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朝霞  覃琳 《新建筑》2011,(4):27-30
对建造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学和建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比国内外相关院校建筑技术课程设置及开设方式,分析建造实验在教学目标、方式、实施、组织评价等方面的特点,针对国内建筑教育中建筑技术与设计教学长期分离的弊病,提出设计结合建造的教学设想,通过建造来推动和激发设计,培养专业素质,重构建筑学的技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祥  袁烽 《建筑技艺》2021,(7):57-62
通过五座实验性数字建造步行桥的设计推演和技术解析,研究了思考模式、策略选择和技术整合在设计建造一体化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数字建造在建筑形式之外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建造模式升级为建筑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五座实验性人行桥均使用了新型材料、工艺和建造方式,融合了数字设计技术和优化实现技术,展现了新型工艺探索和具体工艺约束下对建造策略的思考,得出了数字工艺在建筑表达中的内蕴化策略.同时,对传统建造工艺的效率进行了再思考,展示了数字建造技术对传统工艺升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济大学建造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龙 《新建筑》2011,(4):22-26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造设计教学历时多年,通过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建造设计已经成为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自下而上,从基础教学中以体验为主的"建造实验",逐步扩展到目前硕士研究生以技术综合为目的的课程"建筑设计与建造"。与之相配套的实验空间与设施已逐步建立起来,建立与欧美国家建筑院校互联的"微观装配实验室"是学院在未来5年内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结合建造实作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学教学模式,并被广泛运用。通过对近年来建筑院校所展开的各类建造实践活动进行搜集和调研,归纳出三种主要类型,即作为教学活动的建造课程、以高校为主办单位开展的国内国际建造竞赛以及乡村建造竞赛活动。从性质与目标、材料与功能、评价与影响等方面对三种类型的建造活动做出比较与阐述。最后,综合建造实践的动态发展,对建筑学建造教学未来的发展做出反思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屈刚 《中外建筑》2013,(7):111-113
通过援吉布提·阿尔塔医院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的地域和场地分析、建造与低技术策略、形式与气候适应性等的分析和解决,阐述对建筑的真实性、建筑的形式及过度设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段梦媛 《建筑技艺》2012,(3):226-229
从课程体验的角度,通过对研究生阶段两个数字化设计与建造课程的实际参与,从设计过程、建造过程、所遇问题的解决和对设计与建造逻辑及手段的思考等方面对数字化设计及建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大学附属小学立面及场地改造项目为例,了解建筑师在当时种种限制条件下,通过继续建造设计观的设计与思考,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并与环境共生,从而为诸如此类改造提供一定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汀 《四川建材》2016,(4):116-117
本文通过探讨当代建筑师在农村的地域性建筑营建中遇到的误读地区地域性、建筑功能与乡村生活不适应等诸多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矛盾是城市生活的建筑师设计与乡村生活的使用者的矛盾。再通过发掘地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的自发性建造行为来认识这一营建活动的自发性与参与性,以此提供一种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方向和建筑师介入地域性建筑建造的一种方式,即参与当地的自建活动,以此理解与认识当地建造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入门者形成空间感知的能力,理解材料与构成的关系,熟悉基本表现工具及搭建技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抽象的形态构成训练出发,培养解析重构的设计思维,初步建立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通过设定场地和功能,以模型为空间操作手段,逐步引入行为与使用、空间形式及组合、材料及建构的设计概念,学习如何运用不同比例的三维模型来引导构思及参与设计搭建全过程,从中体验形态构成与空间结构的紧密联系,理解肌理感与材质的关系,深入完善细部节点与搭接方式,并以获奖学生实体建造作品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建造综合训练促进多元设计思维形成的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以弥补当下建筑教育中设计与建造分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以对当前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建筑产业与生产建造方式升级转型的思考为切入点,通过阐述日本装配式住宅与工业化集成技术的演变、我国住宅工业化与装配式集成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日本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我国的成就及问题,从而提出我国装配式住宅可持续及生产建造方式的升级转型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姚刚  董凌  丛勐  李海清 《新建筑》2011,(4):38-41
探讨了建造教学实验的意义,通过对一次以"紧急建造"为题的联合教学之内容、方法与环节等方面的回顾与反思,即在传统建造教学中加入对建筑物理环境性能的设计,加深学生对建筑性能和设计限定之间关系的理解,着重阐发建造应如何教学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并检讨了该建造教学实验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设计结合实验——结合建造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朝霞  孙雁 《新建筑》2010,(3):118-121
在现有建筑学设计教育模式中引入建造实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促进创新技能的转变。通过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将建造实验引入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结合建造的建筑设计教学导向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了在更广泛的建筑学课程建设中与实验教学结合的改革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烽  何金 《新建筑》2012,(1):4-9
多维逻辑在建筑设计中为建筑师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多维逻辑下的数字化建造,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控加工技术,将建造材料进行多种手法的变化,增加其本身在空间中的维度,实规完整建筑形体的多维性营造.结合发展中国家国情,将复杂的参数化建筑付诸实践,以求不再单纯地追求高技,将技术与传统有机契合,从而使二者和谐共处.通过多个实践项目,深入说明数字化设计与低技手工施工相结合的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建筑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设计与技术脱节,学生对建筑结构与材料缺乏注重的现状,提出了建造教学与传统建筑学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可能性,通过运用CDIO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建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思维方式 和设计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两个专业往往 是在相互妥协中完成设计,这种模式不利于 发挥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并有可 能造成浪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 使得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在数字 平台上成为可能。在2014年清华参数化设计 研习班的Grasshopper班教学中,尝试使用这 一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非对称折板结构的 几何形态生成和力学模拟,并使用激光切割 和三维打印等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构件加 工,完成了一个实验性折板结构空间形态的 设计和建造。本文介绍了这一实验性教学的 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陈中高  吉国华 《建筑师》2020,(3):107-112
随着建筑数字生成新范式的建立,设计与建造整合不仅要求新的工具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新的回应建造的 设计方法。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种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思维正逐渐成形,它将帮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预 判建造复杂性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本文通过分析论述建造驱动的技术实例,从建筑数字化设计的逻辑生成、模 拟评估和建造优化3个阶段,阐释建造介入带来的设计特征转变及其趋势,进而指出数字化语境中建筑学科不仅 需要更新传统知识体系,更亟待加强通过设计回应建造的观念,以期为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创造性整合提供 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建造     
<正>本期《时代建筑》杂志聚焦"数字化建造",旨在纵览和梳理数字化设计和建造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呈现数字化建造技术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刻影响。建筑设计的方法、工具,建造的过程、逻辑深刻地影响着设计新范式的产生。当我们审视多重系统理论推动下的当代图解理论与计算逻辑时,可以看到:建筑图解对于建筑的功能性、环境性、可建造性都进行了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描述和思考方式;而计算逻辑可以与图解逻辑打通联系,如程序编码和参数建模正普遍成为现实。新的算法技术不是为了形式的建模,而是用编写代码的方式来创造形式,而且,这一建筑设计领域的新范式正通过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如数控机床(CNC)、3D打印机、激光切割和各类机器人的使用。这些数字化  相似文献   

18.
陈巧巧 《建筑》2021,(17):68-70
仿古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设计有很多不同,其造型更为复杂、优美,但由于古时建筑材料的限制,其建筑的高度均不高。笔者通过对古代建造方式与现代化的建造方式的新旧对比,介绍古代与现代不同的建造智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装配框架结构体系的建造特点,为体现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通过采用一体化建造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建造效率效益提高、工期缩短、成本节约,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主要介绍全装配框架结构的特点和设计实现措施,以及全装配框架结构对一体化建造技术的需求,从一体化建造方式的具体技术展开介绍全装配框架结构实现一体化建造的途径。同时,结合工程案例总结全装配框架结构中一体化建造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0.
回归建造,是建筑师在面临城市快速建设要求、自身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的现实条件下,对设计、施工、运营之间关系的主动思考。回归建造,要求建筑师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在对现实条件、技术手段、社会背景、环境因素等统筹思考下,去选择适宜的建造体系,并影响设计的最终策略。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正是一个基于建造逻辑的项目,10个月的设计与建造工期,让建筑师最终选择了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完成度高的钢结构箱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