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ERCC6 mRNA表达与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6组,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ERCC6 mRNA和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时,ERCC6 mRNA杂交阳性细胞在缺血区的额、顶叶皮质、外侧纹状体散在分布,再灌注48h缺血区的ERCC6 mRNA杂交阳性细胞表达,72h时ERCC6 mRNA表达达高峰,168h开始下降;8-OHdG阳性细胞数于24h时达高峰,48h时开始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表达增强,有效减轻了神经元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髓鞘相关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区域的表达特点。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将8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64只,缺血再灌注组分为2h、6h、12h、24h、48h、3d、7d、14d8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其中4只用于Nogo-A检测,另外4只用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检测。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尼龙线,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Nogo-A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ogo-A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区凋亡细胞呈基础表达。缺血再灌注6~12h皮质区及纹状体区Nogo-A表达达高峰,海马区表达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24h均开始下降。缺血再灌注48h~3d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二次达高峰,海马区表达恒定。缺血再灌注7~14d均降至基础水平。缺血再灌注各组Nogo-A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在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区阳性细胞呈基础表达。缺血再灌注24h达高峰,48h恒定表达,3~14d仍维持高值表达。缺血再灌注各组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海马、皮质、纹状体等区域Nogo-A与胰岛素样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均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增加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脑轻度损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仅限于大脑皮质区,重度损伤时弥漫整个海马及纹状体区。  相似文献   

3.
背景: 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并对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结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能与细胞的自身代偿以及神经生长递质的参与有关,也可能是由于神经应激性损伤刺激靶组织细胞分泌各种神经因子的表达有关.目的: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观察大鼠脑缺血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再生及脑的修复作用.方法: 参考改良Nagasaw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后,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分别进行跑台运动训练和水迷宫康复训练,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学习记忆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区及海马区凋亡神经元的表达以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蛋白在两区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 移植组16 h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质区及海5 CA1区表达明显增加;7 d细胞表达达高峰,分化细胞明显增加.移植后运动训练7,19,21 d移植组mNSS评分低于模型组(P均<0.01);移植组大鼠水迷宫试验平台潜伏期的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移植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多(P<0.05);缺血再灌注24 h凋亡细胞达高峰,3 d梗死体积测量为最大值;再灌注19 d生长相关蛋白43达高峰.提示大鼠脑缺血损伤介导了神经功能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了神经再生,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上调抑制神经元凋亡,进一步促进了脑梗死灶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的表达,探讨藻蓝蛋白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2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藻蓝蛋白进行治疗,TUNEL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bFGFR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6h,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凋亡逐渐增加,至第1d达高峰,第3d开始下降,第14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治疗组凋亡细胞的变化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元bFGF和FGFR表达增强,再灌注6h神经细胞即出现bFGF表达,第1d达高峰,后逐渐减弱,至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组神经细胞bFGF和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藻蓝蛋白可能通过促进bFGF和FGFR的表达,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脑缺血冉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钊刺组再灌注2 h、6 h、12 h、24 h各时间点IL-6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 h后大鼠缺血区额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IL-6 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缺血区皮层、纹状体于缺血后2 h IL~6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24 h达高峰.且纹状体区表达较皮层强烈.阳性细胞多位于梗死区周围.除在缺血再灌注后2 h外,针刺2组在缺血区皮层、纹状体区IL-6 mRNA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的变性,细胞器的坏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恢复正常,恢复细胞核的完整性,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针刺可明显增强皮层及纹状体IL-6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神经组织存活素及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和轴突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分组:将8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存活素组和生长相关蛋白43组,每组40只。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1h再灌注2,6,12,24,48h,3,7,14d组,每组4只大鼠。②实验干预:缺血再灌注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于术后1d取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组大鼠于再灌注2,6,12,24,48h,3,7,14d取脑组织检测相关指标。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存活素与生长相关蛋白43在神经元凋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2~24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凋亡细胞均增多,再灌注48h,3d组凋亡细胞呈显著增加,再灌注7d组凋亡细胞达高峰,再灌注14d组凋亡细胞显著降低。②存活素表达:Survivin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在缺血梗死区灶周围局部较大区域内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缺血中心区较多可见。再灌注2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Survivin表达明显增加,6~24h强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增加,48h达高峰,3~7d表达恒定,14d表达降低。③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缺血再灌注2h脑顶叶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有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主要分布于脑梗死灶的周围区。皮质区的阳性神经元发出微丝诱导细胞沿其生长方向定向性地穿过胼胝体向海马迁徙。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密度较高,在齿状回分子层内带染色较深,增粗的强阳性反应的纤维存在于梗死灶的边缘,并向梗死灶中心区伸延。再灌注7d达高峰,14d达最低值。缺血再灌注48h~7d损伤区域神经元轴突呈出芽征,发出突触纤维。缺血再灌注2h~14d纹状体区均高于海马区及皮质区。结论:存活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在抑制神经元凋亡动态时相的表达中具有非特异性反应并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凋亡基因Bcl-2、Bax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线栓法制备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及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阳性染色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增多,差异显著(P〈0.05),而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比缺血再灌注组增加得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Bax上调幅度大。结论 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细胞发生凋亡,Bcl-2、Bax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caspase-3表达情况,并探讨caspase-3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肌肉注射NGF,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HE染色检测脑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并观察大鼠脑部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内caspase-3的表达量增多,于再灌注后6h即有所增加,并于24h达高峰,之后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早期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干预),可使脑内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抑制caspase-3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促进凋亡神经元可塑性再生并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代偿性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再灌注组80只。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2、6、12、24、48h及3、7和14d8个时间点各10只,缺血时间均为1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GAP-43和Bcl-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海马梗死灶的改变。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偶见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组与前2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48h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GAP-43缺血再灌注2h点呈基础表达,3~7d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Bcl-2表达缺血再灌注2h点增加,7d达高峰,14d降至最低;梗死灶于再灌注2h点开始逐渐形成,48h点梗死面积最大,以后梗死面积逐渐减少,至14d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元凋亡可能参与内源性相关凋亡基因激活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托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全脑缺血10 min后于再灌注的同时分别给予山莨菪碱和长托宁腹腔注射,于再灌注2 h、6 h、12 h和24h通过ELISA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NF-α的表达情况,用HE染色法检查脑组织受损情况.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TNF-α在再灌注2 h表达升高,于再灌注12 h达到高峰,再灌注24 h仍有较高表达;HE染色光镜下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长托宁组和山莨菪碱组除再灌注2 h组外,TNF-α表达均较盐水组明显下降,神经细胞受损减轻,且再灌注12h和再灌注24h组中,长托宁组与山莨菪碱组TNF-α表达比较亦明显下降.结论长托宁可以明显抑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TNF-α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且较山莨菪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皮酰胺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75只RHR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黄皮酰胺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6、12、24、48和72h脑细胞Bcl-2蛋白表达和凋亡细胞数。结果①再灌注6h即可见Bcl-2蛋白表达较多,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黄皮酰胺组Bcl-2蛋白表达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②再灌注6h后有较多凋亡细胞,于72h达高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再灌注6-24h黄皮酰胺组凋亡细胞均显著减少(P均<0.01),但再灌注48h后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的非缺血侧无Bcl-2阳性细胞,仅见0-2个凋亡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黄皮酰胺能显著上调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并可能与Bcl-2协同抑制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黄皮酰胺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背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但其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PKC活性,对缺血性脑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C抑制剂灯盏花素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5 h再灌注4,24,72 h观察PKC同工酶γ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再灌注4h PKCγ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PKCγ在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P<0.05);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PKCy(P<0.01);灯盏花素组再灌注24 h前能明显抑制PKCγ及神经元凋亡的表达(P>0.05).结论灯盏花素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li 4 VO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Fas、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①脑缺血10min再灌注6h,海马CA1区有少量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再灌注12h后增多。②脑缺血10min再灌注3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再灌注12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达高峰,后下降。③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④给予葛根素治疗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葛根素脑复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或延迟脑缺血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巴曲酶对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时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min后再通,造成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巴曲酶对其进行治疗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的Bcl-2、Bax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海马CA1区Bet-2表达明显增加,Bax表达降低,尤以缺血再灌注前6h、即刻、缺血再灌注后1h、3h及6h明显(P<0.01)。结论:巴曲酶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存在明显时效关系,机理可能与增强Bcl-2的表达及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2003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进行。取雄性Wistai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缺血90min再灌注0,6,12,24,48,72h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未进入大脑中动脉。各组均于缺血90min后拔除线栓,实验组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同时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48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神经元可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蛋白、mRNA的弱表达。②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二表达呈不同的动态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mRNA在再灌注Oh即开始表达,主要见于形态结构正常的神经元;于再灌注48h表达明显增强,持续至再灌注72h,于皮质、尾壳核损伤中心区坏死残存的神经元表达最为明显,于损伤中心区周边的部分固缩神经元及正常的神经元表达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蛋白、mRNA开始表达迟于前,于再灌注72h最为明显,其表达部位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但表达强度较弱。③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再灌注早期在缺血区的大脑皮质及尾壳核外侧部可见少量散在凋亡神经元,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48~72h达高峰。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并可能是通过启动神经元凋亡过程所致;其抑制物延迟表达可能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阶梯状升高后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 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 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 h组7只、缺血再灌注7 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 h和7 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 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 h组[(16.6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0.50)%,(0.90±0.38)%](P<0.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5.37)%].③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 h[(14.41±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 h[(77.38±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17.
余刚  罗勇  彭国光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904-3905,F004
背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但其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PKC活性,对缺血性脑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C抑制剂灯盏花素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5h再灌注4,24,72h观察PKC同工酶γ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再灌注4hPKCγ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PKCγ在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P&;lt;0.05);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PKCγ(P&;lt;0.01);灯盏花素组再灌注24h前能明显抑制PKCγ及神经元凋亡的表达(P&;gt;0.05)。结论:灯盏花素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2003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及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缺血90min再灌注0,6,12,24,48,72h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未进入大脑中动脉。各组均于缺血90min后拔除线栓,实验组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变化,同时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48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神经元可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蛋白、mRNA的弱表达。②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二者表达呈不同的动态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mRNA在再灌注0h即开始表达,主要见于形态结构正常的神经元;于再灌注48h表达明显增强,持续至再灌注72h,于皮质、尾壳核损伤中心区坏死残存的神经元表达最为明显,于损伤中心区周边的部分固缩神经元及正常的神经元表达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蛋白、mRNA开始表达迟于前者,于再灌注72h最为明显,其表达部位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但表达强度较弱。③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再灌注早期在缺血区的大脑皮质及尾壳核外侧部可见少量散在凋亡神经元,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增多,于再灌注48~72h达高峰。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并可能是通过启动神经元凋亡过程所致;其抑制物延迟表达可能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阶梯状升高后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蒙古种沙土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全脑缺血20 min后再灌注24 h;BDNF预处理6,12,24,48 h组(PR6,PR12,PR24,PR48),PR6,PR12,PR24,PR48各组分别于脑缺血前6,12,24,48 h经侧脑室注射BDNF(0.5 μg/只)进行预处理,缺血20 min后分别再灌注24 h.实验地点在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后去除动脉夹使血流再通的方法制作全脑I/R损伤模型,夹闭过程中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翻正反射消失等则说明产生全脑缺血.除C组外的所有动物分别于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结束时断头取脑,取视交叉后1~4 mm处的额叶皮层组织制备石蜡切片,TUNEL法检测脑皮层凋亡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结果 C组未检测到凋亡细胞及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细胞;I/R组及BDNF预处理各组沙土鼠脑皮层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且BDNF预处理各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为0.000;与I/R组比较,BDNF预处理各组脑皮层Bcl-2蛋白阳性细胞指数均显著增高,而Bax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均显著降低,P值均为0.000;BDNF预处理各组中以6,12 h预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指数较低,P值分别为0.056和0.001,而Bcl-2蛋白阳性细胞指数较高,P值为0.005.结论 不同时间窗的BDNF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脑I/R后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脑保护作用,以脑I/R损伤前6,12 h时间窗内给予BDNF预处理的脑保护效果较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及抑制Bax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N和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CaN及COX-2蛋白的影响。结果:①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大鼠脑CaN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24h达高峰,随即下降,至3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与再灌注2h相比,6h-2d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肌苷组CaN表达于2h-14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24h-2d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14天时几乎未检测到COX-2阳性细胞。与再灌注2h相比,6h-3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皮质中的阳性细胞数高于纹状体区。结论:肌苷对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脑CaN、COX-2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