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身体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能够彳挺顺畅的循环流动;但如果心脏或血管内皮出现破损或有异物(例如心脏换瓣手术使用的人工瓣膜)时.血液里的一些凝血成分就可能会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为了预防心脏、血管和人工瓣膜的血栓形成,我们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1-3],我国每年有近10万名患者接受治疗。我国以风湿性瓣膜疾病为主,人工机械瓣膜的使用率高达70%。由于机械瓣膜表面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换瓣术后必需终生抗凝治疗。华法林作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临床一线口服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以及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合理用药已成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影响华法林疗  相似文献   

3.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最适抗凝强度荟萃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蒋迎九  相似文献   

4.
在小儿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中,尚无一种理想的人工瓣膜。当换置人工瓣膜后,小儿的抗凝治疗特别危险。因小儿天性好动,易致创伤,而且抗凝剂量的控制需根据体重而异。组织瓣虽不需抗凝,但在小儿屡有早期失效的报道。本文介绍应用机械瓣后不用抗凝治疗的经验。方法:1979年3月~1983年3月,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应用St.Jude人工瓣膜对34例病人施行换瓣手术,术后不用华法令抗凝。年龄范围为9个月~21岁(平均12.8岁);男19例、女15例。换置病变瓣膜种类:主动脉瓣14例;二尖瓣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2例;肺动脉瓣3例;肺动脉流出道带瓣管道3例。  相似文献   

5.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法及效果,我们对1997年5月至2004年6月定期入院复诊的153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临床上的应用,系统的抗凝血治疗也日趋广泛和逐步完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必须对患者实施抗凝疗法,以防止心脏附壁性血栓形成,瓣架周围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减少肺栓塞,从而降低体循环和重要器官栓塞的发病率,提高术后成活率,维护和延长人工瓣膜的功能。抗凝疗法中也存在着剂量不足与过  相似文献   

7.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术后行终生抗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栓塞与卒中的危险,但同时却又增加了发生严重甚至致死性出血的可能性。多年来尽管有诸多的研究及抗凝专著对相应的抗凝强度进行了许多相对明确的推荐方案,但各自的方案间却仍存在较多的差别,至今仍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方案。本研究采用Meta荟萃分析的方法,对机械瓣膜病人不同抗凝强度下栓塞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期获取人工机械瓣膜术后最适的抗凝强度。  相似文献   

8.
<正>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仍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  相似文献   

9.
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给药方法、影响因素和可达到理想抗凝效果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113例因瓣膜疾病行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术后按计划采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出院后复查随访由专人负责按照设计时间做INR值的测定。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瓣膜相关病态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出院死亡4例,占3.54%,脑出血1例,占0.09%,泌尿系出血1例,占0.09%。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病态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关,与患者当时的肝功能有关系。手术后前4天给等剂量华法林,大多患者INR呈持续上升,应根据病情及国人的生理特点给个体化药量。我们推荐INR值在1.8~2.6之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1.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2.
蒋萍  韩宏伟  李振  苏晞 《心脏杂志》2007,19(4):493-494
为防止血栓形成及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尤其是机械瓣膜置换者术后需服用抗凝药,其中有些患者在瓣膜置换后又因缓慢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本组工作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  相似文献   

13.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当前临床应用的心脏瓣膜存在诸多缺点,机械瓣需要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同种和异种瓣容易钙化和衰败,在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明显的受到限制。因此,研制理想的心脏瓣膜是当前心脏外科研究领域中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期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近年来在瓣膜替换术中应用人工生物瓣的例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的 评价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中的应用趋势。对象 我院自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有 9例患者行生物瓣替换手术。风湿性心脏病 5例 ,退行性变 2例 ,冠心病 2例。方法 全组 9例二尖瓣替换均采用MedtronicHankockⅡ型生物瓣 ,5例 2 7号 ,4例2 9号。结果 本组手术无死亡。术后均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术后B型超声心动图提示瓣膜功能良好。随诊近 1年结果令人满意。结论 由于生物瓣应用于老年人有良好的耐久性 ,同时可以避免因抗凝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因此 ,随着生物瓣的防衰坏处理的不断进展、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和经济的发展 ,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将会得到重新的评价和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7.8±5.25)岁,术后中位随访1608 d。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抗凝治疗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分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CABG术;②术后未规律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③合并心房颤动;④行冠脉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术后6个月以内。结果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8.4%和83.3%(P>0.05),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5.9%和71.3%(P>0.05)。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7.3%和8.9%(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利用口服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 anticoagu-lation,AC)的指征虽然放宽 ,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却大大改善。这主要与人们对血管栓塞危险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进了监测机体凝血功能的量化指标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等有关。改进评估患者危险程度的方法 ,找寻更好的抗凝替代药物 ,重视对患者抗凝知识的宣教 ,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1 心脏瓣膜病的抗凝治疗1.1 服药指征 :下述情况需要终生服药 :( 1)机械瓣术后 ;( 2 )合并有持续或偶发房颤的下列情况——原发性瓣膜病变 ,生物瓣膜术后 ,瓣膜修复术后 ,瓣膜成形术后 ;( 3)合并有栓塞史…  相似文献   

17.
人适机械瓣膜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脏瓣膜后,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是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强度的抗凝治疗降低抗凝出血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因此,国内外在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有逐步采用低度抗凝强度的趋势,并获得了初步效果,但适应我国人群抗凝强度的理想标准尚未达成到共识,因  相似文献   

18.
人造机械瓣膜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脏瓣膜后,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是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1,2].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强度的抗凝治疗降低抗凝出血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3~5].因此,国内外在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有逐步采用低度抗凝慢度的趋势[5~7],并获得了初步效果,但适应我国人群抗凝强度的理想标准尚未达成到共识,因此,探讨适宜的最佳抗凝水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7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0.8±9.05)岁。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拜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至术后3~6个月,之后单用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至术后3~6个月后单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按照指南要求维持INR水平。通过收集患者冠脉桥血管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80.0%vs.82.5%(P=0.8),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7.2%vs.72.1%(P=0.512);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14%vs.7.5%(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外科进展甚快,特别在心脏手术中,已大量应用了人造代用品。诸如:各种类型的人造瓣膜、人造血管、体外循环氧合器和心脏补片等。人造心脏的临床应用使很多心内科无法治疗的心脏病患者获得了外科手术纠治。但由于术中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剂量不当,往往给病人带来严重并发症,如局部或全身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有造成残疾,以至危及生命之可能。表面肝素化改善了高分子聚合物的表面特性,为提高医用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