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92年以来收治4例股骨干应力骨折移位,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8岁3例,19岁1例。均在3个月的新兵训练期间致伤。致伤过程:3例在参加5km越野长跑训练时发生,1例在发生股骨干骨折移位前3周即有股部用力性疼痛的症状,3周后在做一次弹腿动作时股骨干发生完全性骨折移位。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下段,左侧3例,右侧1例。X线表现:5km越野长跑致伤的3例均为股骨下段蝶形骨折移位,均无骨膜反应、骨痂形成或骨皮质增厚;股骨下段斜形骨折移位1例,有骨痂形成。治疗及结果:均采用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愈。 讨论 应力骨折是由于低于强度极限的应力反复  相似文献   

2.
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疲劳性骨折是常见训练伤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1%,国内报道为16.9%。但目前,疲劳性骨折尚无统一的临床分型。作者根据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临床特点对疲劳性骨折进行了临床分型,并指导导诊断及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病例38例,均为男性青年,年龄17-20岁。受损部位全为下肢,其中股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4例,跖骨骨折1例,无明显外伤史。 2.训练情况:本组病例发生在新兵集训期间,训练内容主要有:队列、正步、投弹、跳木马、跑步、5000-10000米越野等。  相似文献   

3.
疲劳性骨折是常见训练伤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1%[1],国内报道为169%[2]。但目前,疲劳性骨折尚无统一的临床分型。作者根据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临床特点,对其进行了临床分型,并指导诊断及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病例38例,均为男性青年,年龄17~20岁。股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4例,跖骨骨折1例,均无明显外伤史。12 训练情况 本组病例发生在新兵集训期间,训练内容主要有:队列、正步、投弹、跳木马、跑步、5000~10000m越野等。13 症状 发病早期为肢体局部肿痛,休息后可缓解;如继…  相似文献   

4.
跖腱膜炎是临床上引起足跖面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但是新兵集训过程中亦屡有发生,自1995年2月~1998年4月共诊治新兵跖腱膜炎3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32例均为入伍3个月内的新兵,男27例,女5例,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86岁,发生于训练第2周1例,第3~4周19例,第5~12周12例。合并新兵胫骨骨膜炎5例,应力骨折1例。12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病史和体检,早期表现为晨起时足跖面疼痛,稍事活动后疼痛减轻,随着白天行走及训练强度的增加逐渐加重,跑跳活动可引起疼痛急性发作,上下楼梯及在不平整的地面…  相似文献   

5.
战士腰椎椎弓峡部断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断裂在部队新兵中的的发病率。方法随机从2003年入伍的集训新兵中抽取100名男兵,年龄18~21岁,平均18.7岁,集训时间为100天,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由专科医师检查,行X光正、侧位和双斜位片拍摄,统一观测,统计学处理。结果训练开始前的入伍新兵,双侧L5椎弓峡部断裂5例,发病率为5%,呈Ⅰ°滑脱1例。经100天训练结束时,双侧L5椎弓峡部断裂8例,发病率增加至8%,呈Ⅰ°以内滑脱3例。结论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与腰椎椎弓峡部断裂发病率成正比。建议加强入伍新兵脊柱体检,常规加拍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片检查项目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1990年12月至1993年3月,共发现13例新兵因军训致耻骨下支应力骨折,13例在发病部位、机制及易感人群等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3例均为从城市入伍新兵,男性1例,女性12例,年龄17~20岁,平均186岁,发育正常,无暴力外伤史。在新兵基础训练中,出现大...  相似文献   

7.
股骨疲劳性骨折文献报道较少,我科于1997年上半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17岁,新兵,1997年2月12日入院。入伍后行队列训练以正步走为主。1个月后,出现左侧大腿下段疼痛,其特点是训练后明显,休息后减轻,能坚持正常训练。入院前2h双手置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伍新训新兵实施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及纠正性训练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某特战旅入伍新兵288人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12(18~21)岁。按新兵连建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4人,两组新兵入伍所在地、日常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条件均无差异。用FMS测试量表对两组新兵进行测试,分析比较两组新兵FMS分值;观察组依据新兵个体FMS测试分值分组并进行纠正性训练;对照组新兵采用部队常规方法训练。新训3个月后重测FMS值并采集新兵受伤数据。[结果]新训开始前两组FMS总分及7个分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兵通过纠正性训练后,FMS测试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个分量上的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兵经过常规训练后,在FMS测试总分及7个分量上的得分也有所提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新兵进行FMS测试并采用纠正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新兵FMS分值,对新兵军事训练伤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9.
臧谋圣  方健  吴健 《颈腰痛杂志》2006,27(6):486-487
目的探讨军队基础训练致四边孔综合征的原因及保守治疗效果。方法本组9例均为男性,新兵7例,二年度兵2例,年龄16~22岁。俯卧撑训练伤4例,单杠训练落杠双手撑地摔伤2例,双杠训练伤2例,投掷手榴弹伤1例。每日上肢训练时间>8小时,持续训练1~2周内发生2例,2~3周内发生6例,3周后发生1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结果6例封闭治疗1疗程症状、体征消失。3例治疗持续2疗程,三角肌肌力4~5级,肩外侧感觉恢复。9例随访1~2年无复发,平均16个月。肩部肌力、感觉正常,三角肌无萎缩。结论新兵、过劳性损伤及训练方法不当等因素是军队基础训练致四边孔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早期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应力性骨折也称疲劳性骨折 ,在新兵集训期间 ,尤其是前期并非少见。该病与个体年龄、体重、身体素质、营养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 ,由超常应力在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的细微损伤累积发展所致 ,多见于下肢各负重骨骼 ,尤其以胫骨最多见。我们从 1996~ 2 0 0 0年集训的 1780名新兵中发现应力性骨折 19例 ,确诊前误诊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 13例 ,小腿软组织伤 5例 ,胫骨慢性骨一筋膜室综合征 1例。例 1 男 ,18岁 ,新兵 ,1998年 12月入伍。新兵集训第 2周开始右胫骨前疼痛 ,轻度肿胀 ,继续训练 2周后 ,疼痛肿胀加重 ,休息后缓解。检查 :右小腿…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以来 ,我院收治投掷手榴弹引起的肱骨干骨折 12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本组 12例均为新兵战士 ,年龄 18~ 2 0岁。受伤时间在投弹训练第 1~ 8天。受伤后上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长螺旋形骨折。其中 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 12例均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1例桡神经损伤者行探查松解术。2 结果经随访 6个月~ 4年 ,本组骨折均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 3 5个月 (2~8 5个月 ) ,术后肩肘关节活动正常 ,1例桡神经损伤者术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 讨论投弹引起肱骨干骨折系由间接传导力所致 ,其特点是骨折多为…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自1998年4月~2007年3月,共处理初训新兵下肢疲劳骨折7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5例均为入伍3个月内新兵,男性72例,女性3例;年龄18~22岁,平均19岁。临床表现为患肢局灶性疼痛、肿胀,并随活动增加而加重,休息时症状可减轻。查体:局灶  相似文献   

13.
向君华  曾荻洵 《中国骨伤》2007,20(9):633-634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1]。自1998年4月至2004年3月收治单纯前踝骨折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8~24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受伤至住院时间为2h~1d,均为训练时从高处跳下垂直暴力所致。按Lauge-Hansen分类系统踝关节骨折分为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新兵高强度训练中发现四边孔综合征 7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新入伍男兵 ,年龄 18~ 2 1岁 ,平均年龄 19 4岁。 7例中左肩 5例 ,右肩 2例。由高强度俯卧撑训练所致 4例 ,平均每天每次连续做俯卧撑训练 5 0个 ,病程 3d~ 4周 ;由双杠训练所致 3例 ,其中摆动臂屈伸所致2例 ,每次训练超过 40个 ,杠上倒立前滚翻失误所致 1例 ,病程 5d~ 3周。平均就诊时间为伤后 12d。1 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上肢无力 ,肩关节外展及上举功能障碍 ,肘关节不能主动伸直 ,检查三角肌萎缩 ,肌力减弱 ,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腋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预防。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患者11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左7例,右4例。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中下1/3部位。骨折类型:横形骨折7例,斜形骨折4例,采用动力髁螺钉钢板(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固定,骨膜骨痂植骨进行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定HSS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动力髁螺钉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较好的方法,早期手术,解剖复位,稳定固定,骨膜骨痂植骨,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所有病例,骨折前均有大腿内侧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发现,适当休息,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行为训练干预应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行为训练干预。对比两组的膀胱痉挛发生情况、痉挛发作频率、痉挛持续时间及干预前...  相似文献   

17.
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十分少见,在所有青年人群应力性骨折中发病率接近5%。这种骨折在运动员、入伍新兵和代谢系统疾病患者中相对常见。由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并发症,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本院收治了3例4侧新兵战士发生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的病例,3例患者均已排除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的相关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3例患者经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后正常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最长达3年,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肢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的表现。对于新兵出现逐渐加重的非特异性髋部疼痛等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发生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尽可能降低伤退役率。对于有移位的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应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兵入伍后8周的基础军事训练,对新兵的人体测量指数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疆边防部队2013年度入警的102名男性新兵,其中汉族67名,维吾尔族35名,分别在训练前后测定并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和腰臀比。结果:经过8周的基础军事训练,对所有参加测试的新兵而言,体质指数变化不大,腰臀比则显著下降。分层研究表明,经过8周的基础军事训练,体重偏轻(体质指数18.5kg/m2)的新兵,体质指数显著增加,腰围变化不大,臀围显著增加,腰臀比不变;对于正常体重(18.5kg/m2≤BMI25 kg/m2)的新兵,体质指数变化不大,腰围显著降低,臀围显著增加,腰臀比显著降低;对于超重(25kg/m2≤BMI30kg/m2)的新兵,体质指数、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均显著降低。结论:新兵8周的基础军事训练,可以重塑体型,减少腹部脂肪的积聚,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9.
某特种兵大队新兵下肢军事训练伤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某特种兵部队新兵在入伍基础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各种下肢训练伤的特点,为部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该部队2006年度281名新兵的入伍训练情况(1~3个月),设计训练伤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训练伤发病情况,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结果]该部队2006年度入伍新兵在基础军事训练中发生下肢损伤75人,发生率为26.69%,发生下肢伤75人中,以小腿部位损伤最多,共35例,占下肢损伤的46.67%。踝关节损伤17例,占22.67%。足部损伤11例,占14.67%。下肢伤中急性损伤为20例,占26.67%,过劳性损伤55例,占73.33%。下肢损伤中骨与关节损伤38例,占50.67%,软组织损伤37例,占49.33%。损伤的原因:场地等外部环境因素18人次,训练负荷过大61人次,损伤所发生的训练项目:大部分为3 km跑,达64人次。[结论]下肢运动损伤是军事训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各不相同且相当复杂。在该调查中,训练负荷过大所导致的软组织过劳性损伤最为重要。因此,在平常的军事训练中,应该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在新兵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战士的身体承受情况,循序渐进,减少下肢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科对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809例脑瘫患儿,以功能训练为主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将方法传授给家长,采用家庭康复护理与医院综合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治疗强度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