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火针考     
火针是用一种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到人体的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它仍属针灸学范畴。此法古人应用较多,而今应用较少,但古代有关火针的理论,对现代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并加以发扬。本文就历代对火针的论述作一浅析。一、火针的名称火针的名称,古代医籍中最先提及者,当推《内经》,如《灵枢·官针》篇说:“焠制者,制燔针,则取痹也”。这里是叫燔针,而在《素问·调经论》中又称焠针,如说:“病在骨、焠针药熨”。燔和焠有何不同?查《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为“燔针,烧针而刺之,即火针也”。焠,火灼也”。可见,无论燔针也好,焠针也罢,皆指用火  相似文献   

2.
<正>火针疗法是在针刺法和直接灸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火烧红针体后,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将火针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1火针的源流及作用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如《灵枢·官针》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载:"病在骨,焠针药熨"。这里的"燔针""焠针"即是指火针。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为"烧针"。真正言明"火  相似文献   

3.
正为探索《黄帝内经》中"燔针"的有关涵义,笔者认真研究《内经》里的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认为"燔针"的本义是用火烧针,非指针具,具体意义为何,应当联系相应的篇章条文。笔者大胆揣测,"燔针劫刺",指用火烧针使其暖也而后刺,疾入疾出的一种刺法。"焠刺",指用火将针烧红后再刺,刺后需待烧红的针冷却,然后再出针的一种刺法。"燔针劫刺"与"焠刺"的区别在于烧针的程度以及刺后  相似文献   

4.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第一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埠刺.如<灵枢·官针>有云:"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2].火针疗法延续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对于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甚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火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燔针劫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燔针劫刺"是《灵枢·经筋》中记载的治疗经筋病的重要方法,而学界对于"燔针劫刺"一说的解释却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研究,认为《灵枢·经筋》中"燔针"当为针具之名,"劫刺"可能为"结刺"之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意为:医者在充分了解经筋结构、功能、病候等特点的基础上,以显露(病候)的经筋为准绳推断病位所在,再通过触诊其上的"结""聚"之所寻找出现疼痛或压痛等异常反应的筋结,然后使用"燔针"作为针刺工具对其进行针刺的一种治疗经筋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机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灵枢·寿妖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有"烧针令其汗","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两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在解放前夕,却濒临消亡.20世纪60年代,经过诸多针灸名家的探索,才逐步丰富了火针病机学说,规范了火针操作方法,扩大了火针适应症,总结了火针注意事项和禁忌症等.火针有机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疗法,见效快,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现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火针焠刺治疗关节痹痛526060广东省肇庆华佗医院黄柳和火针粹刺治痹痛,最早见载于《灵枢·官能》:"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操于关键是将针烧红,趁针尖尚红之际速刺于穴位,如《针灸大成·火针》所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  相似文献   

8.
王秋英 《光明中医》2016,(23):3404-3405
火针疗法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火针"一词始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在此之前,《黄帝内经》中称火针为"焠针""燔针"。《伤寒论》称之为"烧针"。在此之后,《针灸资生经》称之为"白针",蜀地人称之为"煨针"。自明代以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集成》等均称之为"火针"。现火针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及美容领域。对顽固性痤疮、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白癜风等疾病效果明显,能迅速消除病灶,促进皮损愈合。  相似文献   

9.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腧穴,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针灸的一种。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火针原理  相似文献   

10.
<正>黄褐斑,中医称为"肝斑",对称而呈蝴蝶状,俗称"蝴蝶斑"。亦称"面尘""黧黑斑",发于孕妇称"妊娠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面部损美性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与妊娠、内分泌、口服避孕药、某些药物、化妆品、遗传等因素有关。火针古代称之为"大针""燔针""焠针""白针"等。火针疗法称之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以达到祛除疾病目的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火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灵枢·官针》有云:“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烧针令其汗”的论述;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正式称为“火针”;明《针灸大成》云:“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说明当时火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社会的发展,火针得以继承和不断创新,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火针的作用原理①助阳化气补虚,逐瘀通络除痹。借助火热,经过加热的针体,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引阳达络,直接激发经气,鼓…  相似文献   

12.
<正>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属“痹症”范畴。是由风寒湿三气直接侵袭经络所致,用火针治疗痹症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曰粹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笔者近年来用火针治疗痹症3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肿痛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复查检验指标正常。本文14(46.7%);显效:疼痛基本消  相似文献   

13.
火针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有效的疗法。《内经·灵枢》称之为“燔针”;《伤寒论》称之为“烧针”。历代医家通过实践又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有火针治疗痈疽的记载:“针唯令极热,热极便不痛。”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描述火针疗法更详细:“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其通红……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是已溃脓……决破出脓一针。”国内五十、六十年代曾有报导,火针疗法治疗淋巴结结核取得很好的疗效。一、临床应用七十年代初,我科已开始采用火针治疗脓疡,并  相似文献   

14.
李金明  傅幸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6,(9):1502-1503
《灵枢》中燔针的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即多部位予大量针刺,留针,然后用大与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在针柄上烤,以使针柄发热达到人体深处,即筋脉与骨处,使针与热的效应达到人体深层部位,而后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劫刺与焠针的意思是进针进行的速度与使针柄的热时间长短,也就是常说的补与泻的问题。《黄帝内经》燔针劫刺与焠针的方法。其一是以痛为腧,以经络为循行线路,以现代医学神经走向分布处为基础,用针灸针,然后划线,在划线走行上,间隔一寸左右,密集把针全部扎满,根据病变部位与疼痛面积大小,以及结合经络阴阳两经的对称性,应用100~300根针,主要选择部位以背部督脉与膀胱经为主,或者前胸部,或者四肢大关节附近。针刺针完全扎到位之后,再用最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双手拿紧,顺着针柄部分,使之针柄发热发红,直到病人顺针感热传导能耐受为度,反复多次,长时间进行针柄加热,一般在经过1~2 h,使疼痛能够完全缓解或解除为度。  相似文献   

15.
燔针辩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粹针药熨。”《灵枢·经筋篇》论十二经筋痹病,亦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等语。说明古代在治疗筋骨寒痹时,具有燔针、粹针二种治法。但古今针灸医籍,对燔、粹二针的解释,互有出入,不够一致。归纳起来,不外,1)认为九针的中大针即燔斜或火针(《医宗金鑑》、《针灸大成》、《针灸摘英集》、《针灸集成》、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6.
正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等,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第1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改善、提高,沿用至今。《针灸聚英》载:"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故火针对于皮肤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证实,火针疗法的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热力可通过皮肤神经调节,促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质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强免疫力,因此广泛运用于皮肤科的治疗。现收集近5年来火针作用于皮肤科的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依据《内经》"短刺"、"输刺"和"燔针"等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毫针的"短刺""输刺"称为刺骨法,将火针的"焠刺""燔针劫刺"相结合称为火针刺骨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笔者临床操作时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将火针针尖部加热至通红  相似文献   

18.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千金翼方》有云"凡病皆由气血奎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通之";《灵枢·寿天刚柔》中记载"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由此可见,祖国医学"温针"历史源远流长。内热针源于温针灸,是一种基于人体解剖学而兴起的新型针尖针体均可控温的治疗手段,在操作方面更加安全、简便、有效、环保,适宜推广,成为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的又一创新利器。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理论依据、操作方式、适应症的异同,揭示了两者相互交融、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守正创新,从而逐渐阐明内热针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 温针是一种针刺与针柄上加艾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协同作用而加强针刺疗效,为病家所欢迎,值得推广使用。据笔者所知,至今全国应用本疗法的地区并不广泛,爰不揣浅陋,试加讨论如下。一、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温针一名烧针,《内经》无“温针”之称,而有“燔针”之说。查《素问·调经论》:“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王冰注:“筋  相似文献   

20.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疗法,古称“刺”、“烧针”,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而达到温经散寒,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去腐生肌的一种古老疗法。1简述火针疗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寿夭刚柔》篇,“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烧针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