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飞行装备很容易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偏离航线或坠毁。为了增加其抗干扰能力,利用超宽带干扰源对飞行控制装备进行了强电磁脉冲效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并利用电路检测和模拟仿真等办法,得出了电磁脉冲干扰的作用机理,共模电流和差模电压共同作用下使控制箱产生了令飞行器坠毁的畸变控制指令。针对干扰机理,对飞行控制装备提出了“软硬”相结合的电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强电磁脉冲环境下计算机设备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强电磁脉冲对计算机设备的损伤机理和破坏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在强电磁脉冲防护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对计算机脉冲防护技术和措施做了详尽的介绍.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强电磁脉冲环境下计算机设备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信系统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电磁防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强电磁脉冲入射下地面以上空间场强的分布情况,仿真了某通信设备主机在强电磁脉冲照射下内部场强耦合的情况,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器件在电磁脉冲作用下的阈值.提出了通信系统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电磁防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飞行装备ARMA滤波的电磁防护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飞行装备很容易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偏离航线或坠毁,为了增加其抗干扰能力,提出了基于ARMA滤波的电磁防护方法.该方法在装备受到电磁干扰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根据先期的轨迹和指令,通过ARMA滤波器算法,自动产生控制指令,用来剔除并更换掉无效的控制指令,使飞行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继续沿着航线飞行避免发生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武器装备系统的电磁脉冲效应。方法采用系统理论计算和部件摸底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装备的信息处理模块为测试对象,开展电磁脉冲近场辐照和电流注入试验,通过改变场强、注入电流等试验条件,探讨电磁脉冲对该模块的电磁效应。结果得出了工作状态下该模块的电磁脉冲干扰效应试验数据,该模块在310 V/m的辐照场强或电缆耦合电流为4.3~6.4 A时会出现敏感状态,多次测试时百分之百敏感阈值略高。结论对部件开展近场辐照和电流注入的电磁脉冲摸底试验方法可行,为进一步研究系统装备电子部件的电子脉冲效应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C4ISR系统电磁脉冲防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C4ISR(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介绍了电磁脉冲防护的重要意义,着重探讨了复杂的电磁环境对C4ISR系统设备的影响,并从电磁脉冲的作用方式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其作用机理,针对强电磁脉冲的作用提出了屏蔽、频域控制及时间回避等5种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磁环境效应在系统工程设计与军用装备性能检验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电磁危害源中的RF干扰,研究了系统的RF电磁环境适应能力评估技术,介绍了部件级设备适应能力的评估模型。鉴于系统在RF电磁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性能降低、失效及故障,利用可靠性理论,提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方法的系统级设备对RF电磁环境适应能力的分析方法,以达到验证评估系统适应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适应智能电磁防护材料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强电磁场环境下研究自适应智能电磁防护材料的相变特性。方法针对自适应智能电磁防护材料相变前后电导率的变化范围大、需要强场激励状况,考虑测试系统强场生成、大动态范围、测试精度以及相应的绝缘性和较高的安全性要求,采用电容充放电原理设计强场激励测试电路,搭建绝缘环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测试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利用测试系统对现有商业化电阻器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特性曲线与理论相一致。结论测试系统能够满足自适应智能电磁防护材料相变特性试验的需求,可获取有效且可靠的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地面平台系统对雷达脉冲瞬态等强脉冲干扰环境的适应性试验需求,研究一种移动式强电磁脉冲干扰模拟试验系统的集成设计方案。方法研究试验系统的基本组成,对影响试验系统指标的三个关键因素测试距离、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匹配设计。提出工程化的实施方案,并且完成试验系统的构建集成,对功率、场强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实际测试验证。结果脉冲功率放大器的功放在各频点的峰值功率均为300 k W以上。所构建的试验系统在5,10 m距离的场强分别大于5000,2500 V/m,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同时也满足移动性、照射区域等试验使用要求。结论该测试平台全面考虑了信号形式、功放输出功率、信号驻波反射、系统匹配等条件,确保了高场强环境下场强量值分布、辐照区域大小等技术参数。可以准确量化系统测试的技术参数,明确定义测试条件及执行步骤,大幅提高了测试的一致性、重复性。同时兼顾考虑了进行军械系统电磁辐射危害(EMRADHAZ)试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电子装备面临的强电磁脉冲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大量使用微电子器件和电发火装置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愈发脆弱。论述了强电磁脉冲特征及对电子设备的损伤机理,以静电放电电磁脉冲(ESDEMP)、雷电磁脉冲(LEMP)、核电磁脉冲(NEMP)、高功率微波及超宽带(HPM&UWB)等典型强电磁脉冲为例,介绍了其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解释了强电磁脉冲的产生及变化规律,是实施电磁防护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认为只有把握好强电磁脉冲的数学规律,才能做到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静电防护方案。方法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特点,以及飞行期间遭遇的空间静电放电环境,基于空间静电带电数学模型,计算出运载器表面材料带电离子的静电充电电位。在此基础上,分析复合材料静电特性,提出静电防护层与电气设备等电位共地方案。结果该方案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静电防护层,与大截面积的接地母线相连,为运载器电气设备提供低阻抗、大电荷容量的等电位地。结论该方案能够有效抵御静电产生的干扰,为运载器电子设备提供可靠、安全、抗干扰的电磁环境。另外,该方案工艺实现简单,大大减轻了运载器的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磁环境与自然环境综合试验方法。方法针对装备电磁环境与温度、湿度环境的多物理场综合试验需求,基于电磁混响技术,解决不同环境模拟相容性问题,对关键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并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了性能测试。依据IEC61000-4-21,分别测试电磁环境与自然环境综合箱在常温、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的场均匀性。结果综合场均匀性偏差最大值小于3 d B,性能满足标准要求。结论基于电磁混响技术的综合试验方法,为装备在多重环境应力综合作用下效应机理研究和适应性考核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地面无人平台电磁兼容性的一些关键问题,介绍了地面无人平台的分类及关键能力。根据系统组成和应用场景,分类研究了各类设备所处的内外电磁环境,剖析了其面临的电磁兼容隐患。最后,从总体设计、频谱规划、测试验证三个方面,给出了针对地面无人平台电磁兼容工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防雷标准体系的研究入手,梳理了国内武器装备防雷标准的技术来源,对比了不同体系标准在雷电关键参数、标准内容、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协调与选择应用的建议,可作为各类型装备开展雷电防护工作及后续标准规范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LEO等离子体环境中HVSA的电弧放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压太阳电池阵在低轨等离子体环境中会发生电弧放电,这会造成航天器表面退化、电磁干扰、PN结破坏等负作用,因此进行了这方面的地面模拟试验研究。首先阐述了低地球轨道等离子体环境及高压太阳电池阵发生触发放电和二次放电的机理,然后介绍等离子体环境模拟设备原理与结构、试验方法及两次高压太阳电池阵的放电试验结果,系统的研究了电池片的放电位置及外界环境和结构条件对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空间ESD干扰单机级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轨状态下,卫星表面材料与空间环境交互作用,会引起材料表面带电,继而发生静电放电(ESD),产生的电磁干扰会经由单机电缆耦合进入电子电路中,形成干扰脉冲甚至损毁电子器件。针对卫星用单机产品,给出了一种可行的空间ESD电缆耦合干扰试验方法,通过电缆耦合的方式模拟空间ESD对单机产品的干扰。研究表明该试验方法能够有效暴露产品设计的薄弱环节,为优化设计、提升单机抗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脉冲阴极保护技术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根据学者对Q235钢、40角钢等金属在模拟海水环境下进行的脉冲阴极保护研究,确定了影响脉冲阴极保护效果的主要参数为脉冲周期、占空比、脉冲幅值以及阳极距离等,分析得出了脉冲阴极保护技术的优点以及该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限制和原因,并与传统直流阴极保护技术的保护效果进行比较,显示出脉冲阴极保护技术用于金属设备防护时的优越性,可使保护电位更均匀,保护距离更长,在同等保护效果下的能耗更低。分析了当前海水环境下船用铝合金的使用特点以及保护现状。结合脉冲阴极保护的特性和优点,根据传统的阴极保护理论以及双电层理论,分析并展望了脉冲阴极保护技术用于海洋环境下船用铝合金防护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