.42~2.91 g/kg,其中云冷杉、枫桦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6.98、2.91g/kg。各林分土壤m(碳)∶m(氮)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岳桦林带、云冷杉与枫桦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毛榛子灌丛带;各林分0≤h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云冷杉与枫桦混交林、毛榛子灌丛带、岳桦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别为96.36、89.73、81.93和66.16 t/hm2。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的为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的为土壤p 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的为土壤m(碳)∶m(氮)、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公园内不同植物配置类型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为营造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州市闽江公园南园为研究样地进行了1周年(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定点检测,选择30个样点,凝练成8个植物配置类型和1个对照点(CK)。研究不同植物配置类型负离子浓度日、逐日、月和季节的变化特征,应用森林空气离子指数法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1)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大都呈V/U字型曲线波动,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之间的负离子日平均总浓度比较: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混交林棕榈林草地常绿针叶林灌木丛对照点;(2)不同植物配置负离子浓度逐日变化均受外界气象因素影响较大,负离子浓度会因气象因子的变化,产生较大的波动;(3)负离子浓度月变化曲线均呈现U字型趋势,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之间负离子年平均总浓度比较:竹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棕榈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木丛草地对照点;(4)同一植物配置类型不同季节负离子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夏季,春季和冬季负离子浓度相近;(5)不同植物配置类型空气质量排序由高到低为:竹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棕榈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木丛草地对照。【结论】在日变化过程中,一天在7∶00~9∶00为负离子浓度最高时段,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在3 000个·cm~(-3)以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属于优等,是户外活动最佳时间段和最佳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分析小陇山林区乱石窖沟集水区40 a林龄的锐齿栎林、阔叶混交林与日本落叶松林3种林分不同土层土壤物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化学(pH、有机碳、全氮磷钾)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为小陇山林区森林的经营及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标准地内采用环刀法采集不同土层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结果】研究区域土壤理化性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并受林分类型影响;3种林分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为:锐齿栎为1.27 g/cm~3、52.8%,日本落叶松为1.38 g/cm~3、48.0%,阔叶混交林为1.39 g/cm~3、47.6%;pH表现为阔叶混交林(6.75)锐齿栎林(6.14)日本落叶松林(6.03);全磷与全钾表现为日本落叶松林(0.413 g/kg、26.63 g/kg)阔叶混交林(0.360 g/kg、23.67 g/kg)锐齿栎林(0.247 g/kg、22.96 g/kg);有机碳与全氮均表现为锐齿栎林(19.8 g/kg、1.82 g/kg)日本落叶松林(14.2 g/kg、1.26 g/kg)阔叶混交林(9.54 g/kg、0.72 g/kg);3种林分土壤容重与pH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氮与全磷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非毛管孔隙度、全磷与全钾随深度变化无规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总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土壤C/N值表现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结论】综合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固碳性能与土壤理化性质,表明锐齿栎林为小陇山林区较好的森林经营树种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森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降雨、林下植被及枯落物持水、土壤蓄水以及不同林地土壤的抗侵蚀性等四个方面对黔东南5种森林类型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5种主要森林类型截留率介于9.98%~28.46%,以马尾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截留效果最好。林下灌木层的持水能力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落叶阔叶林>杉木纯林>常绿阔叶林。草本层持水能力表现为马尾松纯林>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大小分别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5种森林类型中落叶阔叶林表层土壤容重最小、仅为0.84 g/cm3,对土壤改善最为明显,表层土静态总蓄水量也相对较大。针阔混交林在各个层次的土壤稳渗速度均为最大,因此动态蓄水方面强于其他森林类型,表层土方面马尾松林次之、其后分别是常绿阔叶林和杉木纯林,而落叶阔叶林的表层土壤稳渗速度最小,其土壤抗侵蚀性优于黔东南其它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5.
对徐州石灰岩山地4种不同植被类型中的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均随灌草地向林地变化而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水溶性有机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地。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和pH值等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在徐州石灰岩山地地区,与当地大面积栽植的侧柏相比,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可作为更好的替代树种,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黔东南不同植被类型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 南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混合样(0耀20 cm)养分含量和土壤酸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院4 种典型植被土壤均呈较强的 酸性,pH 值在4.46耀5.38 之间。4 种植被类型林下土壤有机质大小关系为阔叶混交林(52.16 g/kg)>杉木林(50.16 g/ kg)>针阔混交林(40.07 g/kg)>马尾松林(30.61 g/kg);全氮含量最低的是马尾松林(1.13 g/kg),最高的是阔叶混交林 (2.31 g/kg)。全磷与全氮大小关系均表现为院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土壤全钾含量依次为阔叶 混交林(14.33 g/kg)>杉木林(12.30 g/kg)>马尾松林(11.35 g/kg)>针阔混交林(10.5 g/kg);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颗粒 态有机碳大小为院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17.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东南岭小坑自然保护区5种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肥力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5.83±0.34)%)、土壤全N质量分数((0.369±0.019)%)较其他林型高,且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型的土壤碳氮比不同,其中马尾松林地最高(24.69±6.01),常绿阔叶林最低(15.77±1.59).各林型间土壤全P质量分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均是以毛竹林林地质量分数(P,(0.045±0.001)%;K,(79.00±4.03)mg/kg)最高,表明毛竹林比较适合本地生长,对地力维持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发展.除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外,其余3种林型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P缺乏,当地在林业经营措施中可适当施加P肥以提高地力.5种林型综合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576)>毛竹林(0.481)>针阔混交林(0.196)>马尾松林(-0.558)>杉木林(-0.694),说明地带性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当地最佳的林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林类型及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火地塘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针叶林和阔叶林;6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个群系。低山地带分布有马尾松林和青冈—短柄栎林群系,表现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被特征。同时,对各群系的动态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方法】观测了2009年5-9月份25场降雨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类型林分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①不同类型林分的总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42.70%)>温性针叶林(39.35%)>针阔混交林(39.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6.28%)>常绿阔叶林(27.73%);平均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50.08%)>针阔混交林(44.91%)>温性针叶林(44.1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2.13%)>常绿阔叶林(31.33%)。②各气象因子对温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气温;对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③该地区各类型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102.4,55.4,52.2,101.4,102.4mm。【结论】不同类型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不同,截留能力顺序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红枫湖库区植被群落的现状,进行样地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共有植物170种,隶属于78科146属;根据乔木层重要值计算及结合群落优势种组成,将区域内植被划分为亮叶桦林、马尾松林、翅荚香槐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种主要类型;径级结构方面,各群落小径级林木(2.50~7.49 cm)占据优势;通过Gleason多样性指数的计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是最高的,针阔混交林其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油茶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应作为人工干预采伐的林木,促进其他树种的更新。该研究可为该地今后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