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内信息     
《今日民族》2015,(2):62-63
副省长高树勋考察云南民族博物馆近日,高树勋副省长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参观考察。高副省长参观了《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传统生产生活技术》等展览。在听取云南民族博物馆相关情况汇报后,高副省长充分肯定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取得的工作成绩。  相似文献   

2.
云南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议题。有文化传承保护的老问题,也有当下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问题,还有"非遗"这一公共的文化资源,在传承、产业化等实践中如何尽可能普惠大众等问题。杨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源教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5年经由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推荐,到国家民委工作,参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建。1990年后,她调入北京服装学院筹建民族服饰博物馆。2006年后,又因为在民族文化和博物馆领域卓越的成就,被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推荐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担任副馆长(业务馆长)。工作中,她走遍全国民族地区,既征集民族文物,又从事民族服饰文化的田野调查,见证了过去30多年民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对民族服饰的传统与时尚如何对接等问题有深入的洞见。在云南,杨源教授近年来也多次参与民族服饰方面的工作。2019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主办的云南卫视节目《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录制时,她是现场评委。也担任过楚雄"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的评委。因此,访谈中她对云南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也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晓斌 《今日民族》2018,(10):55-55
10月12日上午,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与云南省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句书画作品展”在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展馆二楼临时展厅隆重展出。展览共展出云南省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会10位艺术家创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句书画作品42幅。展览结束后,作品将全部无偿捐献给云南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好听好看     
《云南民族服饰》 可以说,这是一本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图典。本书资料绝大多数都来自大批专业人士的田野考察工作,而不同于博物馆的展品那样与环境隔离。全书真实再现了云南26个民族的服装服饰风格以及同一民族不同服饰的类型,并详细记录了原料与加工、服饰与民族文化的互容互补关系,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云南民族服饰的图书。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联合出版。《云南节祭》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宗教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往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常常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正> 温州的民营企业最近似乎掀起了一股兴办博物馆的热潮——"红蜻蜒是古老的楠溪江文化孕育的,她致力于研究鞋文化,我们的鞋文化博物馆是第一个由企业创办的鞋文化博物馆。"我们美特斯邦威将在上海建立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收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和明清以来的传统服饰。"……  相似文献   

6.
起国庆 《今日民族》2003,(11):10-11
金秋十月,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巴黎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中法历史上首次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启开帷幕。《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和《走近中国———中国当代生活艺术展》,令巴黎流光溢彩。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交响主题,在这三大主题之下,中国将以法国首都巴黎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一系列别具风格的文化交流活动,向法国等西方公众展示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发展的现代艺术,以…  相似文献   

7.
《贵州自然与人文》对贵州"千岛文化"现象,参照国家非遗分类标准,兼顾高中地方课程普适性原则,把它分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手工技艺、节日文化、歌舞戏剧等五种文化形态纳入地方课程范畴,并力图通过教材文本及其延伸阅读、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倡导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实施路径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建立专门的民族博物馆,集中展示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摆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早在五十年代,有关专家就呼吁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1955年4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昆明观看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后指出:“要深入民族地区做调查征集工作;要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要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取得的成就,还要通过文物工作研究云南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与东南亚邻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1955年,周总理还指示中共中央统战部着手进行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何杨波 《今日民族》2008,(9):I0002-I0002
作为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先行项目,“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陈列日前正式对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业务建设是博物馆建设中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博物馆在学术界的地位。云南民族博物馆业务建设的序幕,早在云南民族民俗展览领导小组办公室时期和云南民族博物馆筹备组时期就已揭开。征集民族文物、确定陈列专题、精心布置展览、培训专业人员、组织学术交流和规划学科方向,是民博业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杨英集粹征集民族文物广泛征集民族文物,丰富藏品,是博物馆业务建设的基础工作。为此,云南民族博物馆在1993年制定了《民族文物普查征集纲目》、《云南民族博物馆征集文物财务制度》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征…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13.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族文物保护:与时间赛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由云南省民委主办,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承办的《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在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展出。这是迄今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方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的展示。除表意的实物外,一件件以古老文字记录并印证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和发展进程的古籍,散发出醉人甚至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如此多姿多彩。原定于今年5月就结束的展览,因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反响,主办单位作出了延期闭展的决定,让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展览得以延续。云南民族博物馆谢沫华馆长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5.
来稿摘登     
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对接中央民族大学包玉琴在来稿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早在2000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有“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倡导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从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新生殚精竭虑,奋斗不息。无疑,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今天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问…  相似文献   

16.
谢沫华  戴江  杨莉 《今日民族》2009,(3):I0002-I0002
3月17日,由韩国庆云博物馆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宝贝儿童漂亮衣裳——韩国传统儿童服饰特别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幕。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李森、省民委副主任李国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以及省外办、云南民族大学、省社科联、省文史馆、昆明市社科院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17.
紫萍 《今日民族》2007,(1):42-46
尹绍亭,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教授、博导,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人类学、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近几年来,分别主持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湄公河流域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东南亚民族生态的比较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个人专著。主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边地文化丛书》、《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等书。其中《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胶济铁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胶济铁路沿线建设以“胶济铁路济南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坊子博物馆”为主体的胶济铁路博物馆集群,为实现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20.
赵书虹 《思想战线》2000,26(5):62-65
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集中地表现了民族文化、性别文化以及民族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沉淀了历史、民族、自然的信息,是非言语交流的途径之一.同时,妇女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