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5例Stan-ford B型亚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局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结果患者原发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1月及6月用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复查显示无内漏及移位等并发症,假腔血栓形成。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合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Stanford B型亚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局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结果患者原发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1月及6月用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复查显示无内漏及移位等并发症,假腔血栓形成.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合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07例(男88例,女19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iography,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降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 107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术后1个月3例死亡.104例行CTA复查,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6个月,1例再发生升主动脉夹层,置入一枚支架后后假腔消失.术后1年,主动脉均未见病变.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2例。采用Philips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DSA影像资料,研究DSA检查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个体参数合理的选择体位、仔细计算角度、高压注射参数以及图像后处理,可准确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的差别、周围相邻血管进行成像。结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选择正确、合理的DSA成像参数,可对复杂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破口准确成像,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对增加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及降低手术用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表现,对其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例病人中,2例为局限于升主动脉的夹层(Ⅱ型);7例夹层始于升主动脉并延展至无名动脉起始处远端,(Ⅰ型);8例夹层起始于左锁骨下动脉或远端、其中4例一直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Ⅲ型)。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表现为动脉管腔内见纤细带状回声(即分离的内膜)随心动周期摆动,将管腔分为真腔与假腔。CDFI:真腔内血流速度较高因而明亮、五彩镶嵌,假腔内血流速度低因而暗淡。通常入口处收缩期血流从真腔流入假腔,速度较高,舒张期从假腔流入真腔,速度较低;出口处收缩期血流从假腔流入真腔,速度较低。4例可见夹层破口(入口及出口),3例见夹层入口,4例见夹层出口,6例未探及破口。结论彩超对ADA分型、区分真假腔及显示其对大血管分支血流的影响均优于其他检查,是无创伤性检查ADA的首选方法,为临床的急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100%,2D—DSA为89.1%,CTA为87.3%。3D-DSA与CTA比较,P〈0.05;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均〈0.01。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解剖学特点,探讨目前基层医院不同影像诊断方式的确诊率,以及在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预后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46例,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18~73(50.4±8.5)岁.利用超声心动图、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分析:①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的显示,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②测量夹层段真、假腔直径;③近段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④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数目情况;⑤主动脉各大分支受累情况等数据.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和DSA对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2.7%、100%和100%.②CT与DSA所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直径、真腔最大直径、假腔最大直径等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DSA和UCG在内膜破口检出率、内膜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CT在主动脉瓣的损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CT在内膜片检出率、主动脉瓣的损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DSA和手术证实的24例中,CT所显示的真假腔及内膜破口情况与DSA和手术证实的结果 相一致.术后15例随访主动脉CT,均能清晰完整显示覆膜支架的位置、形态及血流通畅情况.结论 超声心动图、CT、DSA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较高的准确率,能为临床提供精准的信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术前评估、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淑香  于铁链  叶宁 《山东医药》2008,48(48):77-78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追踪观察证实的56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MSCT、MRI、DSA影像学资料。结果56例行MSCT检查,发现真假腔56例、内膜片56例、破口20例、分支受累15例,9例行MRI检查,发现真假腔5例、内膜片7例、破口1例、分支受累1例,21例行DSA检查,发现真假腔17例、内膜片17例、破口21例、分支受累10例;认为SCT在AD的诊断、治疗方案设计及术后随访中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应作为AD的首选检查方法;3D CE-MRA有望成为临床稳定AD患者的理想检查方法;DSA仅适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或血管置换术患者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9.
17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7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17例急性胸背痛患者经CT动脉造影(CTA)确诊为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依据术前CTA影像资料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确认夹层破口位置,选择合适的带膜人工血管支架,在DSA监视下施行带膜人工血管支架移植术.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1年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17手术成功,1 例术后3 d夹层进展为A型,3个月后死亡.无术后截瘫,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塌陷发生.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近期和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多平面重建(MPR)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主动脉病变进行MPR,46例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3例手术证实,结果:MPR良好地显示了血管内腔,夹层动脉内膜瓣,假性动脉瘤破口,结论:MPR可明确显示主动管腔及周围结构,有助诊断和指导手术,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60例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其中30例CT检查、30例MRI检查。60例均经心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为标准,比较CT与MRI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和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真假腔辨别、内膜片确定上达100%诊断率。CT/DSA显示破口15/19处、再破口6/11处、血管分支受累44/45支、假腔附壁血栓22/0处、溃疡24/25处、主动脉壁钙化12/0处。MRI/DSA显示破口6/15处、再破口5/10处、血管分支受累24/39支、假腔附壁血栓20/0处、溃疡10/21处、主动脉壁钙化0/0处。另外CT血管成像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DSA未显示;MRI/DSA组未显示。CT禁忌证4例(碘过敏2例、肾功能低1例、不愿接受X射线辐射1例)选择MRI检查。MRI禁忌证5例(心脏起博器1例、动脉瘤夹1例、幽闭恐怖症1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复查2例)选择CT检查。结论:CT与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但在破口、再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显示方面有一定差异,在禁忌证方面亦有差别,可以优势互补,以提高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13.
袁军  林英忠  刘伶 《内科》2008,3(5):704-70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行腔内隔绝术的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带膜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CTA随访14例假腔完全血栓化,夹层破裂死亡1例,出现新发破口2例,内漏1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前破口定位。术中真腔确认及支架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的住院患者,经彩超诊断,CT、DSA、磁共振成像及手术证实的1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彩超图象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以手术为金标准,彩超的敏感性95%,特异性96%,准确性94%。其中I型6例,II型7例,III型2例;原发于主动脉根部4例,主动脉弓9例,降主动脉2例,彩超能够显示真、假腔结构及主动脉夹层的范围。结论彩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分型;区分真、假腔,夹层范围均优于其他检查,是无创性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主动脉夹…  相似文献   

15.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张小鹏  崔书安 《山东医药》2009,49(29):59-60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DSCT连续容积扫描,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全程重建并分析病变。结果47例患者中DSCT诊断Ⅰ型主动脉夹层9例,Ⅱ型主动脉夹层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34例。其中2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与DSA主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共显示破口52个,DSA显示破口44个。结论DSCT检查在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后评价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照评价主动脉夹层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39例经手术确诊或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及TEE2种检查方法证实的3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TTE、TEE和磁共振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敏感性分别为90%、100%和97%;特异性分别为93%、97%和100%。TTE主要不足在于对降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和假腔血栓检出率偏低。TEE在夹层破口、假腔血栓、主动脉瓣反流和冠状动脉的检查方面优于磁共振成像。而磁共振成像在头臂动脉及腹主动脉分支的检查方面优于TEE。本研究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血流在收缩期从真腔进入假腔,舒张期又返回真腔。结论:①综合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均是理想的主动脉夹层诊断方法;TTE适合于筛选检查,TEE有确诊价值。②主动脉夹层破口血流方向与真假腔压力变化有关,而与破口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可见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均接受CTA与2D DSA、3D DSA检测,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3D DS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优于2D DSA(P<0.05);CTA、3D DSA的误诊率均明显低于2D DSA(P<0.05);2D DSA在颅内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明显低于CTA,3D DSA明显优于CTA(P<0.05)。结论2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与CTA相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其在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的应用价值优于2D 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之间的关系方面与CTA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120例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所见,着重讨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及其诊断价值,动脉(ⅠA)和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ⅣDSA)方法对主动脉夹层主要征象的显示和诊断效果:显示内膜破口和主动脉分支病变,ⅠA法优于Ⅳ法,显示假腔全貌和内膜片负影,Ⅳ法略优于ⅠA法。对Ⅰ或Ⅱ型夹层的诊断ⅠA法明显优于Ⅳ法,Ⅲ型夹层一般Ⅳ法可满足诊断,按手术适应证和治疗的需要可选择应用ⅠA法。结合本组DSA和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效用,本文简要讨论了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综合诊断及优选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