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卒中是由脑供血异常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80%。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卒中后缺血中心区脑细胞迅速大量死亡,及时抢救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可减轻脑损伤,卒中后期血管新生亦在为神经再生和脑组织修复创建良好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调控卒中后血管新生是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探索热点之一,而目前其调节机制仍处于研究之中,因此本文就缺血性卒中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再生及脑组织N-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实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训练组,b FGF组。采用两血管阻断加硝普钠降压法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组织N-myc蛋白的表达及穿梭箱训练和b FGF的干预作用。结果随着脑缺血再灌注3 d缺血海马神经元N-myc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14 d达高峰。应用穿梭箱训练和b FGF的干预后N-myc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穿梭箱训练和b FGF促进神经再生及缺血脑组织N-myc蛋白的表达,提示穿梭箱训练和b FGF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能由N-myc信号介导。  相似文献   

3.
Chiari Ⅰ 畸形合并脑积水的手术治疗(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hiari Ⅰ畸形合并脑积水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方法,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Chiari Ⅰ畸形合并脑积水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后颅凹减压术并在显微镜、脑室镜等辅助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并松解去除脑室系统内外粘连,使用神经补片减张缝合硬膜.术前术后分别作MR和脑室系统径线的测量比较并随访复查.结果全部病例MR显示颈延髓压迫解除,枕大池形态恢复,23例症状明显改善,25例脑室明显缩小,6例脑室系统变化不显著,2例脑积水仍有发展.结论 Chiari Ⅰ畸形合并脑积水以梗阻因素为主,术中除作好骨性结构的充分减压外,还应松解粘连、解除梗阻并重建枕大池,争取在手术中一次性解决颈延髓压迫和脑积水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冲洗脑室系统治疗脑出血和脑积水术后出现脑室内感染的体会和策略.方法 28例脑室系统感染患者采用内镜下冲洗脑室系统,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并每天抗生素冲洗脑室.结果 本组患者控制感染时间最短为8d,最长为45 d;死亡3例,1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其余患者颅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神经内镜下冲洗脑室并术后脑室内给药为治疗脑室内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组调控血糖,氢清除法测定正常、调控血糖后1h、缺血即刻、缺血后1h及缺血后24h五个不同时点的rCBF。结果表明:缺血即刻rCBF显著降低,缺血1h后rCBF更趋下降,缺血24h后,正常血糖组及低血糖组rCBF又有明显回升,但高血糖组rCBF仍继续下降。著者认为高血糖致缺血局部乳酸的大量积聚,由此干扰微循环,是高糖条件下脑缺血延迟性低灌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Rho/Rho激酶信号通路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一条信号通路,其通过与多种信号分子的广泛联系参与细胞运动、迁移、凋亡、基因转录、神经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Rho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该通路从而舒张痉挛血管,增加缺血区域血流,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促进轴突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软性神经内镜在婴儿出血后脑积水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应用电子软性神经内镜对28例婴儿出血后脑积水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脑室内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1例.除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内镜下行血肿腔冲洗外,其余27例均在神经内镜下进行脑室冲洗,其后行第三脑室底造瘘18例,同时行脉络丛烧灼7例,终板造瘘4例,脑室内多发分隔造瘘1例;经额第四脑室正中孔造瘘3例;导水管成形术6例.结果 28例婴儿出血后脑积水,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明确诊断17例,通过软性神经内镜对脑室系统进行全面探查后明确诊断11例.术后出现间脑发作6例,远期出现基底池梗阻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80 d和7个月,经内镜下二次脑室探查证实后再次行基底池造瘘.随访2-27个月,平均13.5个月效果良好,无脑室感染、硬膜下积液等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软性内镜下脑室系统全面探查是诊断出血后脑积水最可靠的手段,内镜下脑室系统冲洗尽量清除脑室壁上的陈旧血斑,有利于降低术后造瘘口或分流管梗阻概率,二次脑室探查能够明确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
大脑短暂缺血后,缺血中心区域的神经细胞很快出现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却要经过1~2 d的潜伏期后,才会发生延迟性神经元退变.这种延迟性神经元退变即细胞凋亡,是由促凋亡基因(如p53、caspase)和抗凋亡基因(如Bcl-2、c-fos、c-jun)等参与调控的.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新生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并可形成小的毛细血管网。在局灶性脑缺血发生后缺血核心区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而缺血半暗带发展到最终梗死的时间窗可达48 h,血管新生作为建立侧支循环的有效方式对缺血区域的供血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新生受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调控,诸多研究证明15-LOX1/15-HETE轴不仅可对血管床产生血管收缩作用,还可通过对VEGF、PIGF等细胞因子的调控而对不同组织中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除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外,还有许多非降脂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的机制。动物实验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增加NO、扩张血管、拮抗炎症因子、抗氧化损伤、抗血栓、促进缺血后血管再生、神经再生和突触形成等多种有益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成年动物全脑缺血损伤或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可以促进大脑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的神经祖/干细胞增殖、迁移到海马齿状同颗粒细胞(GCL)区或缺血损伤的海马CAl区,纹状体、大脑皮层等区域.一些新牛的神经元存活下来并能够与固有的神经通路进行整合.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如cAMP-CREB信号转导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一氧化氮系统、CPG15基因、GPR40受体蛋EJ和MOP受体蛋白等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调控.研究脑缺血损伤后促进大脑神经元再生的现象对于脑卒中后损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实验于2003年5月~200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孕龄8~10d Wistar大鼠仔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健康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40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A组为梗塞后24小时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B组为梗塞后24小时梗塞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C组为梗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D组为梗塞后4周梗塞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各实验组均有仅移植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比较神经干细胞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实验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神经元,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A组可见移植细胞大量存活,穿过室管膜向脑组织迁移,特别是向缺血周边区迁移;B组细胞主要聚集在梗塞中心移植区域,也有大量细胞存活,充填梗塞区,少量细胞可穿过胼胝体向健侧迁移;C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存活,但细胞增殖分裂较A组不明显,且存活细胞主要仍在移植部位;D组存活移植细胞也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不同移植部位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缺血后24小时移植较缺血后4周移植其迁移趋向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可乐定对永久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和对神经再生相关因子含量及神经干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可乐定治疗组,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治疗组于术后3 h腹腔注射可乐定50μg/kg、100μg/kg(每天一次,连续5 d,或至实验终点);缺血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尼氏染色、脑梗死体积测定、ELISA、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等方法,分别观察可乐定治疗对大鼠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神经再生相关因子表达水平、脑内相关部位神经干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可乐定治疗能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损伤侧脑组织神经细胞丢失、缩小脑梗死体积、使得增生的神经干细胞数目及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含量进一步增加。结论可乐定对永久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能促进神经再生相关因子在脑组织中的表达、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大鼠缺血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大脑老化与神经再生和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老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而卒中不仅是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且也是70岁以上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脑老化与卒中发病息息相关。已经证实,老年卒中患者其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更加严重、脑梗死面积更大、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也更加显著。尽管研究已证实老龄大脑的神经再生减少,但卒中可以诱导神经再生并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就为神经再生治疗卒中开辟了良好的途径。本文重点就大脑老化及老化后神经再生、缺血性卒中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胞内可溶性酪氨酸蛋白激酶Src、Fyn蛋白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区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Pulsinelli-Brierley 4动脉阻塞(4-VO)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前连续3d脑室注射Src、Fyn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tides,AS ODNs)抑制Src、Fyn蛋白的表达后缺血,复灌5d,石蜡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测定单位面积内焦油紫染色细胞面积总和,与缺血组及错义寡核苷酸组(missense oligodeoxy-nucletides,MS ODNs)比较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 Src、Fyn反义寡核苷酸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神经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以Src AS ODNs保护作用更明显,与缺血组比较约有50%细胞存活(P<0.05).结论 胞内可溶性酪氨酸蛋白激酶Src、Fyn蛋白的含量降低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以Src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脑室内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取胎龄8~10d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以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分别于缺血后24h和4周移植至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脑室内和梗死中心,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 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移植部位不同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且以缺血后24h移植组较缺血后4周移植组迁移趋向性更强。结论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至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和梗死中心均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其迁移趋化能力与缺血后移植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能够被脑缺血等刺激激活,诱导内源性神经再生。微小RNA(miRNA)能够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各个环节,在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miR-124和miR-9可能是脑缺血诱导的内源性神经再生的核心调控因子,研究miRNA对内源性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有助于阐明内源性神经修复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利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调节特异性miRNA增强内源性神经再生可能是中风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脑室出血中血块与脑室体积变化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室内出血脑室与血块体积变化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建立狗的脑室内出血模型,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状态评估、系列头颅CT和病理检查,并根据CT影像计算脑室体积和脑室内血凝块体积.结果正常成年狗的脑室呈裂隙样,注血后脑室被血凝块明显扩张,在最初1周内脑室体积对血凝块体积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此后随血凝块进一步缩小,脑室体积反而进行性增大,血凝块均于3~4周内完全溶解消失.脑室扩张程度对最初的脑室内血凝块体积亦呈良好的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病理检查发现脑室系统室管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室管膜下胶质增生,室管膜下组织中神经元有嗜酸性坏死.结论出血性脑室扩张是脑室内出血的显著特点和导致不良预后的主要表现,脑室周围重要结构中神经元的缺血性改变,可能是脑室内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最直接原因,它可能是由于出血性脑室扩张压迫脑室周围血管结构、颅内压增高和脑血管痉挛等综合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成年脑内神经再生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系统、激素、蛋白激酶和应激等,这些因素动态地影响神经再生的不同阶段,包括增殖、分化、迁移、突触形成和新生神经元存活。因此,对神经再生的调节是在神经发生每一阶段不同效应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区域血流的影响及其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放射介入球囊栓塞方法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氢去除电极测定脊髓区域血流,脊髓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预适应5分钟后,脊髓局部区域血流升高,是脊髓诱发电位改变的直接原因;而脊髓区域血流的改变,可能与缺血预适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轻度升高有关。脊髓不可逆缺血损害后,单胺类递质(NE,DA,5-HT)的严重升高,将造成脊髓血管痉挛、内皮细胞裂隙、多灶出血、坏死,而使脊髓功能受损。脊髓区域血流与脊髓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缺血预适应后,脊髓区域血流的轻度升高以及再次不可逆缺血(30分钟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的明显改善,是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功能保护作用的直接原因。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改变脊髓区域血流,增加长时间不可逆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并对不可逆脊髓缺血后的脊髓功能损害有明显而确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