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疑似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肩前淋巴结脓肿中分离到1株细菌,经革兰氏染色为无芽孢的阳性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表明,该细菌的序列与伪结核棒状杆菌同源性达99.0%以上,确定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用15种常用抗生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致病性试验发现,腹腔注射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10-6.0CFU/m L;皮下注射小白鼠2 d后出现大小不等的脓肿;分别用2×108、2×106CFU/m L 2种剂量皮下注射羊后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接种部位和周边的浅表淋巴结出现脓肿,切开后有干酪样脓汁,并从病变器官和脓汁中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和肌肉层有坏死灶及肉芽肿形成,肌纤维断裂坏死,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出现化脓灶,并有大量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疫苗研制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成员引起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羊也可感染发病。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牛、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假结核病又称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由假(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成年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由于以上三病都带有"结核"二字,一些人对其分辨模糊,故对以上三病的病原、流行、症状、剖检、诊断和防治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菌体抗原和培养上清可溶性抗原包被酶标板,用脱脂奶粉封闭酶标板,设置封闭时间分别为1.0,1.5和2h,再用不同稀释度的血清(1∶100,1∶200,1∶400和1∶800)与之反应,以此优化间接ELISA反应条件,确定阳性结果判定的临界值。对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采集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选用伪结核棒状杆菌菌体为包被抗原,最佳包被抗原菌体密度为OD600=0.08,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400,封闭时间为2h,阳性血清的临界值为0.329。该抗体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伪结核阳性血清,羊口疮阳性血清、羊痘阳性血清、乳房炎阳性血清均呈阴性反应;组内,组间变异系数10%。该方法对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实际患病状况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伪结核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批量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4.
正家畜伪结核病因其呈现亚临床症状,发病率虽高,但致死率较低,常被生产企业忽视。目前,伴随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本病也日趋严重和复杂。本文就其流行、症型,以及诊断和防治加以描述,说明为研发疫苗和防控技术提供参考。1病原伪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类白喉菌。菌体细胞从球状到细丝状各异,宽0.5μm,长达3.0μm,为非抗酸菌,无荚膜,菌体中含有颗粒。伪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兼  相似文献   

5.
山羊伪结核病是一种接触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养羊生产上主要以山羊皮下淋巴结肿大、化脓、干酪样坏死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又被称为"山羊皮下淋巴脓肿".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是该病的主要致病源,长期寄存于土壤、肠道内和皮肤上,主要经局部组织创伤感染.由于该病在养羊生产中呈局部散发性、慢性经过,在短时间内不会给患病羊群造成过高的死亡率,往往不会引起养羊户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感染羊病程的进一步发展,该病会在羊群中逐步传播蔓延,患病羊只逐渐增多,患羊生长迟缓,消瘦,患部组织蜂窝织炎,重者衰竭死亡.同时,如将感染羊用于屠宰食用,易对食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带来潜在的危害.随着贵州省近年来养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山羊伪结核病的发生在生产上也较为突出,针对该病我们亦开展了相应的诊断和防治工作,现给予报道,仅供同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重庆武隆大鲵养殖场患病大鲵的病原菌,并进行菌种鉴定及胞外酶活性研究,从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鲵肝脏分离出一株菌株TNL12,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分析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利用平板法检测胞外酶活性.结果显示,所获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其生理生化特性与弗氏柠檬酸杆菌一致.16SrDNA分析表明,TNL12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同源性为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弗氏柠檬酸杆菌聚为一支.该病原菌可引起健康青蛙、大鲵出现感染症状,且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胞外酶活性检测发现该菌可产卵磷脂酶、淀粉酶,但不产脂酶、蛋白酶、明胶酶、脲酶等胞外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大鲵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且对大鲵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巴氏杆菌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波尔山羊的重要传染病。对经细菌学检测确诊为巴氏杆菌病的5例波尔山羊,利用冰冻切片技术,H.E染色法,对淋巴结、肺脏等主要内脏器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波尔山羊发生巴氏杆菌病时,淋巴结表现为出血性淋巴结炎,肺脏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肝脏表现为细菌性肝炎,脾脏表现为坏死性脾炎,肾脏表现为出血性肾小球性肾炎。波尔山羊巴氏杆菌病,除肺脏外,还可引起多种器官的出血性炎症和弥漫性坏死等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制备兔抗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高免血清,筛选固定方法、封闭液、洗涤液、抗体稀释度、抗体孵育时间等应用条件,建立一种检测化脓隐秘杆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表明:用冷丙酮作固定剂,10%山羊血清作封闭液,0.05%Tween–20的0.01 mol/L pH 7.4 PBS(磷酸缓冲盐溶液)作洗涤液,兔抗化脓隐秘杆菌高免血清(一抗)1∶50稀释,37℃作用2 h,羊抗兔FITC(二抗)1∶100稀释,37℃作用2 h,草酸铵结晶紫衬染菌体3 min,对纯培养物化脓隐秘杆菌检测,可见清晰的特异性荧光,能区分溶血隐秘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猪链球菌;在人工感染化脓隐秘杆菌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发病山羊临床病料中均能检出化脓隐秘杆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贵州省山羊流产主要病原菌的组成、分布和致病情况,为贵州省山羊流产细菌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对贵州省6个地(州、市)10个规模养羊场91只流产山羊的胎儿、子宫与母羊的阴道棉拭子进行细菌样本的采集并分离,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试验鉴定,并对山羊阴道棉拭子中分离鉴定的4种主要优势菌株作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在贵州省山羊生殖系统中共分离到13种(科、属)细菌共计159株,其中在流产山羊中分离到的细菌种类显著多于健康山羊;4种主要优势菌株对小鼠均存在一定致病性,对小鼠致死率高低依次为溶血巴氏杆菌、化脓链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83.3%、50%、8.3%和8.3%.  相似文献   

10.
从来自台湾的蝴蝶兰病叶上分离到一种引起叶斑症状的病原细菌.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根或几根极生鞭毛,在蘑菇菌盖上引起凹陷斑点.经致病性测定、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的分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Paine 1919).  相似文献   

11.
广西黑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某养殖户发病黑山羊的脓肿脓汁中分离获得1株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该菌在含血液或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成直径1 mm左右、干燥、中央凸起、不透明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伴有β溶血环的菌落,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经生化试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该菌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动物试验证实该菌为致病菌。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发病黑山羊进行治疗,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变化以及病原学鉴定,确定1986年秋在云南路南发生的莎能奶山羊急性腹泻的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杆菌。临床上,除可见到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病羊外,还从药物防治和免疫接种过的成年羊中发现慢性型病例,这与国外的记载相一致。经气相色谱技术对6株产气荚膜杆菌进行的鉴定,其色谱可显出该菌特征性“指纹”峰,并能清晰地分辨出本菌与羊的其他3种主要梭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对鹅禽流感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综合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小鹅流行性感冒、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鹅伪结核病进行了类比,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掌握舍饲养殖条件下陕西省羊梭菌病的流行和发病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陕北、关中、陕南等地区32 181 400只羊进行羊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羊梭菌病发病率为0.015%~5.235%,病死率为16.970%~42.412%,陕南和关中地区发病率较高,陕北地区呈下降趋势,该病主要发生于3月-5月,羔羊和幼龄羊较易感,注射疫苗能较好地预防该病的发生,病羊的病死率与发病地区、时间、是否注射疫苗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我省多数地区流行着一种以腰部和后肢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一般称腰麻病。据调查山羊感染率为2-8%。全省有山羊约500万,估计每年发病的山羊在十万头以上。绝大部份的患羊多做淘汰处理,否则常以死亡告终(能康复者仅约20%)。加以种羊患病后失去配种能力。所以此病成为山羊生长与发展的重大障碍。初步认为, 致病的原因是牛腹腔丝虫的童虫寄生在山羊脑脊髓所引起的。我们在元江检查了一万只以上的吸血蝇, 发现吸血蝇体内有指状腹腔丝虫的微丝幼虫, 这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试验证明左咪哇治疗本病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与实验室矿物元素分析,对甘肃省阿克赛县海子地区羊“食毛症”进行了病因学研究,并进行了初步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海子地区羊“食毛症”是以硫元素缺乏为主引起的地方性营养代谢病;用含硫药物补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10只安本一代,10只安中一代,8只本地羯羊的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结果:安木一代和安中一代的12月龄体重分别为30.40±2.89kg和28.70±2.93kg,比本地羯羊的23.00±2.59kg高出32.17%和24.78%;屠宰率测定结果:安本一代和安中一代的平均胴体重为12.47±1.54kg和11.93±1.48kg,比本地山羊的8.43±1.29kg分别高出47.92%和41.52%;净肉重分别为9.80±1.07kg和9.42±1.19kg,比本地山羊的6.38±1.25kg分别高53.61%和47.65%。  相似文献   

18.
襄垣县山羊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重铬酸钾培养方法,对襄垣县112头山羊粪样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山羊球虫感染率为94.64%,共查获10种艾美耳球虫。当地山羊感染艾美耳球虫的优势种为雅氏艾美耳、阿氏艾美耳、浮氏艾美耳和小型艾美耳球虫。  相似文献   

19.
为确诊铜仁地区山羊肺炎病例病原,开展了山羊肺炎的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观察和血清抗体与病原核酸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表明:该病以2~3月龄山羊最为易感,秋冬两季多发;临床症状多为呼吸系统症状,病理变化主要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69.6%(78/112),病原核酸检出率为64.3%(9/14);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抗体阳性率为8.0%(9/112),未检出其病原核酸。绵羊肺炎支原体是引起铜仁地区山羊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20.
舍饲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某绒山羊舍饲基地绒山羊流产、早产,羔羊死亡的病因.按国家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检疫规程,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对该绒山羊舍饲基地舍饲的绒山羊及其周边养殖户放养的绒山羊进行了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舍饲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6%和21.9%;放养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抗体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该绒山羊舍饲基地舍饲的绒山羊中存在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