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不同剂量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 周龄SD 大鼠BMSCs 传至3 代备用。将50 只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 组,每组10 只:对照组、脑创伤模型组、BMSCs 治疗1 组(1*106 ml-1 )、BMSCs 治疗2 组(3*106 ml-1 )、BMSCs 治疗3 组(6*106 ml-1 )。使用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28 天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BMSCs 干预治疗,对照组以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另取40 只大鼠行水迷宫测试,每组划分为伤后6 d、7 d、8 d 及9 d 四个时间点,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各实验组分别在干预治疗后的第14 天处死取材。HE 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LC-3 和Beclin-1 蛋白的定量表达。结果:脑创伤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神经元细胞胞体出现形状的改变,能够看到在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隙,并且伴有坏死的神经元细胞出现;治疗1 组和2 组与脑创伤模型组相比较,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有所减轻,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减弱(P<0.05),治疗1 组和2 组相比较,治疗1 组程度较治疗2 组有所减轻(P<0.05);治疗3 组移植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BMSCs 的移植对大鼠脑创伤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且与治疗剂量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不同时间窗的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周龄SD大鼠BMSCs传至3代备用。将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n=10)。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50μg/ml),并分别于造模后1、14、28 d BMSCs干预治疗(1×106ml-1),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后14 d处死取材。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定位和定量表达。结果:矽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矽结节形成、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BMSCs在矽肺早期(1 d)和中期(14 d)移植治疗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明显缓解(P0.05);BMSCs在矽肺晚期(28 d)移植治疗无显著效果(P0.05)。结论:BMSCs的移植在矽肺纤维化早中期对大鼠的病理进程起到延缓作用,晚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在脑创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 周龄SD 大鼠BMSCs 传至3 代备用。选取60 只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 组(n =20)、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BMSCs 治疗组(BMSCs treatment group)。使用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分别在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1、7、14、28 天BMSCs 治疗组给予BMSCs(1伊106 ml-1 )干预治疗。另取20 只大鼠行水迷宫测试,每组划分为伤后6、7、8 及9 d 四个时间点。HE 染色法检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水含量;Morris 检测法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检测分析神经功能状态;矿场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干湿比重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每个时间点的水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又显著的下降;水迷宫检测结果,模型组在伤后第8 天和第9 天搜索安全岛潜伏期明显要比对照组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伤后第8 天以及第9 天搜索安全岛潜伏期要比对照组有显著的缩短;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模型组的大鼠在后肢抓持反射、触须诱发前肢定位以及侧向垫步的测试中都有不正常的表现,导致功能评分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模型组比,各项的功能评分有显著的升高。结论:通过对行为学相关实验的检测,数据显示在大鼠脑创伤后BMSCs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神经认知功能起到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胚胎嗅球嗅鞘细胞(OECs)和胚胎中脑腹侧细胞(VMCs)联合移植对帕金森病(PD)SD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存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12只PD模型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单独VMCs组(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将VMCs植入PD大鼠模型毁损侧纹状体内)和联合移植组(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将OECs和VMCs植入PD大鼠模型毁损侧纹状体内)。OECs来源于5~7d绿荧光鼠的嗅球嗅鞘,VMCs来源于孕13~14d绿荧光胎鼠中脑腹侧的脑组织。于移植后4、14周灌注取脑,切片后做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胚胎中脑腹侧细胞的存活及分化状况。结果移植4周后单独VMCs组及联合移植组纹状体区都可检测到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14周后联合移植组纹状体区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单独VMCs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胚胎中脑腹侧细胞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促使纹状体神经元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SD大鼠BMSCs行CM-DiI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BMSCs移植组,每组各20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采用明胶海绵和细胞悬液填充。分别于术后3、7、14、21 d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区CM-DiI、GFAP和GAP-43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FGF+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大鼠的左后肢运动功能较损伤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bFGF+BMSCs移植组与BMSC移植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GAP-43的表达量极少,BMSCs移植组则有少量表达,而bFGF+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bFGF+BMSCs移植组术后早期GFAP高表达,BMSCs移植组次之,损伤组最少,但14d后,GFAP表达刚好相反。结论:bFGF+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从雄性SD大鼠体内提取B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各20只,使用改良的艾伦自由落体法建立SCI模型。造模成功后,BMSCs组尾静脉注射0.5 ml BMSCs细胞悬液(1×107/ml)。在移植后6、12、24、48 h和7 d使用Tarlov标准对各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在移植后7 d,采用ELISA法测定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p-Akt、Akt、TLR4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在移植后6、12、24、48 h和7 d的Tarlov评分显著提高(P0.05)。模型组大鼠受损的脊髓组织匀浆中NF-κBp65、IL-1β和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BMSCs组大鼠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p-Akt/Akt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TLR4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BMSCs组大鼠的p-Akt/Akt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而TLR4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BMSCs可以通过削弱TLR4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减少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来缓解脊髓炎症,并且可以通过上调p-Akt/Akt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致老年性痴呆(AD)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移植组,每组8只。左侧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5μ(l0.5μg/μl),建立AD动物模型,基底前脑行NSCs移植,Y-迷宫行为检测,NADPH-d组织化学法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1个月,损伤侧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支(VDB)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分别减少到正常组的22.43%和28.36%(与正常组相比P<0.01)。移植组NOS阳性神经元数恢复到正常组的70.22%和74.88%(与模型组相比P<0.01)。细胞形态学参数提示,移植组NOS阳性神经元中含有大小不等的未成熟细胞。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基底前脑NOS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NSCs移植对注射192-IgG-saporin致AD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补充和保护作用,可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膀胱癌治疗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周龄SD大鼠BMSCs传至3代备用。将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BMSCs治疗组,每组20只。本研究应用经尿道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脈(MNU)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大鼠膀胱癌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治疗组给予BMSCs(1×106ml-1)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应用RT-PCR以及蛋白印迹法检测Notch1、Jagged1蛋白的定量表达。结果:实验结果显示,Notch1、Jagged1蛋白在对照组中仅有少量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表达有显著增高,同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表达有所下降(P0. 05)。结论:初步证实BMSCs移植对大鼠膀胱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4周龄健康雄性SD幼鼠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双侧干骺端完整的胫骨及股骨,截除干骺骨端,暴露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BMSCs,对第3代B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并调配成浓度为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脊髓移植备用。选取8周龄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5组,每组12只。每组又按照术后取材时间不同随机分为第7、14天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12只大鼠仅显露T11脊髓背侧面不作SCI模型,其他4组(48只)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对照组、SCI模型组在相应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0.9% 氯化钠注射液1 mL,同时300 mg/kg皮下注射0.9% 氯化钠注射液,每12 h 1次,直至取材;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除在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0.9% 氯化钠注射液1 mL外,分别给予皮下注射300 mg/kg VPA和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每12 h 1次,直至取材; VPA+BMSCs联合治疗组在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同时给予皮下注射300 mg/kg VPA,每12 h 1次,直至取材。术后第12 h、7天、14天各组大鼠采用BBB评分法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第7天、14天BBB评分后,切取损伤脊髓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测量对比各组脊髓空洞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比术后第14天各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对比术后第14天各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对比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1)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第 3 代BMSCs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MSCs特异性表面标志物CD34阳性率为0.83%,CD44阳性率为99.4%,提示BMSCs。(2)组内比较:与损伤前比较,对照组损伤后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BBB评分均高于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学形态正常;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空洞面积均小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空洞面积小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偶见Caspase-3表达,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大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小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PA 联合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SCI修复,特别在减少脊髓空洞的形成、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以及促进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EA)刺激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局部存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标记用于移植。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BMSCs移植组(BMSCs)、BMSCs移植+EA组(BMSCs+EA)和抑制剂IGC-001干预组(BMSCs+EA+IGC-001),每组12只。除sham组外,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SCI模型,尾静脉注射被BrdU标记的BMSCs,并给予EA和IGC-001干预4周。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BBB运动评定量表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素3(NT-3)的含量;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局部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评估BMSCs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脊髓组织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MSCs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及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均较SCI组显著升高(P0.05);BMSCs+EA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和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及移植后BMSCs存活数量和B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均较BMSCs组显著增加(P0.05)。IGC-001干预可显著逆转EA刺激作用。结论:EA刺激可促进SCI大鼠移植BMSCs存活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33~35 ℃)能有效减轻继发性脑和脊髓损伤,对中枢神经损伤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目的:检测是否可以通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给予Wistar大鼠2.53.31~303.98 kPa液压冲击力,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后2组伤后6 h将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损伤灶内,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时给予低温治疗。伤后第3天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蛋白合成的变化,采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伤后24 h,3 d及伤后1,2 周行动物神经学缺损评分,2周后处死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 结果与结论:亚低温治疗后,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AQP4蛋白表达量及脑水肿程度也明显降低(P < 0.05),移植后1和2周,亚低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其脑组织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 < 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鼠脑损伤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BMSCs,传代至第3代用于尾静脉移植。采用线栓法诱导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除假手术组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1×10~9/L)组、川芎嗪(40 mg/kg)组和联合(川芎嗪+BMSCs)组,每组12只。缺血后第1、7和14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ing,m N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缺血后第14天,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BMSCs组和川芎嗪组比较,联合组m NSS评分显著减少(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缺血引起的脑缺血周边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川芎嗪联合BMSCs移植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的功能恢复,减少梗死体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治疗方法也比较局限,为探求更好的治疗方法,该实验从小胶质细胞方向入手进行探究。在神经病理条件下,激活小胶质细胞能够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但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使损伤进行性加重。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过度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SD大鼠18只,将其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其中模型组、移植组选取左眼进行视神经钳夹造模后分离视网膜和视神经,假手术组只分离视网膜和视神经,不进行钳夹,移植组在损伤后立即向左眼玻璃体内注入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细胞1×108,细胞量为2μL),模型组、假手术组玻璃体内注入等量的PBS,术后15 d全部处死,在灌流固定后取视网膜连带视神经用于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模型组视神经及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Ox-42以及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移植组视神经及视网膜中Ox-42和TNF-α表达量降低(P<0.05)并且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与视神经损伤相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及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视网膜和视神经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参照Feeney自由落体冲击造模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 d。处理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脑组织EGF和bFGF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GF表达下降(P<0.01),而bFGF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EGF和bFGF表达明显升高 (P<0.01)。结论: 针刺可促进神经再生相关生长因子EGF和bFGF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急性脑缺血时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而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的发生。 目的:旨在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细胞外基质方面,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 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简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简称联合组,分12,24,36,48 h 4个亚组)。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立体定位仪下采用微量进样器脑部给予基质金属酶抑制剂及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组术前7 d开始给予补阳还五汤(10 mL/kg)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10 d后采集实验动物血清和脑组织,采用ELISA 法测定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胶酶谱法分析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各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和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下降明显(P <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联合组36 h和联合组48 h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和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9前体活性下降最为明显(P < 0.01)。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与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协同作用,从而抑制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所致的细胞外基质降解,修复受损的血脑屏障及防治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 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肾脏组织固有细胞、修复损伤肾组织。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数目较少,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干细胞数目。 目的:观察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修复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影响,分析骨髓干细胞修复损伤肾脏的机制。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作处置;模型组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200 μg/(kg•d)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正常大鼠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的药物,连续5 d。于术后5,10,17,24,31 d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骨髓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34+细胞表达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能明显增加损伤肾组织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轻肾组织损伤程度。②骨髓干细胞能促进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及其靶基因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增加是骨髓干细胞促进急性肾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目的:验证高压氧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静脉移植后24 h,3 d及伤后1,2 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2周后,应用RT-PCR法测定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并以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梗死处组织学检查以证实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对照组( < 0.05)。2周后脑梗死周围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表达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 < 0.05)。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对照组(P < 0.05)。提示高压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 h后再灌注,24 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 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