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不稳定,并在此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触发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目前,ACS治疗策略均针对上述病因进行干预.中药疏血通主要有效成分为水蛭素,是强有力的凝血酶的天然抑制剂,近年已开始用于ACS的治疗.我们观察了疏血通(国药准字Z2LDl0100,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212)对ACS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冠脉造影、尸解及动物实验的大量研究 ,已证实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两种状态 :稳定和不稳定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病理学基础 :不稳定斑块。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会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最重要机制[1]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灶性疾病 ;ACS的发生率与不稳定斑块存在数目成正比。而如何识别不稳定斑块 ,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传统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很好预测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和不能反映出斑块的稳定程度。最近 ,越来越多的研…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对于ACS患者早期短时间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可抑制炎症、稳定斑块[1].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为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而导致斑块表面血小板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通路.形成凝血瀑布,而形成血栓。对于ACS.无论是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i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心肌梗死又分为非ST段抬高型(NSTEMI)和ST段抬高型(STEMI)[1].本研究主要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脉血管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继而破裂,引起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急性病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认为炎症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影响其进程,局部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及破损,在此基础上血小板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 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范如宇  丁碧云 《安徽医药》2012,16(4):537-539
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症中三种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有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ST抬高与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一组病症。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为发生ACS的基本原因。现有充分证据说明AS病人发生ACS的关键因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造成斑块不稳定的因素,现在的基础研究认为主要与斑块结构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而内皮受损、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始动因素。存在于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机制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1].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而C反应蛋白(CRP)又是炎症的生物学标志。2004年1月~2004年6月我们观察了94例ACS患者的CRP水平。旨在探讨ACS患者CRP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630例冠脉重度狭窄、甲状腺功能指标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54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3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分析临床相关指标与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以及TC、LDL-C、FBG、CRP和FT4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TSH水平低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或P<0.01)。高水平LDL-C、CRP、FT4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 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高水平LDL-C、CRP、FT4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心梗)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致病斑块破裂与AC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69例ACS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后分为有斑块破裂(A组,38例)和无斑块破裂(B组,31例)两组,分析致病斑块破裂与AC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年轻、男性多见、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P<0.01)、病变血管重构指数大(P<0.01).多变量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是预测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6,95%CI=1.49-21.40,P<0.05).结论 低血清HDL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在伴有冠脉代偿性扩张的不稳定斑块破裂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出现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冠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不稳型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开通病变血管,改善胸痛症状,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已为研究[1]所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斑块破裂、血管收缩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血清中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相关因子检测在ACS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它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破裂.易损斑块的破裂主要与斑块脂质核心的增大,斑块纤维帽变薄,平滑肌细胞减少,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有关,其中斑块坏死脂质核心的大小对斑块稳定最为关键[1].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的游离胆固醇常常超过斑块脂质核心的1/4,并且认为游离胆固醇主要来源可能是红细胞膜[2],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膜总胆固醇含量(CEM)能否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CEM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刘丹 《贵州医药》2008,32(12):1106-110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往往很重且极易发展为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多数UAP患者可通过常规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和稳定粥样斑块药物治疗好转,但少数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