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分析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9)。对照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实验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并使用微创注射型硫酸钙进行注射强化。 结果与结论:随访11-2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位丢失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 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 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 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II、III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运用MIPPO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44例患者,根据NEER分型,属于二部分骨折30例,属于三部分骨折14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评估。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24例,良14例,可6例,总优良率86.4%。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尤其Neer II、III型骨折能提供足够坚强固定,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对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常使用非锁定的解剖钢板,难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固定后并发骨折再移位及肱骨头坏死的概率相对较高。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患者72例,其中无肱骨头脱位40例,肱骨头脱位32例,均给予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锁定系统固定,固定后3周内给予肩关节制动,之后逐渐开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通过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的功能。 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3,6,9,12,18,≥24个月的患者数分别为6,13,31,9,8,5例。末次随访≥9个月的53例,骨折愈合率达98%(52/53),Neer评分中级以上达85%(45/53),肱骨头坏死率6%(3/53)。X射线检查显示3例均为固定前肱骨头脱位患者,肩峰撞击综合症发生率9%(5/53),无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固定前肱骨头脱位固定后肱骨头坏死和Neer评分与固定前无肱骨头脱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利于骨折块复位,固定牢靠,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运用MIPPO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44例患者,根据NEER分型,属于二部分骨折30例,属于三部分骨折14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评估。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24例,良14例,可6例,总优良率86.4%。结论微创经皮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尤其Neer Ⅱ、Ⅲ型骨折能提供足够坚强固定,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结合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意义和方法。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7月,采用PHILOS钢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9例,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45~86岁,平均64.5岁。骨折采用Neer分型,其中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5例。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35例获得6~18月(平均10.5个月)随访,4例失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术后10~15周,平均12周。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优22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约94%。结论采用PHILOS钢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 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6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Neer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肩部X射线片、CT及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于伤后5~10 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OsteoSet颗粒植骨治疗。 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骨量减少占4%(1例)、骨质疏松占96%(25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内固定及植骨后Neer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骨折愈合时间为2.5~7个月。结果提示: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②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利于骨折患者术前骨质疏松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3月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9例,年龄60~83岁,平均70-3岁。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骨折10例、3部分骨折21例、4部分骨折8例。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8~24个月,平均14.6月,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月。肩关节功能按Neer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2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36例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9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28m(平均18.8m)随访。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1%。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均作为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但目前尚不能肯定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哪个更具优势? 目的:探讨比较PHILOS和 LPHP这两种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LPHP治疗组(n=27)和PHILOS治疗组(n=34)。均根据Neer分类,LPHP组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PHILOS组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6个月),PHILOS组和LPH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随访1年时优良率分别为81.5%,82.4%;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两种锁定板目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移位和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切开复位内置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程度等进行随访对比观察。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12~32 个月,平均 24 个月,Neer 评分: 优 15 例,良 18例,可 5 例,差1例,优良率 84.6%。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假体的正确植入、肩袖的有效修复、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以及个体化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导致内固定松动而致内固定失败。而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预防螺钉松动的有效办法,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通过空心螺钉通道将骨水泥注入肱骨头松质骨中,使螺钉及骨质有良好的整合作用、防止螺钉松动,同时对疏松的骨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肱骨头塌陷。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外科颈;Neer 和Codman 将肱骨近端分成4个基本解剖结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大小结节间的结节间沟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的标志性结构。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骨质疏松相关。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背景: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行内固定可能出现的螺钉切出、松动、把持力不足等并发症,目前一种新的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PHILOS锁定钢板被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鲜见报道。 目的:比较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8-88岁,其中1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另1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获得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号。 结果与结论:①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1.6)个月;②两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栓塞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两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异位性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螺钉拔出及切割等不良反应;③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肱骨头置换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获得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相近的临床疗效,是部分可能需行肩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充。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半肩或全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在迅速消除患者疼痛、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 目的:分析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12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按Neer分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10例。以X射线观察、Neer评分标准对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与结论:1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6-48个月)。Neer评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随访期X射线显示内假体位置良好,无关节周围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脱位和松动等并发症。说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中须注意肩袖的有效修复和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结合置换后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高龄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2016年6月,31例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年龄75~90岁,平均81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肩峰前外侧切口,长度约6 cm左右,有限切开复位后行锁定型髓内短钉固定,手术时间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80 m L~100 m L,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并发症:肩峰撞击综合征3例(2例螺钉尾端位置偏高,1例大结节术后再移位),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8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83%。结论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高龄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