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旋磨组(n=40)和非旋磨组(n=40)。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等。结果旋磨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显著高于非旋磨组(92.50%vs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旋磨组和非旋磨组患者术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术中2例发生心室颤动,1例发生心脏骤停,未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冠脉穿孔等并发症;非旋磨组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钙化重度病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冠心病患者的钙化病变进行冠脉内旋磨术、冠脉球囊扩张及冠脉支架术,观察患者的冠脉钙化病变改变、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的33处钙化病变处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6.88%,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共植入74枚支架。围术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冠脉穿孔、出血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并发症。1例发生心脏停搏,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相应药物等治疗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无1例再发心绞痛,无1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PCI术治疗老年人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7月就诊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内旋磨术联合PCI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术后冠脉造影结果及围手术期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内对照组6例(27.27%)支架未能通过,手术失败,2例(9.09%)患者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5例(22.7%)冠状动脉夹层;观察组患者1例(4.55%)出现旋磨头嵌顿,1例(4.55%)出现无复流现象。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结论经桡动脉旋磨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中,对比成角近段旋磨和全程旋磨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评估成角近段旋磨对该类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冠脉旋磨介入治疗且冠脉均存在严重钙化伴成角(≥45°)的患者共245例,依据旋磨手术策略分为全程旋磨组(n=179)和成角近段旋磨组(n=66)。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观察终点包括院内和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成角近段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0%,2例(3.0%)患者因术中球囊无法扩张而最终转换为全程旋磨;全程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9.4%,1例(0.6%)患者因冠脉穿孔导致手术失败而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全程旋磨组发生旋磨头嵌顿和心包填塞各2例(1.1%)、冠脉穿孔4例(2.2%),而成角近段旋磨组未出现这些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程旋磨组术中冠脉夹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43.6%vs.19.7%,P<0.05)。两组的院内总MACE发生率相当,但全程旋磨组1年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27.4%vs.13.6%,P<0.05)。结论:对于严重钙化伴成角的冠脉病变,成角近段旋磨联合球囊扩张的手术成功率和临床转归与全程旋磨相似,而术中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后者,说明仅采用成角近段旋磨治疗此类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中,对比成角近段旋磨和全程旋磨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评估成角近段旋磨对该类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冠脉旋磨介入治疗且冠脉均存在严重钙化伴成角(≥45°)的患者共245例,依据旋磨手术策略分为全程旋磨组(n=179)和成角近段旋磨组(n=66)。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观察终点包括院内和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成角近段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0%,2例(3.0%)患者因术中球囊无法扩张而最终转换为全程旋磨;全程旋磨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9.4%,1例(0.6%)患者因冠脉穿孔导致手术失败而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全程旋磨组发生旋磨头嵌顿和心包填塞各2例(1.1%)、冠脉穿孔4例(2.2%),而成角近段旋磨组未出现这些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程旋磨组术中冠脉夹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43.6%vs.19.7%,P<0.05)。两组的院内总MACE发生率相当,但全程旋磨组1年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成角近段旋磨组(27.4%vs.13.6%,P<0.05)。结论:对于严重钙化伴成角的冠脉病变,成角近段旋磨联合球囊扩张的手术成功率和临床转归与全程旋磨相似,而术中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后者,说明仅采用成角近段旋磨治疗此类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直接旋磨及补救旋磨治疗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及聊城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58例患者,包括直接旋磨组27例、补救旋磨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病变及手术特征,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及1年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直接旋磨组患者既往PCI比例显著大于补救旋磨组(33.3%比12.9%,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变特点及手术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直接旋磨组球囊使用数[2(1,2)枚比3(1,5)枚,P0.001]、术后肌钙蛋白峰值[0.5(0.1,2.3)μg/L比1.1(0.3,3.0)μg/L,P=0.032]均小于补救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CI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随访期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接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中,补救旋磨与直接旋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1例冠心病患者的严重钙化病变行冠脉内旋磨术及支架术治疗,6例患者在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行冠脉内旋磨术的21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В2、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头均成功通过了病变,15例(71.4%)病例仅选择1.25mm的旋磨头,3例(14.3%)病例仅选择1.5mm旋磨头,3例(14.3%)病例使用了2个旋磨头。全部病例均联合应用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9例(90.5%)在旋磨术后置入支架。2例(9.5%)在术中发生冠脉痉挛;1例(4.8%)发生无血流现象;无冠脉穿孔、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15例患者进行了术后6个月的冠脉造影随访,有2例(13.3%)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去除钙化斑块增大管腔,提高了严重钙化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评估旋磨与单纯球囊预处理对钙化分叉病变的分支保护以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重度钙化分叉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旋磨预处理分为旋磨组(n=90)与非旋磨组(n=84)。比较两组分支受累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近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旋磨组分支受累(6.7%vs 16.6%,P0.05)以及支架贴壁不良或膨胀不全(0 vs 7.1%,P0.05)的发生率要低于非旋磨组,而院外随访期间发生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12.2%vs 31.0%)以及复发心绞痛(4.4%vs 13.1%)和晚期管腔丢失发生率(1.1%vs 9.5%)同样显著低于非旋磨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合并严重钙化的分叉病变进行旋磨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旋磨能够有效保护分支血管并显著减少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严重钙化病变斑块旋磨术终点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的54例患者。根据初次旋磨治疗后是否强化预处理方案(包括升级旋磨头或使用棘突/切割球囊进行扩张)或直接采用半顺应性/非顺应性球囊扩张进行分组,强化组11例,非强化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变特点、手术情况及腔内影像学结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旋磨靶血管、三支病变情况、旋磨头/血管直径比值、半顺应性或非顺应性球囊平均直径及最大扩张压力、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线辐射剂量、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组患者旋磨头数量明显多于非强化组[2(1,2)个比1(1,1)个,P0.001],病变钙化弧度明显高于非强化组[(357.3±9.0)°比(339.1±41.7)°,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钙化长度、钙化结节、旋磨后出现多重反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VUS提示钙化弧度为360°或接近360°的严重钙化病变需要更加积极的强化预处理策略,包括升级旋磨头或旋磨后使用棘突/切割球囊进行扩张;对于旋磨治疗后出现多重反射者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治疗围术期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我院行急诊PCI的中年(50~69岁)和老年(≥70岁)AMI患者75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与死亡的中年AMI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P0.05)。死亡的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老年和中年AMI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均是心源性休克(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高,死亡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患病率高,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直接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患者101例,分为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5例和直接旋磨组66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临床信息、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并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结果直接旋磨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例显著高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9.4%比14.3%,P=0.009),而手术时间[(55.1±10.0)min比(94.3±21.6)min,P0.001]及对比剂用量[(108.7±18.5)ml比(176.7±29.1)ml,P=0.008]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所用磨头直径[(1.38±0.22)mm比(1.42±0.13)mm,P=0.012]、预扩张使用球囊数[(1.1±0.2)个比(2.6±0.4)个,P=0.009]及使用支架数量[(2.1±0.3)枚比(2.8±0.6)枚,P=0.014]均少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直接旋磨组术中夹层(3.0%比40.0%,P0.001)、术后心力衰竭(3.0%比31.4%,P0.001)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预扩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0.0比11.4%,P=0.004)、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3.0%比17.1%,P=0.003)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6.1%比34.3%,P0.001)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结论对于严重钙化病变,直接旋磨术可有效降低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且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直接旋磨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至2014-09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7例,其缺血相关病变均为钙化病变。根据旋磨前是否进行球囊扩张,分为直接旋磨组81例和预扩旋磨组56例。比较两组术中操作特征,术中即刻并发症,及患者院内和术后1年累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与预扩旋磨组比,直接旋磨组支架前使用球囊数量低(P=0.000)、最大后扩压力高(P=0.004)。直接旋磨组术中并发症显著低于预扩旋磨组(14.8%vs 32.1%,P=0.016);且术后即刻管腔获得率显著高于预扩旋磨组[(128.52±75.77)%vs(77.12±27.01)%,P=0.004]。与预扩旋磨组相比,直接旋磨组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7.3%vs 23.6%,P=0.006)。Cox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旋磨处理钙化病变1年MACCE事件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旋磨前球囊扩张[风险比(HR)=8.166,95%可信区间(CI):1.872~35.614,P=0.005]、左主干病变(HR=13.649,95%CI:2.983~62.440,P=0.001)、术后最小管腔面积(HR=0.583,95%CI:0.378~0.879,P=0.010)、后扩(HR=0.066,95%CI:0.013~0.332,P=0.001)、射血分数大于40%(HR=0.019,95%CI:0.002~0.158,P=0.000)。结论:直接旋磨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这一获益可能与直接旋磨可以进行有效球囊扩张、减少术中并发症、并获得足够的管腔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多排(16排)螺旋电脑断层摄影(MSCT)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情况,并探讨其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及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病例64例,分为2组:老年高血压组50例,年龄(76.1±6.5)岁;正常血压组14例,年龄(73.4±6.8)岁.所有50例病例行MSCT冠脉平扫,由CT软件计算得到AJ130和Volume2个冠脉钙化积分值.高血压组中44例进行MSCT冠脉增强扫描.所有病例行两侧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心脏彩超、踝/肱指数(ABI)超声检查和清晨尿微量蛋白测定,并测量身高、体质量及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PG)、血脂系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 除hsCRP、SBP、DBP外,两组年龄、性别、BMI、血脂系列、FPG、HOMA-IR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高血压组前降支(LAD)、左旋支(LCX)的钙化积分及冠脉钙化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MSCT冠脉增强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的老年高血压病例的冠脉钙化积分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的病例(P<0.05).冠脉狭窄≥50%组的冠脉钙化积分虽较冠脉狭窄<50%组有增高趋势,但无明显差别(P>0.05);双支及以上显著狭窄的老年高血压病例的冠脉钙化积分高于单支显著狭窄病例和无冠脉病变病例(P<0.05);(3)心脏彩超向心性肥厚组与离心性肥厚组的冠脉钙化积分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和向心性重构组(P<0.05);老年高血压组中微量蛋白尿阳性组的冠脉钙化积分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性组(P<0.05);老年高血压组冠脉钙化积分与颈动脉分叉IMT、股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股动脉斑块积分及ABI显著相关(P<0.05).结论 MSCT是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展的较好无创性方法,在老年人中有助于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病变的手术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行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109例冠心病患者,共114处病变,其中28例患者在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按钙化病变的长度分为弥漫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25 mm,68例、72处病变)和局限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25 mm,41例、42处病变)。分析两组患者病变及手术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弥漫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38.2±11.0)mm比(15.0±4.9)mm,P0.001]、旋磨次数[(6.17±1.61)次比(4.02±1.20)次,P0.001)]、置入支架数[(2.31±0.78)枚比(1.60±0.70)枚,P0.001]显著大于局限性钙化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局限性钙化病变组相比,弥漫性钙化病变组手术即刻成功率(98.5%比100%,P=0.453)、并发症发生率(41.2%比34.1%,P=0.673)、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41.2%比31.7%,P=0.484)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采取恰当的措施预防和处理术中并发症,可以安全地对冠状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病变进行斑块旋磨术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手术即刻成功率及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术治疗极度严重钙化病变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对12例极度严重钙化病变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失败或预期不能实施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脉内旋磨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观察其治疗的即刻疗效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 冠脉内旋磨术的12例患者,其中8例常规PCI治疗失败:2例球囊无法通过病变,3例球囊不能扩张,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无法通过;4例极度严重钙化预期不能实施常规PCI治疗,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冠脉内旋磨术,3例新发生夹层形成,3例出现慢血流,旋磨后11例以低压[小于6 atm(1 atm=101.325 kPa)]充分扩张病变,仅1例需高压(28 atm)扩张病变, 1例在术中发生心原性休克,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后完成手术;无1例发生冠脉穿孔、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所有病例支架均顺利通过病变并 实施扩张术。对12例患者进行了术后6个月的冠脉造影随访,有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对常规介入治疗失败或预期难以实施常规介入治疗的极度严重钙化病变,冠脉内旋磨预处理后均能完成支架植入术,旋磨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短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旋磨与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支架对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旋磨术后支架植入(旋磨组,3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40例),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治疗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平均支架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3.25(3.00,3.50)mm比3.00(2.81,3.25)mm,P=0.002]。旋磨组球囊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最大压力、球囊后扩张次数和后扩张最大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术后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3.34±0.28)mm比(3.15±0.27)mm,P=0.005]。旋磨组手术即刻成功率(96.9%)大于对照组(92.5%),总MACCE发生率(9.4%)低于对照组(2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史[危险比(RR)为1.155(95%CI 0.030~0.691,P=0.015)]及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危险比(RR)为2.326(95%CI 0.721~0.988,P=0.035)]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YNTAX评分为23~32分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旋磨术有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降低短期不良事件的趋势,PCI手术史、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计划旋磨与非计划旋磨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旋磨治疗的92例患者。根据启动旋磨治疗的时机,分别纳入计划旋磨组(72例)和非计划旋磨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变特点、手术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匹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心功能、既往病史(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多支病变为主,计划旋磨组(70.8%)与非计划旋磨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计划旋磨组使用结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例(26.4%比10.0%,P=0.030)显著高于非计划旋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旋磨靶血管、旋磨头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个数及总支架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计划旋磨组预扩张球囊用量明显少于非计划旋磨组[1(1,2)个比2(1,3)个,P=0.004],而且手术时间[(81.4±22.7)min比(94.8±33.0)min,P=0.035]、X线照射量[600(492,939)m Gy比840(624,1294)m Gy,P=0.010]及对比剂用量[(227±46)ml比(260±87)ml,P=0.031]均显著低于非计划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计划旋磨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显著高于非计划旋磨组(100.0%比85.7%,P=0.001)。术中相关并发症以慢血流、慢心率为主,虽然计划旋磨组并发症发生率(5.4%)低于非计划旋磨组(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应积极应用IVUS和OCT等腔内影像学进行评估,并采取计划旋磨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时间、X线照射量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8.
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血管内超声评价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确认至少1处病变为高度钙化,并行旋磨术处理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使用切割球囊分为单纯旋磨组34例和旋磨联合切割组46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结果单纯旋磨组与旋磨联合切割组最大钙化弧度分别为(215.88±21.81)°vs(226.55±21.59)°,钙化长度比为(0.72±0.06)vs(0.78±0.05),支架置入前最小管腔面积为(2.52±0.07)mm2 vs(2.46±0.09)mm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后,旋磨联合切割组最小支架面积(6.12±0.37)mm2和即刻管腔获得面积(3.66±0.34)mm2,单纯旋磨组分别为(5.42±0.24)mm2和(2.90±0.24)mm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中,使用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支架置入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92例AMI患者,分为合并CKD组(263例)和非CKD组(5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合并CKD患者组高龄、女性、主诉"喘气"、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院内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KD组(P0.01);而非CKD组合并血脂异常、吸烟史的比例更高(P0.01)。AMI合并CKD≥3期的患者中老年人更常见(P0.01),AMI合并CKD4-5期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合并CKD组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血尿酸、胱抑素水平、左房内径明显高于非CKD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CKD组(P0.01);右束支传导阻滞、冠脉三支病变、钙化病变、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高于非CKD组(P0.05)。结论:AMI合并CKD患者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合并高血压者比例较高,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冠脉病变更为严重,左心功能降低更为明显,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细胞外酸碱环境对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钙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主动脉瓣膜来源于2017年1—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心移植手术的患者,采用二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将传代的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p H值为7.4,B、C、D组均采用普通培养基+钙化培养基培养,p H值分别为7.1、7.4、7.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组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碱性磷酸酶(ALP)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细胞BMP-2、Runx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4组细胞ALP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4组细胞钙化结节情况。结果 (1)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率接近100%。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CD31阳性率为1.17%。(2)将A组作为对照,C、D组细胞BMP-2、Runx2和AL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D组细胞BMP-2、Runx2和ALP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C组(P0.05)。(3)B、C、D组细胞BMP-2、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C、D组细胞BMP-2、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D组细胞BMP-2、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组(P0.05)。(4)B、C、D组细胞ALP活性高于A组,C、D组细胞ALP活性高于B组,D组细胞ALP活性高于C组(P0.05)。(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A组细胞钙化结节较少,B、C、D组细胞钙化结节逐渐增多;与C组相比,B组钙化结节明显减少,D组钙化结节明显增多。结论细胞外酸性环境可抑制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钙化,碱性环境则可促进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钙化,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外酸碱环境影响BMP-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