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体外培养人胎肾上腺髓质家兔脑内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培养妊娠16、20和24周人胎肾上腺髓质组织2周,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提示,妊娠24周人胎肾上腺髓质组织功能较妊娠16和20周者为好。培养8天的妊娠24周人胎肾上腺髓质组织移植至24只成年家兔脑内。术后1周检查4只动物,3只移植物存活良好,1只部分存活。1个月时检查10只动物,6只移植物存活良好,1只部分存活,3只移植物消失。3个月时检查10只动物,5只移植物存活良好,1只部分存活,4只移植物消失。移植物存活良好者具有儿茶酚胺(CA)合成分泌功能。移植物部分存活及消失者可能与移植过程损伤和排异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髓质增生(adrenal medullary hyperplasia,AMH)诊断主要标准是病理检查示显著的肾上腺髓质增生,临床表现为儿茶酚胺增多。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类型AMH的报道不断出现,包括原发性(单纯性)肾上腺髓质增生(Primary adrenal medullary  相似文献   

5.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牛肾上腺髓系细胞,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法包埋牛肾上腺髓质细胞,将微囊牛肾上腺髓质细胞植入恶性肿瘤病人的珠网膜下腔,移植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显示在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显效率为67%(20例),有效率为27%(8例),无效率为6%(2例)。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达150天,除个别病人发烧和腰痛外未发现其它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本实验对正常成年雄性BALB/c小白鼠肾上腺髓质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肾上腺髓质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膜包分泌颗粒,根据分泌颗粒的大小、形态、电子密度及空晕的不同,髓质细胞可以分为两种,即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这两种细胞根据胞质电子密度不同,又都可以分为明暗两种类型。戊二醛不但是肾上腺髓质细胞的良好的固定剂,也是区别肾上腺素颗粒和去甲肾上腺素颗粒的良好的组化试剂。本实验还应用体视学方法对肾上腺素颗粒和去甲肾上腺素颗粒进行了处理,得出了这两种颗粒的总体平均直径,并从视体学角度对以前的两种测量方法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是一种无内分泌功能的良性肿瘤,它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造血细胞构成,是一种少见的肾上腺肿瘤。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对有关问题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肾上腺细胞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及分泌功能,从而为寻找到肾上腺细胞最佳细胞移植时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肾上腺细胞的体外分组原代培养,取不同培养时间(0、2、4、6、7、10 d)的肾上腺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定性观察肾上腺细胞的形态,细胞贴壁生长及其分布情况;定量检测肾上腺细胞增殖情况及其存活率;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培养液中皮质酮的浓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培养液中皮质醇和醛固酮的浓度.比较分析肾上腺细胞分泌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肾上腺细胞体外原代培养48 h后,在显微镜下见肾上腺细胞贴壁.细胞增大,胞体呈圆形或多角形,胞体大,胞浆透亮,4 d后生长旺盛,数量增多,细胞成活率达95.94%,2周后细胞出现皱缩和破碎,开始衰老.体外培养的肾上腺细胞培养液中,皮质醇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第4天以后增加速度缓慢,进入一个平台期.皮质酮、醛固酮浓度在第2、4、6、7 d逐渐上升.第7 d达峰值.随后第10 d浓度开始下降,与高峰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皮质醇略升高.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肾上腺细胞具有分泌皮质激素的功能;大鼠体内所含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酮,皮质醇虽然有变化.但其含量非常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建立人胚胎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取胎龄13~28周的胚胎睾丸,采用两步酶消化,添加特定培养基,培养过程中纯化睾丸支持细胞,并用免疫荧光及RT-PCR技术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检测阶段特异性标记物M IS提示胚胎睾丸支持细胞占培养细胞总数的90%以上,经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所培养细胞具有分泌产生SCF的能力。结论:在本研究建立的培养体系下细胞可稳定传代,经鉴定为高纯度的睾丸支持细胞,并维持了其体内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
人胎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合应用粗胶原酶和中性蛋白酶消化胎儿小肠组织小块,可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活率高的小肠上皮细胞(intastinalepithelialcell,IEC)。培养细胞1~2d内贴壁,7~8d明显增殖,10~12d汇合成片。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角质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染色阳性。组化检查显示存在碱性磷酸酶表达。光镜下,培养细胞呈扁平多角形,单层排列。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及细胞间紧密联结、桥粒等。讨论了人IEC体外培养应注意的问题及减少、异源细胞增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 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2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 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优化培养人胚肝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胶原酶,胶原酶和pvp消化法分离人胚肝细胞,并比较3种方法对分离人胚肝细胞的效果。结果 运用这三种方法均能成功地培养出原代肝细胞,并能够传代;但胶原酶和pvp消化法分离细胞效果最好,细胞贴壁生长能力强。三种消化方法其细胞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胶原酶和pvp消化法、胶原酶消化法、胰蛋白酶和pvp消化法。结论 人胚肝细胞的分离首选胶原酶和pvp消化法,使用该法在体外培养的人胚肝细胞生长良好,可用于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基本生长特性,为今后研究其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呈圆形、三角形或棒杆状,48h后细胞开始贴壁,4-5d可见有集落形成,2w左右可达到基本融合。生长曲线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约有86%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性状稳定,增殖能力较强,可作为肝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大肠癌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和Ⅳ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判断细胞的组织来源、TEM观察细胞形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采用组织块法细胞培养成功,HE染色显示核大蓝染, 细胞角蛋白鉴定胞浆黄染,细胞角蛋白阳性;透射电镜下,见细胞内丰富的线粒体、表面微绒毛、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细胞生长曲线为"S".结论: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细胞成功率高,需注意在取材、分离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初步鉴定证明为大肠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肾皮质组织块,应用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融合后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传代。取第三代细胞检测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碱性磷酸酶、结蛋白、Ⅷ因子、α-肌动蛋白的表达,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融合的上皮单层细胞呈铺路石样表现,伴圆顶(dome)形成。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α-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纤维连接蛋白和结蛋白染色阴性。细胞存在极性,细胞尖端存在短的微绒毛,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结论应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无血清培养液可以成功建立原代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移植培养的人胎肾上腺髓质组织至17例重症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尾状核头部。移植术前后进行Webster 症状评分,头颅CT 检查,腰穿脑脊液DA 测定,血免疫球的蛋白、补体和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查,EEG、SEP 和VEP 检查,神经心理学测验和服药方面观察,随诊3~18个月。结果提示胎儿肾上腺髓质组织在脑内存活良好,临床效果比较满意,比目前其他移植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