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生活环境条件(居住环境条件和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对中国树鼩血激素水平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大小不等的笼具饲养中国树鼩,或给予利血平,分别在15、30、60、120、180 d时用乙醚吸入麻醉,从心脏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液中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内皮素(endothelin,ET)、肾上腺素(adrenaline,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水平。结果①将中国树鼩分别放入大笼(D1组)、小笼(X1组)单独饲养15、30、60、120、180 d时检测,与大笼(D1组)比:小笼(X1组)T水平显著降低(P0.01),A、NA、ET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小笼和大笼临近饲养(X2组)饲养15、30、60、120、180 d时检测,X2组T、A、NA水平均比小笼单独饲养(X1组)显著升高(均P0.01)。③利血平各组A、NA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④小笼单独饲养(X1组)、小笼和大笼临近饲养(X2组)的动物均出现猝丧、食欲降低、睾丸萎缩、阴茎外露下垂等应激症状。利血平组中国树鼩均出现性情温顺,活动显著减少,食欲降低,停喂利血平,放入大笼饲养,动物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结论居住环境条件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能引起中国树鼩血激素水平变化和心理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由于树鼩在系统发育方面所具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实验动物的小型化趋向,树鼩正在被开发成为新型的实验动物,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随之蓬勃开展,如对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神经生理(刘世熠等,1982)、血象(邹如金等,1983)、骨髓象(张耀平等,1986)、血液生化(彭燕章等,1986;陈保生等,1983)、皮纹(Haines,1955;张耀平等,1984)、解剖(Le Gros Clark,1924、1926;George,197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低频电刺激对中国树鼩死亡后脏器中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给予中国树鼩低频电刺激,分别于死亡后0、3、6、12、18、24、36 h和72 h取甲状腺、肝、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endothelin,ET)、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血栓素(thromboxane,TX)水平;剥取死后0 h中国树鼩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检测c-fos表达。结果电刺激后,中国树鼩尸体脏器中内皮素、心钠素、血栓素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其水平随死亡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VTA c-fo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低频电刺激能引起中国树鼩脏器中激素的合成、释放和脑组织c-fos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树鼩行为学特征的基础数据,通过视线阻隔处理,观察雄性成年树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树鼩的活跃度和取食逐步提高,阻隔时间与运动树鼩数及取食数有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运动树鼩数=50.954+时间×0.607(R2=0.870,n=80)。取食树鼩数=e(4.356-0.721/时间)(R2=0.996,n=80)。树鼩对4种水果(F=294.234;d=3;P=0.000)、动物性食物(F=279.692;d=3;P=0.000)及混合食谱(F=239.692;d=3;P=0.000)的取食量有显著差异(P0.01),树鼩喜好甜而多汁的石榴和面包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行为学观察的基础方法和数据,为树鼩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低频电刺激对不同动物血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中国树鼩、Wistar大鼠、BALB/c小鼠低频电刺激后,分别在12、24、36 h各取一组动物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结果给予中国树鼩、Wistar大鼠、BALB/c小鼠低频电刺激后12、24、36 h,NA、ET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给予利血平后24 h,再给予相同电刺激,NA、ET水平比单纯电刺激组明显降低(P0.05~0.01)。不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应激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按照中国树鼩、Wistar大鼠、BALB/c小鼠的顺序依次降低。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中国树鼩、Wistar大鼠、BALB/c小鼠NA、ET释放,利血平具有降低机体对低频电刺激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8.
分别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多巴胺(dopamine,DA)、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水平。结果发现, 给予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低频电刺激后12 h、24 h、36 h, NA、DA、5-HT 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 电刺激后12 h, NA、DA、5-HT 升高较快的动物依次为中国树鼩>Wistar 大鼠>BALB/c 小鼠。说明不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应激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境温度对中缅树鼩体重、褐色脂肪组织(BAT)产热活性及解偶联蛋白1含量的影响,为建立树鼩肥胖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体重相似的成年中缅树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0 d),置于(25±1)℃,12 L/12 D条件下饲养;以及置于(5±1)℃,12 L/12 D条件下分别驯化7、14、21 d和28d组。驯化结束后测定动物的体重、非颤抖性产热(NST)、褐色脂肪组织重量以及解偶联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0 d)相比,冷驯化组中缅树鼩的体重、NST、BAT重量以及UCP1含量都显著增加,BAT颜色也明显加深,冷驯化28 d后,体重增加了26.32%,NST增加了20.65%,BAT重量增加了53.85%,UCP1含量增加了43%。UCP1含量与BAT重量和NST显著正相关。结论中缅树鼩可能通过冷驯化诱导BAT组织增生和UCP1表达上调,从而增强BAT产热活力以增加能量支出,推测BAT可能作为以能量学途径治疗肥胖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幼年期丰富环境经历对其成年后焦虑样行为和社会竞争行为的影响。方法:幼年期Wistar大鼠(生后21天)分为标准饲养组(对照组)和丰富环境刺激(EE)组。对照组为持续在标准实验室饲养条件下饲养;丰富环境组为生后21天至行为学检查时持续在丰富环境下饲养。在生后70天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方法测试焦虑样行为;采用社会优势管道试验观察社会竞争性行为。结果: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在开放臂的时间和次数显著增加;优势管道实验结果显示丰富环境刺激组大鼠的社会竞争力明显下降。结论:大鼠幼年期丰富环境刺激可改善大鼠的焦虑样情绪,但导致大鼠社会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D-半乳糖与L-谷氨酸对树鼩肝组织损伤及机制。方法雄性树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T组)、D-半乳糖组(D组)、L-谷氨酸组(G组)、D-半乳糖组+L-谷氨酸组(D+G组),每周称量体重、计算存活率。给药8周后,心脏采血处死树鼩,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肝,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LR2、NF-κB和P-gp表达。结果相对于第1周,第8周D+G组树鼩体重下降。G组、D组、D+G组生存率下降,肝细胞变性、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中央静脉、门静脉、分支胆管扩张,其中D+G组最严重。相对于CT组,D组、G组和D+G组的TLR2(P0. 05)、NF-κB(P0. 01)和P-gp(P0. 01)表达均升高;在3个处理组中,D+G组的TLR2(P0. 05)、NF-κB(P0. 01)和P-gp(P0. 01)表达显著高于D组和G组。结论 D-半乳糖、L-谷氨酸单独或联合给药均可引起树鼩肝组织损伤,联合给药损伤更严重。其机制可能涉及TLR2/NF-κB通路激活,同时P-糖蛋白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噪音刺激对中缅树鼩行为、学习记忆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将中缅树鼩在噪音0 dB、40 dB和80 dB条件下持续刺激8h,连续28 d,测定其体重、摄食量、Y型迷宫正确反应率和行为变化,并测定脑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乙酰...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季节性环境变化下中缅树鼩PRDM16(PR domain-containing 16)和BMP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7)基因表达量对其生理适应性调节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野外不同季节和实验室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的体重、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NST)、摄食量、PRDM16和BMP7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变化过程中中缅树鼩的体重、RMR、NST、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重、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重和摄食量均是冬季显著高于夏季;中缅树鼩不同季节的PRDM16和BMP7基因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RDM16表达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BMP7表达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的体重、RMR、NST、摄食量、BAT含量、大网膜WAT含量显著增加,PRDM16和BMP7基因表达量也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鼩褐色脂肪细胞存在PRDM16和BMP7肌源性起源,即冬季或者低温条件下中缅树鼩PRDM16和BMP7表达量上调,促进褐色脂肪细胞形成,增加NST来弥补产热的不足,以适应冬季寒冷的环境。PRDM16和BMP7在中缅树鼩季节性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雌性树鼩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鼩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鼩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①在25~28℃、18~2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0 min、130 min;②雌性树鼩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鼩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鼩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鼩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15.
树鼩实验室繁殖及育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实验室内树鼩的人工繁殖和育幼情况。结果显示在16个月的观察期内,35只雌性、2 0只雄性成年树共产仔14 7窝4 0 4只,平均每只母树年产仔3 2窝、8 7只,平均每次妊娠的合笼天数为6 8±32天。在非繁殖高峰期给雄、雌性树鼩用激素可使合笼时间缩短至6 1±14天,用药有效率为6 1. 5 %。仔树出生后经被动母乳联合人工配方乳喂养的成活率达92. 2 %。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非繁殖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能提高成年树鼩的受孕率;被动母乳联合人工配方乳喂养仔树的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6.
最近基因组研究表明树鼩属于灵长类或是与灵长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姐妹种.因此,树鼩可能是应用于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最佳动物之一.该文报道一种抑郁症的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树鼩(Tupaia belangerichinensis)模型.一对雄性树鼩被饲养在一个双笼中,用网格把双笼隔开,网格上有一小门.适应1周后,把小门打开,这一对树鼩产生短暂的争斗,每天一次,连续21天.其中争斗失败者被称为服从者.这个过程可导致每天1 h的直接社交冲突和23 h的间接相互影响(比如通过气味、视觉等).与正常对照相比,失败者在第三周也就是社交冲突的最后一周显示了体重、自主活动、躲避行为、尿液皮质醇水平等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可持续至少2周以上.此外,还报道全新的记忆模型,一种被捕获条件反射树鼩模型.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中放置捕获笼,其中挂有一片苹果,小房间中有一只自由活动的树鼩.训练的前4次树鼩进入捕获笼吃苹果并不触发捕获笼关闭,但在第5次时触发捕获笼关闭,并持续一小时才释放树鼩.第1-5次树鼩进入捕获笼的延迟时时间作为适心性指标,其中第5次才是作为被捕获的一次学习训练.24 h后,测试树鼩进入捕获笼的延迟时间作为被捕获记忆能力指标.树鼩经过第5次被捕获训练,能形成很好的被捕获记忆,因为24 h后的延迟时间极人地增加.在训练前腹腔注射已知能阻断记忆形成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0.2 mg/kg,腹腔注射),对适应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但足极大地缩短了24 h后测试的延迟时间,即阻断了被捕获记忆.这些结果表明了一种抑郁症的慢性社会竞争失败与学习和记忆的一次被捕获条件反射树鼩模型.这两种树趵模型对抑郁症与学习和记忆的机理研究、抗抑郁症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Recent gen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ree shrew is in the order or a closest sister of primates, and thus may be one of the best animals to model human disease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a social defeat model of depression in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Two male tree shrews were housed in a pair-cage consisting of two independent cages separated by a wire mesh partition with a door connecting the two cages. After one week adaptation, the connecting door was opened and a brief fighting occurs between the two male tree shrews and this social conflict session consisted of 1 h direct conflict (fighting) and 23 h indirect influence (e.g. smell, visual cues) per day for 21 days. The defeated tree shrew was considered the subordinate. Compared with naive animals, subordinate tree shrews at the final week of social conflict session showed alterations in body weight, locomo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urinary cortisol levels.Remarkably, these alterations persisted for over two weeks. We also report on a novel captive conditioning model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ree shrew. An automatic trapping cage was placed in a small closed room with a freely-moving tree shrew. For the first four trials, the tree shrew was not trapped when it entered the cage and ate the bait apple, but it was trapped and kept in the cage for 1 h on the fifth trial. Latency was defined as the time between release of the tree shrew and when it entered the captive cage. Latencies during the five trials indicated adaptation. A test trial 24 h later was used to measure whether the one-trial trapping during the fifth trial could form captive memory. Tree shrews showed much longer trapping latencies in the test trial than the adaptation trials. Th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MK-801 (0.2 mg/kg, i.p.), known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memory, did not affect latencies in the adaptation trails, but did block captive memory as it led to much shorter trapping latencies compared to saline treatment in the test trial.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 chronic social defeat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a novel one-trial captive conditioning model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ree shrew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mechanism studies of depression, learning,memory,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 for new antidepressants.  相似文献   

17.
Smad3基因剔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Smad3基因剔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实验小鼠分为 5组 ,每组有Smad3基因剔除小鼠(Smad3 - - )和其同窝孪生的野生型小鼠 (Smad3 + + )各 1只。小鼠的造血功能用 14天形成的脾结节 (CFU S1 4 )、多系祖细胞 (CFU GEMM)、粒 单系祖细胞 (CFU GM)、红系祖细胞 (BFU E)测定及外周血象、骨髓象等实验血液学指标来确定。每组小鼠取尾血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涂片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将一侧股骨的骨髓冲出 ,制成单细胞悬液 ,计数其中有核细胞数 ,测定CFU GM、BFU E、CFU GEMM值。将每只小鼠的 4× 10 4个骨髓有核细胞 ,经尾静脉注入 3只 8~ 10周经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雌性小鼠体内 ,测定 14天的CFU S。取一部分胸骨、肝脏、脾脏固定做病理切片 ,其余胸骨冲出骨髓 ,涂片作分类计数。结果Smad3 - -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Smad3 + + 小鼠 ,红细胞数无显著差异。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结果也表明粒细胞显著增高。骨髓有核细胞数无显著差异 ,CFU GM显著增高 ,BFU E无显著差异 ,CFU GEMM明显减少 ,CFU S显著减少。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以粒系为主 ,肝脾无显著差别。骨髓涂片分类表明粒系增多 ,粒系 :红系比例增高。因此得出结论Smad3基因剔除使小鼠造血干祖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索树鼩作为一种新的弱视模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探讨形觉剥夺树鼩初级视皮质的可塑性机制,为进一步认识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60只出生30 d左右树鼩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右眼缝合1月组;右眼缝合2月组;右眼缝合1月打开换缝合左眼1月,即换缝合组;对照组1,为A组同龄大小树鼩正常环境饲养;对照组2,为B、C组同龄大小树鼩正常环境饲养。造模完成后进行视皮质定位取材,观察不同条件下树鼩视皮质组织学、超微结构、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以及c-fos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视皮质组织学及电镜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缝合2月组损伤更为明显;凋亡染色显示实验组跟对照组无差异性;c-fos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实验组均出现了降低,且缝合右眼两月组表达量最低,换缝合以后表达量有一个小幅度的升高,对照组间c-fos表达无差异性。结论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引起了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弱视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具有可塑性;树鼩可作为形觉剥夺性弱视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C57BL/6J小鼠行为和血液中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0~25 g雄性C57BL/6J小鼠分成应激组及相应的对照组。应激组小鼠独笼饲养,将6个日相和6个夜相刺激及1个全天刺激随机安排到1周内,每周刺激顺序随机重新组合,连续8周。对照组动物则每5~6只小鼠合笼饲养,自由给水,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接受任何刺激。2组动物均于刺激后的1、2、4和8周经内眦取血,用于血脂的检测。结果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除第8周外,刺激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小鼠体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空腹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自刺激后的第2、4、8周显著增加(P<0.01),相反甘油三酯则在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合式慢性应激是一种建立应激动物模型的有效方式;应激形成过程中动物体内胆固醇的增加提示长期的应激很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实验豚鼠饲养盒内增加梯形和管形两种不同的模具,进行环境丰富化模具对豚鼠生长及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每组豚鼠饲养4周,每周称1次体重,记录体重变化趋势,并观察豚鼠行为变化。结果放入模具的豚鼠生长情况优越于对照组,管形模具优于其他实验组。结论增加环境丰富化模具有利于豚鼠生长,且管形模具更接近豚鼠自然洞穴状态,更加有利于豚鼠实现自然躲藏行为和良好的生长、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