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化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化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自制调查表对生活在老年公寓和社区服务家庭中各138例情况类似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住老年公寓和在家庭中两组老年人的总幸福度、抑郁情绪总均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公寓和家庭中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因素顺位不同。结论条件好、服务功能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老年公寓是一种可取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农村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四川省60岁及以上的家庭、机构和社区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调查。结果三种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社区养老次之,家庭养老最低。结论应重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维护和机构养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寻不同养老模式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和自编影响因素问卷对244名纳西族老年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机构养老纳西族老年人〔(38. 45±7. 65)分vs(35. 00±9. 28)分,t=-2. 727,P<0. 01〕。与自主相关的健康状况(身体很好&很差,β=0. 479,P<0. 05)、与关系相关的"化賨"参与度(参加化賨&从不参加化賨,β=0. 229,P<0. 05)对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基于子女是否孝顺原因选择机构养老对养老机构有子女的纳西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孝顺&不孝顺,β=0. 341,P<0. 01)。结论自主、群体关系影响家庭养老纳西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亲子关系影响机构养老有子女的纳西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QOL综合问卷GQOLI-74、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指数(A)量表对郑州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人的QOL、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3种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QOL及慢性病患病率不同,其中机构养老老年人QOL最低,生活满意指数最高.家庭养老老年人QOL、总体幸福感最高.结论 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QOL影响因素不同,主要因素有: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房面积、退休工资和患慢性病的种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机构养老模式下1 178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52.31±8.26),自评分为(78.29±12.12),两者间呈正相关(r=0.52,P<0.05);东、中、西部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结论机构养老模式下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高,主观幸福感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健康状况。为提高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应进一步加大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养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特别是机构养老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开封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总体幸福感量表(GBW)和生活满意指数A量表(LSIA)对开封市三种养老模式下l710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三种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不同.家庭养老生活质量最高(P<0.05);社区养老生活满意指数最高(P<0.05);机构养老生活质量、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指数最低(P<0.05).老年人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房面积、退休工资和患慢性病种数等.结论 应针对不同养老模式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改善环境,完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城镇老年人养老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对35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社区日间养老方式使老年人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多的社会支持。(3)社会支持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养老方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因素是多方面的,社区日间养老方式是值得推广的方式,能够使老年人觉得更幸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福州市区22家在省民政厅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的272名老人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的MUNSH 总分25.65±11.81,高SWB水平者66人(24.3%),低SWB水平者45人(16.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养老机构老年人SWB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无保健知识获取途径、无伴发病、公寓满意度、家庭中地位、社会中地位、文化程度、主观支持.结论 福州市区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SWB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调查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了解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状况 ,探讨各项社会因素、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及影响。方法 以 1 0 7名老年大学学员为研究对象 ,用人脸测验和阶梯测验、特质应对问卷、家庭功能问卷和一般社会指标调查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测验调查。结果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幸福感由高到低依次是未来、现在和过去 ;老年人的职业、居住、健康 ,家庭中的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应对方式等因素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结论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观幸福感较高 ,其幸福感受社会、家庭及自身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加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41-324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编"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淮安市1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总体幸福感良好,不同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性别不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深入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提高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对南京市养老机构内的665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影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理能力、患病情况、支付医疗费用是否困难、是否有困扰问题、家庭人均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和居住方式(P<0.01).个别因子与年龄、性别、学历、家庭关系和是否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有关(P<0.01).结论 影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众多,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QOL)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养老模式下1 197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QOL。结果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总分为55.36±8.31,自评分为81.01±10.71,两者呈强相关(r=0.61,P<0.05);东、中、西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其中,东部地区老年人QOL得分最高,主观幸福感最强,中、西部地区无差异;家庭养老模式下不同地区老年人QOL影响因素略有不同,但均受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应针对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QOL差异与影响因素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提高老年人QO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种典型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下老年群体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养老方式中的306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1);家庭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家庭、社区和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希望、韧性、乐观等因子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社区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得分除韧性外均高于其他两种养老方式。3在社会支持上,社区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养老院养老(P<0.05),而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得分又显著高于养老院养老(P<0.001)。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社区养老,其次是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养老模式下1 193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56.74±8.74),自评分为(81.64±10.52),两者间呈正相关关系(r=0.66,P<0.05);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该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各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但均受健康状况的影响。结论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高,主观幸福感最强,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且无差异。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强化其社区养老工作,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QOL)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我国家庭、社区及机构养老老年人的QOL进行调查。结果三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QOL总分、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社区养老最高、家庭次之、机构最低(P<0.05);环境领域得分为社区养老高于家庭和机构(P<0.05),家庭和机构间无显著差异(P>0.05);自评分为社区和家庭高于机构(P<0.05);QOL总分与自评分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0.601);不同养老模式的QOL与自评分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子女状况、职业、年龄及民族。结论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52名老年人进行访谈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①男性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上显著高于女性,而孤独感低于女性.②相比于初中、小学以及文盲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大学学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而孤独感较低.③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人相对于其他养老方式的老人感到更幸福,孤独感更低.④有偶同居老人与其他婚姻状况的老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高,孤独感更低.⑤拥有退休金的老人较少感到孤独,主观幸福感较高.⑥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性别、受教育程度、养老方式、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来源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102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半结构访谈方法调查15名老年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的SWB总分(39.71±8.821)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访谈资料分析,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生活条件以及看望次数是影响SWB的主要因素。结论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SWB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对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被调查的女性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的评分“一般”和“较好”,但低于男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文盲率高导致其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较低,丧偶率高导致其独居率较高和来自配偶的支持较少;这些因素影响女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评分相对较低。结论大多数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般”和“较好”,但较男性老年人差。这可能与一般人口学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较男性老年人差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失能老年人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院)养老两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20.2%失能老人选择机构养老,79.8%失能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经Logistic回归分析,居住方式、失能时间、不良心理状况、近一年有无住院是影响失能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 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社区为主的居家养老体系,并以正式照顾为补充,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知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背景信息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福州市区22家在省民政厅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的272名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社会支持以主观支持为主。婚姻状况、家庭中的地位等对老人的社会支持有显著性影响。结论福州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在医疗保障、满意度、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提升空间较大,建议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社会养老机构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