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和MRI Flash-T1W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及MRI表现.男7例,女10例,年龄11~17岁.结果①颅咽管瘤8例,CT表现为鞍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囊壁蛋白壳样钙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分别表现为高中低信号.②生殖细胞瘤5例,CT表现为鞍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大部分均匀强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等或低信号.③垂体微腺瘤2例,CT无异常发现,MRI T1W像表现为垂体内略低信号结节.④鞍区脑膜瘤2例,CT表现为鞍上池稍高密度类圆形肿块,强化均匀,MRI T2W像呈高信号,T1W像呈低信号.结论 MRI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Flash-T1W像在临床应用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射治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8例肿瘤中,9例肿瘤位于松果体区,6例位于鞍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松果体区肿瘤在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扫描时肿瘤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MRI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在T1WI像呈等信号,T2WI像上信号可呈等或高信号;CT图像见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基底节区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扫捕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鞍上肿瘤的MRI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鞍上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鞍上肿瘤患者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其中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5例,室管膜瘤和生殖细胞瘤各3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各2例。结果颅咽管瘤边界光整,肿瘤以囊性或囊性成分为主;囊性部分呈短T1、长T2信号5例,长T1、长T2信号2例,等T1、长T2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显著强化。5例脑膜瘤4例起源于鞍结节,1例起源于前床突,肿瘤边界光整: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均匀显著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室管膜瘤形态极不规则,2例侵犯额叶,1例侵犯丘脑;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1例见有团块状钙化(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生殖细胞瘤形态较规则,肿瘤沿垂体柄向鞍内生长,致垂体柄增粗,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1例表现颅内多发病灶;2例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瘤内有较多数量小圆形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浅分叶状,肿瘤沿视路生长,1例肿瘤跨越前、中、后颅窝,1例显示一侧视神经增粗:平扫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见有多个新月状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2例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肿瘤向后蔓延生长至环池和桥前池:呈长T1、长T2信号,内见线样间隔;增强后无强化。结论不同类型鞍上肿瘤MRI表现不同.MRI对鞍上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非典型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MRI资料。结果4例肿瘤均为囊性:例1肿瘤位于鞍上,瘤内可见脂液平面,脑室、脑池及脑沟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例2肿瘤的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区,仅小部分位于鞍上,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亦为高信号;例3肿瘤位于鞍上,突向鞍内并延伸至胼胝体压部下方,蝶鞍稍增大,垂体未显示,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例4肿瘤位于鞍内及鞍上,蝶鞍扩大,垂体未显示,肿瘤前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后部T1WI信号稍高,T2WI与白质信号相同。结论颅咽管瘤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也可有非典型MRI表现,肿瘤可向邻近部位延伸,亦可破裂播散至蛛网膜下腔内。囊性颅咽管瘤的信号特点与囊液的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5.
15例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和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对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CT、MR特点。结果15例中12例表现为癫癎。13例发生于皮层,其中3例病灶弥漫、多灶并累及基底节,2例位于鞍区。肿瘤实性9例,其中6例呈脑回状肿块,囊实性4例,囊性2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不均匀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肿瘤明显强化,6例不均匀结节或斑片状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脑回样强化,4例无强化。2例囊性肿瘤囊壁有轻度强化。7例(Ⅱ-Ⅲ级)灶周有明显片状或指样水肿,8例无明显水肿。2例CT表现为等密度实性结节,1例内见小条状、斑点状钙化。结论发生于皮层灰质核团的实性或囊实性肿瘤,尤其是类似肿大的脑回状肿块,不论强化和灶周水肿与否,临床上以癫癎为主要症状的年轻患者要考虑本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CT表现;4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CT平扫均为高密度,密度部分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4例MRIT1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T2WI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内信号部分不均匀,增强后扫描肿瘤可见明显强化。结论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显示肿瘤范围、成分及脑膜的浸润和定性诊断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鞍区解剖特点及垂体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15例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观察不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术中鞍区解剖.结果 垂体瘤为鞍内或鞍上肿瘤,发病率居于鞍区第1位,主要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障碍、肿瘤部分囊性变;颅咽管瘤发病年龄较小,肿瘤主体在鞍上,多表现为钙化或囊变;Rathke囊肿为主体在鞍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肿瘤大小1 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鞍结节脑膜瘤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鞍结节及其附近蝶骨平台骨质结节状增生为特征.结论 鞍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各具有特异性,熟悉鞍区解剖结构对鞍区肿瘤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胆脂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总结1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区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视力下降16例,头痛18例,癫4例,多饮、多尿14例,三叉神经痛4例。CT均为低密度病灶;10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病变,T1W低信号,T2W高信号。5例经额下入路,14例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3例次全切除,内分泌、癫及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鞍区胆脂瘤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最佳入路。疒间疒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鞍区常见占位性病变(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Rathkes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I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6经我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上述病变,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磁共振表现。结果鞍区占位病变中,以垂体瘤最为常见,颅咽管瘤次之;临床表现可分为压迫刺激性症状、内分泌症状;实性病变在T1WI、T2WI上可成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有强化;而囊性病变信号多变,与所含囊液性质有关。结论鞍区病变是颅内常见的病变,根据患者的临床变现及MRI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腺垂体增生     
患者女性,23岁。主诉右侧面部麻木感1年伴阵发性针刺样头痛2个月,无头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MRI检查鞍内呈团块状软组织影,T1WI呈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图1);CT检查鞍内扁圆形高密度影。临床拟诊为垂体腺瘤。实验室检查:血清催乳素(PRL)3.17n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150mU/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均位于透明隔及侧脑室,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多见钙化。MRI表现为T1WI及T2WI均为与皮层灰质相等或略高信号,边缘清楚,体积较大,边缘及内部可见多发囊泡,增强后肿瘤轻、中度强化。结论 CNC主要发生在透明隔及侧脑室,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4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CT、MRI平扫,其中3例CT进行增强,2例MRI进行增强.结果 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各2例,CT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3例,低密度影1例;4例MRI检查,肿瘤呈短T1短T2信号2例,短T1长T2信号1例, 等T1短T2信号1例,肿瘤信号不均匀,边缘清楚,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强化.结论 肿瘤内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对术前确诊具有决定意义,是颅内黑色素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而CT高密度影应与出血性脑膜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9例,均行头颅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病灶呈"哑铃形",2例呈圆形。所有病灶周围无水肿,内无钙化及囊变。CT平扫8例为均匀等或稍高密度,1例为不均匀高密度。MRI平扫T1WI 4例等、4例稍低、1例略高信号;T2WI 8例均匀高信号、1例混杂高信号。CT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2例,显著强化7例。MRI增强9例均显著强化,其中4例增强早期强化不均匀,晚期呈延迟填充强化特征。DWI 6例等信号,稍高2例,混杂信号1例。ADC图均呈明显高信号,ADC值(1.48±0.34)×10-3 mm3/s。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一定的CT、MRl表现特征,CT及MRl检查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1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2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3垂体腺瘤T_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囊腔T_1WI主要呈低信号,T_2WI信号多样化;4部分囊腔内可见T_1WI等信号,T_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5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的MRI特征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8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术前行MRI评估,结合手术所见和病理发现进行研究。结果MRI表现囊变者43例,其中19例无液平面的囊变区多表现为T。WI低或稍低信号,T1WI高信号;24例液平面上/下信号表现为T1WI上呈高/低信号19例,高/等信号4例,低/等信号1例;T1WI上仅7例发现液平面,其中高/等信号4例,高/略高信号2例,略低/等信号1例。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与肿瘤大小、侵袭性有关(P〈0.05),多见于泌乳素型、促性腺激素型、无功能型和多激素型腺瘤。结论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主要是因瘤内出血后,血肿衍化吸收沉淀所致。术前对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的MRI评估有助于对肿瘤生长方式及行为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卒中是指垂体腺瘤因出血或梗塞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我院神经外科自1989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共收治垂体腺瘤卒中病人2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10例。年龄23~60岁。病程2d~3年。1.2临床表现及检查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短期内视力视野障碍,眼肌麻痹等。头颅平片有蝶鞍扩大,鞍底变薄,双边,倾斜,骨质吸收等鞍内占位的表现,颅脑CT检查发现瘤内出血高密度影或坏死低密度影。MRI检查,表现为T1、T2高信号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理学检查嫌色性腺瘤19例,混合性腺瘤2例,嗜酸性腺瘤1例。1.3治疗方法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5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4例。所有5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基底均位于鞍结节或鞍隔的硬膜;MRI平扫T1加权像(weighted image,WI)均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增强扫描图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5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MRI检查在鞍结节脑膜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以及手术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8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SPNET患儿(19个月~4岁)的影像学资料(6例CT,2例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3例、颞顶叶1例,呈囊实性6例、实性2例;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楚7例、不清1例;有钙化3例,均未见出血.CT或MRI增强后肿瘤实性区中度强化,囊性区无明显强化.MRI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囊性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SPNET的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位于额、颞叶,呈囊实性、类圆形,边界清楚,无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区有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5例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呈均匀一致似脑脊液样低或等密度病灶,形态不规则,沿脑池生长。MRI 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病变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囊内容物及囊壁均未见明显强化。病理表现为珍珠样颗粒结晶,囊内含较多蛋白、脂类物质、胆固醇结晶。5例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中,4例全切,1例近全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8月,肿瘤无复发。结论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临床少见,全切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