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深源岩石包体内的尖晶石类矿物属铬尖晶石和铁尖晶石,金伯利岩及其地幔岩包体和金刚石中的尖晶石类矿物主要为铝铬铁矿。玄武岩中橄榄岩类包体内的尖晶石比其辉石岩类包体中的尖晶石含Cr高,含Al低,这与Cr为相容元素、Al为不相容元素、玄武岩中橄榄岩类包体是上地幔部分熔融出玄武岩浆后的残留物及其上地幔岩石的捕虏体、而辉石岩类是玄武岩浆结晶的产物有关。玄武岩中深源岩石包体中的尖晶石明显地比金伯利岩中的粗晶、地幔岩石包体及金刚石中的尖晶石含Cr低,含Al高,其主要原因是前者比后者形成的压力低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属于广义的“汉诺坝玄武岩”。首次在三义堂附近的碱性玄武岩中发现了大量的橄榄岩包体、辉石和长石以及少量的含钛磁铁矿巨晶。包体主要是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造岩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辉石巨晶主要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长石巨晶主要是歪长石和少量斜长石。1.5GPa条件下,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样品所记录的平衡温度与汉诺坝相近,集中于950℃左右,大体上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岩石圈地幔尖晶石相部分的温度状态。单斜辉石巨晶的结晶温压大于幔源包体的平衡温压,表明巨晶的来源深度可能大于包体。包体的结构及矿物成分分析表明,这些包体是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偶然捕获岩石圈地幔的岩石碎块。二辉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高Mg#值(89.5~91.7)和较高的NiO含量(0.29%~0.55%),暗示集宁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较高熔融程度的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苏皖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化学成分,讨论了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以包体的平均成分代表该区岩石圈地幔的平均成分,依照地幔地球化学演化趋势,估计了该区岩石圈地幔的原始组成。采用最近提出的二辉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包体的平衡温度,讨论了该区岩石圈地幔物质成分在垂向上的分布和变化,上地幔橄榄岩中的玄武质组分在垂向上由上而下亏损程度逐渐减小。包体中稀土元素丰度模式反映了该区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多阶段性。除了程度不同的部分熔融作用外,局部地段曾有隐性地幔交代作用发生,造成了地幔橄榄岩中主量成分和稀土元素的解耦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某些地区碱性玄武岩中包体的温度、压力的计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概述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系列的火山岩中广泛分布着超镁铁岩包体。这些包体是我们直接能观察到的该地区上地幔的标本。它对于了解该地区上地幔物质组成和地温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仅就收集到的包体资料,侧重对其温度压力条件进行估计,尝试着对这些地区上地幔的组成和地温分布进行一些讨论。超镁铁岩包体主要是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浙江和福建等地还分布有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此外,还有少量的纯橄榄岩、斜方辉石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含角闪石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类、粗面岩类和碱性流纹岩类。其中奶头山期碱性玄武岩中含有幔源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岩包体。幔源包体及不同期次火山岩的主要矿物是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尖晶石、斜长石、碱性长石。不同寄主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变化,反映了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矿物及火山熔岩中的包裹体成分及玻璃熔体结构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深处的岩浆含有较多的挥发分,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出溶作用;岩浆由起源经分异演化上升到地壳浅部直至喷发,幔源的挥发分减少,而浅成或壳源的挥发分增多,特别是在岩浆喷发过程中,地下水或大气成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类、粗面岩类和碱性流纹岩类。其中奶头山期碱性玄武岩中含有幔源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岩包体。幔源包体及不同期次火山岩的主要矿物是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尖晶石、斜长石、碱性长石。不同寄主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变化,反映了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矿物及火山熔岩中的包裹体成分及玻璃熔体结构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深处的岩浆含有较多的挥发分,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出溶作用;岩浆由起源经分异演化上升到地壳浅部直至喷发,幔源的挥发分减少,而浅成或壳源的挥发分增多,特别是在岩浆喷发过程中,地下水或大气成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皖毗邻地区玄武质岩石中的超镁铁岩包体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肖增岳  王艺芬 《地质论评》1986,32(4):339-349
在苏皖两省接壤地带,新生代碱性玄武质岩石广泛分布,其中富含超镁铁质岩(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低熔组分随Mg/(Mg+∑Fe)值降低而增加,矿物组成和矿物化学成分较稳定,过渡金属和REF分配型式近于原始地幔值,表明它们部分熔融程度低,估算均来自上地幔的56-100km深度,一般为低度部分熔融熔出玄武岩浆后的地幔橄榄岩的残留相。  相似文献   

8.
浙江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岩石类型为橄榄拉斑玄武岩.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和REE特征表明为碱性玄武岩系列,是非原生岩浆的结晶产物(M=36-60,SI=15-37)。K-Ar同位素年龄4—10Ma.碱性橄榄玄武岩内赋存幔源包体和高压巨晶,其中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熔融程度8%,形成温度975℃,压力15.7×10~8Pa。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东部宽甸、汉诺坝和明溪含有幔源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巨)晶为研究对象,采用最新的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对单斜辉石斑(巨)晶-熔体进行了平衡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碱性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结晶温度和压力高于共生的亚碱性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单斜辉石巨晶的结晶温度和压力高于单斜辉石斑晶。这说明碱性玄武岩的形成深度大于亚碱性玄武岩,单斜辉石巨晶是更高压力下的结晶产物,单斜辉石斑晶在岩浆上升的不同深度均有晶出。回归分析表明,尽管携带幔源包体的玄武岩浆上升速度较快,但并不是绝热上升。单斜辉石斑(巨)晶的结晶温压条件与同一地点幔源包体平衡温压条件的对比表明,单斜辉石巨晶和碱性玄武岩中的部分单斜辉石斑(巨)晶的结晶温压大于幔源包体的平衡温压,表明了包体寄主岩浆的来源深度大于包体的深度。因此,幔源包体是寄主岩浆上升途中捕虏的上地幔碎块,而非寄主岩浆形成源区的残留体。  相似文献   

10.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辽西阜新中生代碱性玄武岩的K-Ar同位素年龄为84.76±1.67Ma, 其中含有丰富的深源岩石捕虏体, 包括角闪尖晶二辉橄榄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含长角闪二辉石岩、二辉麻粒岩和辉石斜长片麻岩等。与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同类捕虏体相比, 橄榄岩类捕虏体中橄榄石的成分相似 (Fo= 86~91), 透辉石具有富Al、贫Cr 和Ca 的特点, 尖晶石的成分以MgAl2 O4 为主, 有的橄榄岩捕虏体中含少量韭闪石。二辉麻粒岩捕虏体中的斜方辉石为紫苏辉石, 单斜辉石为普通辉石, 斜长石属于更长石。橄榄岩类捕虏体的平衡温度为1012.6℃~1272.1℃; 压力为1.825~2.935GPa, 二辉麻粒岩和片麻岩的平衡温度为892℃~1157℃。该类深源岩石捕虏体的发现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地幔和下地壳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吉林伊通新生代玄武岩的岩浆起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武殿英 《岩石学报》1989,5(2):65-75
沿伊通断裂带分布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具幔源原生岩浆特点,与其所含的上地幔二辉橄榄岩之间有成分上的互补关系,后者是熔出玄武岩浆后的难熔残余,其熔融程度为7.2—9.8%。据此,利用玄武岩浆与包体矿物平衡反应关系,借助于热力学计算,估算了本区玄武岩浆的起源条件:T=1370—1405℃、P=1.88—2.08GPa。这大致相当于65—70km左右深度,说明岩浆起源于含角闪石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层。  相似文献   

13.
两类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矿物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从二辉橄榄岩→斜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纯橄岩→铬铁矿石,其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Mg/(Mg+Fe)(矿物牌号)依次升高,表现出富Mg贫Fe的演化趋势;铬尖晶石的Cr/(Cr+Al)亦同时升高,表现为富Cr贫Al的演化特征。 变质橄榄岩中的矿物均是原始上地幔岩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橄榄石与铬尖晶石是生成相矿物,而斜方与单斜辉石则是消失相矿物,正是通过两种辉石的不断消失,岩石才从二辉橄榄岩依次转化为纯橄岩,并造成纯橄岩与铬铁矿的紧密伴生。在此过程中,矿物成分时刻都在变化,造岩矿物向富Mg贫Fe,金属矿物向富Cr贫Al方向调整,这与实际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辽宁宽甸黄椅山碱性玄武岩岩浆起源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是我们所进行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中上地幔包体形成条件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中有关宽甸地区最终成果的一个部分,主要涉及碱性玄武岩岩浆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另文叙述.本区玄武岩为碧玄岩—碱性橄榄玄武岩—橄榄拉班玄武岩系列,自底至顶广泛而普遍地分布有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等上地幔包体,经研究,它们代表了玄武岩源区的上地幔岩石.碱性玄武岩浆的形成主要受上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深度的制约,下面分四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深部制约(I):幔源包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南海北缘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地幔过程。部分橄榄岩中单斜辉石(Cpx)具有极低的Ti含量(<160μg/g),这与这些样品中较高的Cpx含量(8%~12%)不匹配。主元素成分变化趋势以及Cpx中HREE分异现象,暗示该区上地幔经历了变压熔融。地幔熔融始于深部的石榴子石稳定区并延续到浅部的尖晶石稳定区(总熔融程度达23%)。这些熔融残余受到了硅酸盐和含水流体的交代。橄榄岩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南海北缘地幔具有大陆裂谷型地幔的特征,而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或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有很大的差别。包体的平衡温度和橄榄石中Fo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暗示岩石圈地幔具成分分层结构。该地幔的下部由大洋型橄榄岩组成,而地幔顶部为类似于太古宙-元古宙地幔的富斜方辉石方辉橄榄岩。这一岩石圈结构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对老岩石圈的置换有关。深源岩石记录的信息支持南海海盆是陆缘扩张引起的主动盆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临朐-昌乐地区新生代火山岩是新近纪中新世-上新世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分为牛山期、山旺期和尧山期,主喷发期为牛山期和尧山期,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化学成分由早至晚向富碱、钛、钙,贫硅、镁、锰的方向演化,岩浆分异程度晚期较早期高。岩石内有大量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等幔源包体和透长石、普通辉石、尖晶石等巨晶。玄武岩K-Ar年龄为4.34~18.87Ma。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二次尖晶石标样法(secondary spinel standard)精确测定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包体的尖晶石的Fe~(3+)/∑Fe,并采用橄榄石- 斜方辉石- 尖晶石氧逸度计估算了63个地幔包体记录的氧逸度。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氧化状态具有南高北低特点,其中,华北克位通岩石圈地幔的氧化状态最低,与大洋地幔氧化状态相近,而东北及华南的  相似文献   

18.
辽西中生代玄武岩中幔源气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是由古老富集型的岩石圈地幔和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所组成。前者以角闪尖晶二辉橄榄岩为代表,它经历了富钠质的地幔交代作用。橄榄岩类捕虏体富含轻稀土元素,并具有较高的ω(^87Sr)/ω(^86Sr)比值;后者以二辉石岩为代表,具典型堆积结构,与本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比,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丰度。在矿物成分和稀土元素丰度上,本区辉石岩捕虏体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辉石岩捕虏体,这意味着辉石岩捕虏体可能是上地幔中更早期的岩浆堆积体。  相似文献   

19.
揭示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是举世瞩目的现代地学前缘 ,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变对于探讨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 ,对于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的认识主要基于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和地质研究 ,尚未发现深达地幔的物质。我们在西昆仑地区康西瓦新生代火山岩中首次发现了以含金云母方辉橄榄岩为主的深源包体 ,其主要组成矿物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含有少量单斜辉石、尖晶石和金云母。橄榄岩具有平衡粒状变晶结构 ,部分橄榄石颗粒仍保留有扭折带。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 ,尖晶石的x(Cr) /x(Cr +Al)变化为 2 5%~ 8% ,属于尖晶石铬铁矿系列。根据CarrollWebb和Wood(1986 )提出的温压图解 ,橄榄岩形成压力大致为16 0 0MPa ,约相当于深度 56km。据此 ,认为康西瓦新生代玄武岩中产出的橄榄岩包体系岩浆活动过程中从岩石圈地幔携带上来的幔源物质 ,对于探讨青藏高原北部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产在古生代蛇绿岩区镁质超基性岩内,产状呈浑圆球状包体。岩石组构特征、塑性形变的滑移体系、稀土元素分布和估算的岩石生成温压条件等,均与新生代、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内的超镁铁质包体十分类似,亦属上地幔包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