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生姜性味辛温,功主发散。历来被医家视为温病禁品,如五版《中药学》指出:“本品辛温,对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忌用。”然而,《温疫论》却提供了一个相反的信息。《温疫论》全书共用方33首,其中用生姜者有16首(15首为用姜煎煮药物,一首为疗内用生姜),占全部方剂的48.5%;而且该书用药71味,其中使用频率在7次以上者仅有9味,而生姜却以使用16次与甘草并居第二。这两个数字提示。吴又可在温病治疗中是十分重视使用生姜的。一般认为,吴又可治温用生姜,主要是用它监制其它药物的寒凉,以顾护胃气。但通过对《温疫论》使用生姜的方剂进行分析,我们觉得此说甚不全面。《温疫论》中生姜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既用于邪郁肌表的三消饮、柴胡汤、柴胡养荣汤及柴胡清燥汤等汤  相似文献   

2.
生姜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次数较多的中药之一,在《伤寒论》中出现39方次,《金匮要略》中出现51方次。功用方面,可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保护胃气、和胃降逆,消食开胃、补益气血,温通血脉、解药物毒,温化水饮、利水消肿。黄家诏教授认为生姜价格便宜,临床应用广泛。只要在诊病时辨明病机,把生姜的功效、主治与疾病的病机、证候互相联系,配伍得当,有的放矢地使用,就能大大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恒杰  许靓  王浩  雷超  季光 《河南中医》2010,30(2):111-113
生姜、大枣在《伤寒论》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且功效显著,合用,具有调和营卫和补益脾胃之功;单用,生姜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呕、温阳散水、辛散温通、解诸药毒之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生津、缓和诸药之效。《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的运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13方中,有39方使用生姜(包括两个方中之加减法),占总数的34%,其使用次数仅在甘草、桂枝、大枣之后,位居第四,可见仲景十分重视生姜的作用。概而言之,生姜在《伤寒论》中的作用有调和营卫、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宣散水气、宣通阳气等功能。一、调和营卫调和营卫为太阳中风证的重要治疗法则。在外感疾病中,凡卫气不固、腠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体会到桂枝贵在通阳,可行里达表,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并从温通卫阳、温通心阳、温通中下二焦、温阳利水、温通经脉等方面予以论述。而在阴虚、阳盛证中亦可配伍使用。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辛温发汗、甘温助阳,可行里达表,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  相似文献   

6.
桂枝主要作用为温经通脉,只要身体有经脉痹阻之证,皆可使用。大枣补中。生姜发散表邪。甘草生用补气生津,清热解毒;炙用温中健脾,和里缓急。《伤寒论》中,四药合用,温通经脉,解表散邪;生姜、大枣、甘草合用,解表散邪,补益中焦,生姜、大枣合用,调和营卫,补益脾胃;大枣、甘草合用,养营调中,扶正祛邪。仲景将这四味药与诸多药物配伍,巧妙地运用于临床,从而治愈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伤寒论》113方中,有59方用姜,占总方的一半以上;《金匮要略》226方中,有59方用姜,约占总方的四分之一。为掌握用姜规律,试就仲景对生姜的运用作一探讨。一、发散风寒:《神农本草经》谓:“干姜味辛温,……出汗,生者优良。”故仲景在发散风寒诸方中,多配生姜。如桂枝汤中生姜配桂枝;葛根汤中生姜配麻黄、桂枝等,其意皆在发表风寒。故《金鉴》解桂枝汤言“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是仲景为太阳中风而设。方中桂枝味辛性温功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甘草配白芍,和中缓急,配桂枝调和营卫,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生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又是常用的中草药。2000多年的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列为中品。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的功效;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痰多咳喘等症。生姜含挥发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治疗胃癌的医案,探析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胃癌提供借鉴。方法:查阅1911年以前以“噎膈”“反胃”为主症的医案,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挖掘高频药物,分析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入23本医案的154张处方,涉及中药376味,药物使用总频数1 300次。高频药物前30味分别为制半夏、茯苓、白茯苓、半夏、代赭石、陈皮、当归身、枇杷叶、干姜、杏仁、瓜蒌皮、淡吴萸、橘红、淡干姜、白芍、吴茱萸、川黄连、淮山药、生姜、炙甘草、竹茹、枳壳、白蜜、泽泻、丁香、薤白头、白术、桃仁、麦冬等。高频药物按功效分类主要为理气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温化寒痰药;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五味以甘味为主,继之辛味;药物归经前5位分别是胃经、脾经、大肠经、肺经、心经等。结论:古代医籍中胃癌医案的用药有一定规律性,治疗以温阳开浊为主。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功效卓著,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第5首方剂,全文基于东汉至民国时期的有关医籍文献,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考证与研究吴茱萸汤处方源流、药物组成、方义演变、功能主治、处方剂量、诸药炮制、煎制法和服法的有关内容。结果发现,吴茱萸汤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4味药组成,历史上有茱萸汤、噫醋及醋心方、茱萸人参汤、吴萸汤、三味参萸汤和参萸汤、四神煎等异名。历代基本上对于其药物组成、基本方义、功用主治无太大争议并有所发展,可用于内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其他杂病,辨证属厥阴肝经浊阴上逆,侵犯他经,以寒性呕吐(干呕或吐涎)、腹痛、头痛、眩晕、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剂量方面,君药吴茱萸的历代常用剂量在3.7~18.6 g,临床中如发病时以呕吐清涎等临床表现为主,可使用3 g左右,剧烈头痛、腹痛为主,可使用10 g左右,成方研发可遵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最高剂量5 g,人参和生姜剂量可按一两折合3 g计算,酌加大枣1~5枚。吴茱萸和人参应遵循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炮制,且人参须去芦,生姜炮制法应为洗净后去皮、切片,大枣应晒干后切开、去核再入药使用。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了历年来国内外对干姜、生姜及二者辅料姜汁的研究文献,主要总结出二者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查阅历年来在干姜及生姜的来源与产地、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还有辅料姜汁方面的研究,比较干姜和生姜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干姜和生姜不论在采收、来源、化学成分还是药理作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在使用上需区别对待。生姜和干姜作为炮制辅料,多以姜汁形式对药物进行炮制,二者炮制药物对药效的影响不同,另外作为辅料的姜汁其炮制品种不同,作用效果也有不同,在炮制药物时是要注意选择使用。建议以差异性为突破点,研究姜和姜汁的自差异性和作用差异,为姜的实际使用及临床实验提供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枳实药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两方面归纳了枳实的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分析了枳实分别与枳壳、陈皮、厚朴、槟榔、桔梗、竹茹、紫菀、栝楼、柴胡、白术、白芍、赤芍、肉桂、生姜、黄连、大黄等组成16个药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以期观察温中散寒药的温胃、护胃作用,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制与药效本质。 方法: SD雄性大鼠分为15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组、干姜组、肉桂组、丁香组、吴茱萸组、小茴香组、高良姜组、荜茇组、荜澄茄组、花椒组、胡椒组、石膏组、黄连组。灌服知母水提液17.5 g·kg-1,2次/d,连续2 d建立大鼠胃实寒证模型。附子组13.5 g·kg-1,干姜、胡椒组8.1 g·kg-1,肉桂、吴茱萸组4.1 g·kg-1,丁香、荜茇、荜澄茄组2.7 g·kg-1,小茴香、高良姜、花椒组5.4 g·kg-1,石膏组54 g·kg-1,黄连组4.5 g·kg-1,2次/d,连续3次。肉眼观察胃黏膜变化,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根据胃组织病理改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 肉眼观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表面颜色灰暗、皱缩、无光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与模型组比较,10个温中散寒药组的胃黏膜均有所改善。光镜下观察,与模型组比较,除高良姜组外其余9个组均能明显减少炎细胞浸润(P<0.05或P<0.01);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明显减少胃黏膜腺体的破坏(P<0.01)。 结论: 10味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大鼠胃黏膜的破坏从而发挥其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相似文献   

16.
追溯吴茱萸炮制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功能主治的演变,为吴茱萸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古籍查询,对历代吴茱萸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等内容进行较系统整理和总结,如盐制、醋制、酒制、黄连制、甘草制等所得的不同炮制品在临床治疗上各有偏重。甘草制能降低毒性,黄连制能降逆止呕,醋制能疏肝镇痛,生姜制能散寒止呕,盐制能引药入肾,酒制治心腹气滞作痛等。说明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功效主治具有明显差异,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进行吴茱萸的炮制研究尤为重要。吴茱萸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为制定吴茱萸生熟异用饮片的临床规范使用原则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正确应用吴茱萸不同炮制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刘学平  徐国钧 《中成药》1998,20(1):12-13
对生姜、血竭、白葡萄干、前胡、沙棘、白扁豆、杜仲、党参、人参、肉桂、胆南星、大青盐、胡黄连、猪脊髓、金银花、淡豆鼓、连翘、白芍等在中成药组方中的显微鉴定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与数据挖掘研究生姜解半夏毒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生姜有效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生姜成分靶点,经Swiss-model同源建模半夏凝集素后进行分子对接。通过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相关靶点,通过基因映射获取生姜治疗炎症的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构建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生姜有效成分5种,与半夏凝集素均有较强结合力。生姜治疗炎症靶点49个,关键靶点有15个,包括MMP9、HSP90AA1、PPARG、RELA、APP、ICAM1、MMP2、mTOR等。通过GO与KEGG富集分析,49个靶点基因涉及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T细胞的激活、淋巴细胞迁移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Th17细胞分化相关通路。结论:生姜对半夏毒性成分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挥发性成分在复方中的作用,寻找栝楼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物质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栝楼桂枝汤及其组方药材天花粉、桂枝、生姜、白芍、大枣、甘草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栝楼桂枝汤及其组方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及比较,同时分析灌胃给药复方后进入大鼠脑组织的挥发性成分。栝楼桂枝汤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依次来自桂枝、生姜、大枣、天花粉;入脑成分则主要来自天花粉的挥发性成分。与组方药材相比,经配伍后的栝楼桂枝汤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很大;灌胃给药复方后,入脑成分主要来自天花粉的挥发性成分,提示挥发性成分通过脑组织进而发挥治疗脑病作用,间接改善脑卒中后所引起的肢体痉挛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姜炭炮制前后对虚寒性出血症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变化,探讨姜炭炮制前后药效及作用机制的变化。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空白组与模型组、姜炭组、干姜组相互间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尿液中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矫正率筛选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果:姜炭可使虚寒性出血证大鼠发生紊乱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回归正常水平,而干姜作用较弱。筛选出与虚寒性出血症相关的7种生物标志物,其中乙酰乙酸、丙酮酸、氮氧三甲胺、牛磺酸、色氨酸为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论:代谢组学研究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为中医"证"的本质研究及中药炮制前后药效评价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