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武油田为复杂小断块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藏下步开发调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油藏、不同区块分布模式不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储层因素是内在的,开发因素是外在的。通过研究分析油藏开发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定性评价,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用动、静态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锦7块兴隆台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断块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开发至目前已进入高周期、高含水、低油汽比的吞吐采油后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录井、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监测资料找水等配套方法,认清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通过实现配套挖潜采油工艺技术,使油藏保持较高的开发效果,达到了持续稳产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等问题,以区块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资料,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区块的构造、岩相分布及储层物性特征,精细构建了区块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全面描述了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三维数据体,为后续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W13西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剩余油认识,找准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改善油藏后期调整挖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对目前已高含水开发期的W13西油藏加大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目前先进、适应于此类油藏特点的剩余 油监测技术进行测试,进一步深化和了解分类储层剩余油分布,以此作为下步精细注采调整挖潜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油藏采由率。  相似文献   

6.
卫七块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油藏的基础上,加大油藏分层动用状况监测力度,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层间、层内挖潜,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QL油田自1995年全面投入注水开发至今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给油田稳产和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实现"稳油控水"的开发战略,深入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对QL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油水分布图的形式在平面上展示出地下油水运动结果及剩余油分布范围,为油田二次开发、调整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兴隆台油田经过近4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处于“双高”后期。储量动用充分,油层水淹严重,零星分布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开发阶段存在问题,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剩余油分布的地质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利用研究的成果,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区稳产。  相似文献   

9.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行了概述,对四种剩余油预测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认为剩余油分布预测应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生产数据的系统完整性,将动静资料合理利用,做到剩余油分布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原油田文10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井况损坏严重,注采不完善,稳产基础薄弱,采出程度高,主力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各种矛盾,从油藏地质特征、主要开发特点、主要做法阐述了文10块油藏在特高含水后期高效开发的成功经验。在同类油藏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曙光油田曙三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现处于"双高"开发后期,油层储量动用不均,水驱动用效果差,油层水淹严重,零星分布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曙三区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注采结构的综合调整,从而挖掘剩余油潜力,使老区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12.
胡状集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三大矛盾进一步加剧,面临着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状况,必须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延长油藏稳产期。  相似文献   

13.
马寨油田卫305块位于东濮凹陷西斜坡带北部,为常温常压低渗透断块油藏,1990年发现沙三中砂组油层投入开发,到2003年底,区块局部区域仍注采不完善,地层能量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目前由于井况损坏严重,造成区块水驱控制、水驱动用、可采储量减少,含水上升;自然递减较难控制,稳产难度大。本文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为目的,利用现有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平面及层间剩余油精细挖潜,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欢127西块兴隆台油藏,随着区块采出程度的增加,受边底水双重影响,现已进入高吞吐轮次、高含水阶段,综合含水率达到92%以上,且大部分油井已水淹关井,区块开发进入快速递减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通过加强水淹规律研究,结合单井采出程度及水性资料分析,查找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水平定向侧钻技术成功实现了水淹区剩余油挖潜,为区块的下步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4-7油藏,经过30年的高效开发,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开发难度加大,通过对储层的精细研究,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措施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增传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藏构造复杂,砂体发育不稳定的地质特征,注水开发时间长,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现状,加强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组合断点,对区块构造再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多种资料,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定量化研究,指出了油藏的调整挖潜方向,不仅使区块储稳产,而且也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断块油藏纯47块特高含水后期因天然堤渗透率低、河道渗透率高,导致纵向水驱不均衡,以及受夹层物性和分布的影响平面控油差异大和长期强注强采导致油井高液特高含水、区块开发效益差等问题,本文针对性建立了适配井网模式,挖潜天然堤剩余油,精细夹层分布及控油规律研究进行产注结构调整,变流线控液控含水。实施调整后纯47块整体开发形势变好,区块日产油由42.0t上升至50.5t,综合含水由95.5%下降至93.6%,采收率预计提高1%,经济寿命期预计延长5~10年。  相似文献   

19.
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砂砾岩油藏是复杂断块油藏,2004年投入注水开发。由于区块水驱控制程度低、平面矛盾突出、层间动用差异大等矛盾突出,采取调、压、堵、补等常规综合调整措施稳油控水难度较大,2009年实施了加密注采系统调整。2010~2012年通过常规综合调整及调剖等手段,取得了一定开发效果。但由于构造倾角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区块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产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为改善开发效果,挖潜剩余油,本文根据地质资料,结合动态资料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20.
W22块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论文从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入手,认为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微构造和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砂体发育的正韵律水淹层上部,河道间湾及河口坝反韵律油层下部,开采程度较低的前三角洲亚相带的差油层。地质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