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蚜虫是我国重要的害虫类群,应用麦类作物品种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减少天敌杀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经典的抗蚜三机制,物理抗性、化学抗性、诱导抗性,蚜虫地理种群(或生物型)与抗蚜性的关系,抗性遗传,抗蚜小麦品种和非寄主抗性的合理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小麦抗蚜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害虫对表达苏云金芽胞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杀虫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在实验室和自然田野环境下产生抗性的现状,及研究表明害虫产生抗性可能的机理,简单地讨论了昆虫抗性遗传机制对转基因作物持续性应用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目前延缓昆虫产生抗性的策略.最后探讨了未来新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延缓昆虫抗性策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物抗性品种、布局、耕作制度以及栽培管理等农业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害虫的种群数量,合理和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害虫生态调控的目的,从而为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提供新的植保技术。本文从农业措施在害虫控制中的直接作用、对天敌昆虫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利用农业措施控制害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合理利用和正确评价农业措施控制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国内140个红小豆种质资源,探究其抗性淀粉含量与蒸煮后硬度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蒸煮后硬度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同时筛选抗性淀粉含量高与蒸煮后硬度低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40份红小豆抗性淀粉的平均含量为14.25 %,蒸煮后硬度的平均值为150.72 g。吉林地区红小豆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15.71 %;内蒙古地区红小豆蒸煮后硬度最低,为96.42 g。抗性淀粉与总淀粉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蒸煮后硬度与抗性淀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总淀粉及蛋白质之间无显著相关。筛选出12份抗性淀粉含量>17.83 %的优异红小豆种质资源,可用于糖尿病人专用品种的选育及产品开发;9份蒸煮后硬度<76.48 g的优异红小豆种质资源可用于豆饭、豆粥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花和玉米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其相关的生态安全性,特别是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靶标害虫的抗性监测和治理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大量室内和田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在该领域内取得的进展。结果表明: 由于Bt棉田和玉米田杀虫剂用量的减少,某些对Bt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植食害虫种群有上升的趋势; 现阶段生产上推广种植的Bt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柞蚕和蜜蜂等经济昆虫以及帝王斑蝶是安全的。杀虫剂用量的减少,降低了对天敌的杀伤力,Bt田中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田; 但Bt田内靶标害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寄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Bt棉花和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对农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不利影响。靶标害虫田间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无论在以大农场单一种植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或澳大利亚,还是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多种寄主作物小规模交叉混合种植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印度,田间并未出现10年前人们所关注和预测的靶标害虫种群抗性上升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发达国家严格执行了预防性的抗性治理对策及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作物种植模式有关。尽管目前在田间尚未发现害虫对Bt作物产生抗性,但应用更多年份之后,害虫对Bt作物的抗性就很可能不是“是否”发生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Bt棉花和玉米长期、大面积种植后,其对非靶标生物及靶标害虫抗性发展影响的长期生态效应上。  相似文献   

6.
胡阳  傅强 《昆虫学报》2009,52(6):691-698
目前, 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抗性管理方法主要是高剂量/庇护所策略。该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3个基本的假设条件:(1)抗虫转基因作物(Bt作物)表达出高剂量的杀虫蛋白, 该剂量使得靶标害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表现型为功能性完全隐性或近于完全隐性, 进而使得Bt作物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抗性杂合个体和所有的敏感性个体;(2)靶标害虫种群的Bt抗性基因起始频率处于很低的水平;(3)源自转基因作物田和非转基因作物田(庇护所)的成虫在田间随机混合并交配。这3个假设必须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本文就这3个假设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 并着重讨论了随机交配假设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2008,45(2):302
一项新研究报告说,在欧洲危及苹果和其它作物的蛾子对一种广泛使用的害虫生物防治方法已经产生抗性。Sabine Asser-Kaiser和同事在德国南部的有机苹果园中记录到了这个趋势,并揭示了抗性基因是如何在蛾子种群中扩散的。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200~300百万hm^2的作物被喷洒杆状病毒(baculovirus),该病毒不影响作物,但能杀死几种农业和森林害虫。  相似文献   

8.
国外水稻抗虫性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三、抗性的遗传 对品种抗性遗传的研究,不仅能为当前的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害虫“生物型”问题的钥匙。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品种对褐稻虱抗性的遗传,发现Mudgo、Co2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而ASD7的抗性则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分别被定为Bph,和bph_2,二者紧密连锁,从未发现有重组现象。以后又发现一对控制品种RathuHeenati抗性的显性基因与Bph_1独立分离,被定为Bph_3。控制品种Babawee的抗性是另一个与bph_2独立分离的隐性基因,这一基因被定为bph_4,随后还发现Bph_3和bph_4也是连锁的。Ptb21和Ptb33各有一对未知的显性抗虫基因和一对隐性抗虫基因。  相似文献   

9.
八个苹果品种对苹果叶螨和金纹细蛾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我国苹果生产上较普遍的8个品种对苹果叶螨和金纹细蛾的自然抗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品种对这两种害虫的抗性比较一致,而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却很明显。其中金冠、青香蕉等为高抗品种,可以减缓苹果叶螨的增长速度,也使金纹细蛾在整个苹果生长期一直被抑制于可以允许的经济受害水平以下;国光、富士、新红星乃系高度感虫,它们受这两种虫害都较严重;秦冠的抗虫性是属中间水平;只有红星和短枝型金冠对这两种害虫的抗感程度变化较大,它们对金纹细蛾表现高抗,而对苹果叶螨却为易感。  相似文献   

10.
刺吸式昆虫在刺吸作物韧皮部取食后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随着作物抗性及昆虫种类的不同,作物反过来也会对昆虫造成或正或反的影响,然而一种刺吸式昆虫取食后对后来者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本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法,即选定3个不同国家的小麦抗性品种98-10-30、Amigo和Batis,在所有条件严格统一的人工智能控制温室内,通过各处理在同一植株上先后不同的接蚜方式,分别测定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在前期被蚜虫危害的抗虫品种98-10-30、Amigo和Batis上的发育历期、体重差及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ean relative growth rate MRGR)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品种不同,蚜虫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取食作物时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即在品种98-10-30上,通过与前期不接虫的对照及前期接不同麦蚜的相关处理比较,麦长管蚜对后期取食的麦二叉蚜(MRGR=0.0974±0.0071)具有抑制作用,而麦二叉蚜对后期取食的麦长管蚜(MRGR=0.1614±0.0048)却有促进作用;在品种Amigo上,前期麦蚜的危害对麦长管蚜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品种Batis上前期危害对麦二叉蚜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明确了3个品种对两种蚜虫的抗性状况,即在前期无蚜虫危害时,品种98-10-30和Batis对两种麦蚜的抗性相当;在前期有麦蚜危害时,品种98-10-30对麦二叉蚜的抗性较好,而品种Batis对麦长管蚜的抗性较好;品种Amigo无论在任何处理下均对麦二叉蚜的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作物生产常遭受各类虫害威胁。揭示昆虫与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对害虫的绿色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何光存团队鉴定了褐飞虱(BPH)唾液蛋白BISP。在易感品种中, BISP靶向OsRLCK185并抑制其介导的基础防御。在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的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中,BPH14直接结合BISP并激活寄主的免疫反应,但会抑制水稻的生长。BISP-BPH14与自噬装载受体OsNBR1结合,通过自噬途径降解BISP,下调水稻对BPH的抗性,恢复植株正常生长。该研究鉴定到首个被植物免疫受体感知的昆虫唾液蛋白,揭示了寄主通过感知并调节昆虫效应蛋白水平来平衡水稻抗性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抗虫品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筛选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稻品种对害虫抗性的筛选方法是水稻抗虫育种和抗虫性研究的基础。关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方法,国内外均已有报道(巫国瑞等,1976;1983;1984;吴荣宗等,1984;IRRI,1977)。至于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筛选方法,国外最近亦有报道(Khush,1982)。我们自1978年开始进行白背飞虱抗性的筛选和研究,1984年开始又承担了全国水稻育种攻关协作组常规大组关于白背飞虱抗性的鉴定工作,现将有关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昆虫知识》2008,45(2):281
研究人员报告说,新制造的Bt毒素也许能延缓害虫对其产生抗性。Bt毒素由苏芸金杆菌(Baclllus thuringiensis)天然产生,被广泛用于控制害虫。带有Bt毒素的植物通常能保护自己不受害虫(比如蚊子和蝶、蛾幼虫)的困扰,而且这些植物对其他生物体无害。但是一个主要的担心是,吃作物的昆虫最终会产生对这些毒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日益增加,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Bt的抗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转多价基因作物是当前缓解害虫对Bt抗性的最有效措施。本研究以经室内多年筛选的、抗性倍数达2 000多倍的Bt杀虫剂(含多种蛋白)抗性品系为材料,通过生物测定和不同的杂交试验,测定棉铃虫对Bt杀虫剂的抗性遗传方式,以期为Bt生物农药的抗性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为制定棉铃虫对转多基因作物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敏感亲本和抗性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的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品系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2.2倍和24.6倍;抗性显性度D值均小于0,分别为-0.20和-0.17,抗性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对4种回交后代和2种自交后代F2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死亡率与期望死亡率差异较大,说明抗性是由单基因多个位点或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害虫群体可产生对杀虫剂的抗性。侵害棉花的棉铃虫复合体(Heliothis ssp.)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极好例子,它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害虫。为了取得长远效果,培育杀虫作物(包括棉花)的遗传工程计划需要考虑害虫适应性交化的潜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迁移对害虫抗性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抗性群体遗传模型研究了迁移对害虫抗性演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迁入比例对害虫种群抗性演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若迁入个体全为敏感(SS)纯合子,而其比例又在阈值以下时,这种迁入对抗性演化无延缓作用;迁入比例在阈值以上时,随比例加大,对抗性延缓作用逐渐增强,加大到某一值时,抗性演化可完全被阻止;若迁入个体携有R基因,则迁入比例在阈值以下时,会促进迁入区害虫种群的抗性演化;在阈值以上时,可延缓或完全阻止害虫种群的抗性演化。处理区害虫种群原有个体的迁出,可加强SS个体迁入对害虫种群抗性演化的影响,而使携R基因的个体的迁入影响减弱。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模型昆虫所作的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与验证试验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抗性模拟模型可用于害虫种群的抗性演化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斜纹夜蛾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周晓梅  黄炳球 《昆虫知识》2002,39(2):98-102
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是多种作物的重要害虫 ,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以及Bt制剂等杀虫剂均产生抗药性。本文对斜纹夜蛾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抗性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作物抗逆性基因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6东京国际生物工程博览会以来,作物抗性品种越来越受到极大关注。作物抗性基因工程的研究十分迅速,已在作物抗虫害、抗病害和抗除草剂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转基因植株,有的建成了品系。本文着重介绍作物抗虫害、抗病毒害、抗除草剂等抗性基因工程的新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水稻害虫治理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21世纪以来近20年我国水稻主要害虫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水稻害虫的非化学防控技术和应急防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主要成就,并从进一步提高害虫预测预报水平、加快抗性品种的培育与应用、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开发、集成与创新、提高专业化服务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害虫及害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类新型高效广谱的生物源农药,对多种害虫及害螨具有极好的防效。随着阿维菌素在害虫及害螨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害虫和害螨对其的抗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Pluttella xylostella(L.)、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te Koch等已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害虫和螨并不总是表现适合度劣势,且抗性一旦产生敏感性较难以恢复;抗性遗传多数由多基因、不完全隐性控制;抗性机理涉及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害虫和螨对阿维菌素存在较大的、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