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i JX  Fei XM  Lu H  Hu HJ  Li JY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5):1204-1208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能力及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Transwell模型观察MM患者骨髓MSC经2.5 nmol/L硼替佐米处理前后的体外迁移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MSC的H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2.5 nmol/L的硼替佐米作用48小时后,MSC的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HGF mRNA在MSC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两者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可抑制MM患者骨髓MSC的迁移,同时可下调其趋化相关因子H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的相关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经终浓度为50、100、150和200n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小时后细胞中HSP90的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经上述相同浓度硼替佐米作用4小时后U266细胞迁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硼替佐米药物浓度的增加,U266细胞中HSP90α的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而HSP90β的mRNA表达量虽然总体上有差别(p0.05),但增加趋势不很明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U266细胞迁移力逐渐减弱(p0.05)。结论:HSP90表达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成骨细胞早期分化和破骨细胞代谢途径的影响,同时比较马钱子碱与硼替佐米在体外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与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上清液加入到成骨细胞MC3T3-E1诱导分化体系中培养后,用RT-PCR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骨保护蛋白(OPG)及骨保护蛋白配体(RANKL)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硼替佐米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8小时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4 nmol/L,马钱子碱为0.16 mg/ml;经马钱子碱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共同干预组的成骨细胞中ALP、OC及OPG的mRNA水平高于只经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清液干预组的成骨细胞的表达水平(p<0.05),而RANKL的mRNA水平则降低(p<0.05),且它们增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硼替佐米作用组(p<0.05)。结论: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中骨代谢机制的影响可能通过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的调节而发挥作用。实验证实,马钱子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优于硼替佐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有或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条件下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促凋亡作用,以及对MSC和K562细胞的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建立MSC和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终浓度为50 mnol/L的绷替佐米处理K562细胞4-24小时,应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K562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共培养组调亡细胞比例与单独培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K562细胞与MSC共培养可诱导K562细胞表达VCAM-1,MSC在共培养前后表达VCAM-1无明显变化.硼替佐米作用24小时后,K562细胞表达VCAM-1消失,MSS表达VCAM-1明显下降.结论:硼替佐米在MSC存在的情况下依然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提示硼替佐米可拮抗MSC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Hao M  Xie ZQ  Han YJ  An G  Meng HX  Huang J  Li CH  Zou DH  Qiu LG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0-683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以及硼替佐米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取15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以及3名正常供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其间充质干细胞(MM-BMSC和ND-BMSC);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将骨髓瘤细胞(NCI-H929)与BMSC细胞共培养,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观察BMSC对NCI-H92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进一步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SC对硼替佐米诱导NCI-H92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MM患者以及正常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CM检测显示两者均高表达CD73和CD105(>95%),表达CD44和CD29,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1%)等表面分子.生长曲线测定显示MM-BMSC增殖较为缓慢,倍增时间(82 h)较ND-BMSC(62 h)略有延长(P<0.05).与ND-BMSC比较,MM-BMSC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6和VEGF,分别为(188.8±9.4)pg/ml对(115.0±15.1)pg/ml和(1497.2±39.7)pg/ml对(1329.0±21.1)pg/ml.将BMSC与骨髓瘤细胞NCI-H929共培养,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存,降低NCI-H929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明显抑制硼替佐米诱导的瘤细胞凋亡.结论 MM-BMSC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明显减少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耐硼替佐米的骨髓瘤细胞的作用以及对Notch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将姜黄素、硼替佐米及姜黄素+硼替佐米作用于骨髓瘤细胞系RPMI8266、U266、耐5 nmol/L硼替佐米的RPMI 8266(RPMI8226-V5R)、耐5 nmol硼替佐米的U266(U266-V5R)及骨髓瘤CD138+浆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notch1抑制剂DAPT及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内notch1表达,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与单药组相比,联合作用组可进一步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增强对Notch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P0.05);而抑制Notch1可以减少细胞的增殖,并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能够增强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此作用可能与Notch1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对U266骨髓瘤细胞株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BAFF/APRIL mRNA表达的影响。分离MM患者BMMNC,对U266骨髓瘤细胞株和BMMNC进行药物干预(单用地塞米松100、200μg/ml,甲基强的松龙100、200μg/ml,硼替佐米0.1μg/ml,以及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与硼替佐米联用)48小时,收集细胞,进行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BAFF/APRIL mRNA表达的水平。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U266细胞及7例初治的MM患者BMMNC均高表达BAFF/APRIL基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硼替佐米单独作用于U266细胞或MM患者BMMNC后,BAFF/APRIL基因表达较未干预前降低(p<0.01),其中硼替佐米干预后BAFF/APRIL表达最低(p<0.05)。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和硼替佐米联用后BAFF/APRIL基因表达较单独干预时低(p<0.01);地塞米松联用硼替佐米时BAFF/APRIL基因表达的抑制强度大于甲基强的松龙和硼替佐米联用的抑制强度(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干预后的骨髓瘤细胞BAFF/APRIL基因表达下降,提示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除了存在已知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和蛋白酶体作用靶点外,可能还存在BAFF/APRIL及其受体这种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活动期和缓解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无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及缓解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方法:抽取1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和4个周期治疗后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ELISA 方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MT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 小室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人工基底膜实验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和成管能力。结果与结论:活动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活动期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作用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具有明显成血管作用,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结果提示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大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对DC辅助T细胞杀伤骨髓瘤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从MM患者骨髓来源的MSC、正常供者外周血来源的DC及骨髓瘤细胞系U266细胞进行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测定DC的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上清液IL-12的含量,Annexin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瘤细胞凋亡比例。结果MSC能抑制rhTNF-α诱导的不成熟和成熟DC的CD1a、CD11c、CD80、CD86和HLA-DR表达(P〈0.01),并显著减少成熟DC分泌IL-12(P〈0.01)。MSC可以下调成熟DC的CD83表达,使其趋于不成熟状态(P〈0.01)。与未加入MSC组相比,MSC混合培养组凋亡骨髓瘤细胞明显减少(P〈0.01);比较MM患者与正常供者骨髓来源的MSC对DC辅助T细胞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前者U266细胞凋亡比例比后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MM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可以抑制DC的分化、成熟和分泌细胞因子;无论是MM患者或正常供者骨髓来源MSC均可以抑制DC辅助T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且MM患者来源的MSC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索2-甲氧基雌二醇(2-ME2)联合硼替佐米对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协同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2-ME2、硼替佐米单用以及二者联合分别处理U266细胞,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caspase3/7活性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21、BAX、BCL-2等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2-ME2和硼替佐米单用,2-ME2联合硼替佐米处理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在mRNA水平,P21及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结论:2-ME2联合硼替佐米能更有效地抑制U266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P21及BAX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只有少量细胞能定向迁移到损伤组织,因此如何提高细胞定向迁移的数量是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予以传代。使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选取最佳浓度值趋化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CXCR4型受体阻断剂AMD3100和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的干预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迁移情况,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XCR4型受体mRNA、蛋白水平及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0.2mg/L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孵育细胞10h具有最佳趋化细胞迁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迁移作用随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预处理时间为6h;而AMD3100和LY294002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的促迁移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型受体的表达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CXCR4型受体数量,从而增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型受体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该预处理效应可能与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取1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第2代作为实验细胞。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以及加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中和后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作用的变化;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的表达。结果:①二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但作用较温和。②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该作用显著(P<0.05)。③抗体中和后的迁移实验:75μg/L质量浓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明显减弱(P<0.05)。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论: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依赖方式引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而且该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减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通过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合后发挥作用。本实验为了将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化,便于观察其中的相互关系,并非将体外实验结果完全等同于在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趋化因子CXCL-8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体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早期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迁移的分子机制,对其介导的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体外条件下趋化因子CXCL-8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趋化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0/2008-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材料:纯种SPF级成年Wistar大鼠8只,由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鼠重组趋化因子CXCL-8为Santa cruz 公司产品.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500μL趋化因子CXCL-8,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5%胎牛血清的DMEM条件培养基,分别将质量浓度调整为5,50,250,500μg/L加到趋化板下层,对照组单纯添加DMEM条件培养基,以8μ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覆盖.调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至1.5×109L-1,取100μL细胞悬液加到趋化板上层.为验证趋化因子CXCL-8作用的特异性,将经抗CXCR6多克隆抗体孵育12 h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到趋化板上层,趋化因子CXCL-8加到趋化板下层.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1的表达,趋化因子CXCL-8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趋化迁移作用及其特异性检测.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l呈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中,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出现215 bp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对照组比较,加入5~500 μg/L趋化因子CXCL-8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增加(P<0.05).加入抗CXCR1多克隆抗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数较250μg/L趋化因子CXCL-8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趋化因子CXCL-8在5~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可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封闭趋化因子受体CXCR1后其趋化迁移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中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纯度;将CD34+细胞与MSC分别种至Transwell上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并添加外源性shh蛋白进行干预。收集非接触共培养d 7的样本检测HSC及MSC细胞数量、RNA总量、HSC的ki67的mRNA表达量,以了解HSC增殖情况;测量HSC细胞Tie-2 mRNA表达量和MSC的VEGF、Ang-1 mRNA表达量,以了解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非接触共培养d 7,共培养组2种细胞数量、RNA总量以及ki67、Tie-2、VEGF、Ang-1相对表达量增加并呈以下趋势:MSC+HSC组和shh+HSC组均高于HSC组(P 0.05),MSC+shh+HSC组高于MSC+HSC组(P 0.05)。结论:shh可协同MSC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促进HSC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otch1 siRNA对体内外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硼替佐米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采用Notch1 siRNA转染RPMI-8226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硼替佐米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otch1蛋白表达变化;将RPMI-8226细胞皮下注射于NOD/SCID小鼠,建立人多发性骨髓瘤(MM)小鼠移植瘤模型,将成瘤小鼠分为三组:NS+bortezomib(Notch1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CS+bortezomib(Control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UN+bortezomib(硼替佐米)组,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Notch1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Notch1 siRNA有效下调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Notch1蛋白表达;Notch1 siRNA在96 h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加,与CS及UN组比较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见明显差异(P<0.01);Notch1 siRNA转染组细胞对硼替佐米IC50值为1.21μmol/L,与Control siRNA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Notch1 siRNA降低移植瘤Notch1蛋白表达,Notch1 siRNA转染组细胞的AI明显高于Control siRNA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0.01);Notch1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13、17及21 d与Control siRNA转染联合硼替佐米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实验Notch siRNA抑制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增殖增加硼替佐米的敏感性,体内试验证实Notch siRNA联合硼替佐米可以明显减小荷瘤MM小鼠肿瘤体积、增加凋亡,提示Notchl是治疗MM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能明显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复发率较高.硼替佐米是26S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显著疗效.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0/2007-05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采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于移植前3 d静脉滴注美法仑200mg/m~2作为预处理方案,停药48 h后回输白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细胞移植后30 d骨髓抑制恢复正常,骨痛改善.细胞移植后,第1,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第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的有效手段,患者对预处理方案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一0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取1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第2代作为实验细胞。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以及加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中和后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作用的变化;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的表达。结果:①二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但作用较温和。②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该作用显著(P&;lt;0.05)。③抗体中和后的迁移实验:75μg/L质量浓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明显减弱(P&;lt;0.05)。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论: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依赖方式引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而且该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减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通过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合后发挥作用。本实验为了将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化,便于观察其中的相互关系,并非将体外实验结果完全等同于在体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抑制骨保护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目前尚无成熟的鉴定方案.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体外分化为胰岛样分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将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胎儿胰岛素细胞分别接种于Transwell 双层细胞培养板上下层共培养.对照组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仅用胰岛细胞培养基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儿胰岛细胞的形态,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共培养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共培养9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RAI检测分泌大量胰岛素,DTZ染色为阳性,细胞免疫化学检测阳性.而对照组无胰岛素释放.提示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