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字是我国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其中融合着我国众多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我国民族的文化史。研究汉字可以挖掘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就古代"八德"形义的演变,对我们民族道德原生态文化做一些浅析与探微,以期与当代大学生共勉:弘扬民族道德文化,构筑心理道德长城。  相似文献   

2.
高艳侠 《科技资讯》2010,(14):216-216
人名因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是社会个体的标记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出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文化以及名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等。中国、日本、韩国都是用汉字作为人名用字,三国人名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在共性之中也出现了差异。研究三国人名使用汉字的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日本、韩国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三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本民族字体设计艺术却与欧美、日、韩等国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多人看来是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的,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忽视。汉字本身只属于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华民族,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也代表着我国各个设计领域的发展,如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成为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本文指出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 ,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 ,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汉字在中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记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二、汉字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大的团结作用 :它是维系汉民族文化统一的纽带 ,它沟通古今不同时期 ,团结南北不同地方 ,起了政治统一的桥梁作用。三、汉字能不断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本源性的汉字原构,汉字重构是对表意汉字所作出的重新解析与再度创构。它与原构的探析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汉字重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而从功能出发,即可归纳为预测、示巧、言志、寓教等几大方面。汉字重构体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与时俱进的现实参与中,应须尊重传统,极力发掘和传承汉字原构的真实蕴含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的钟铃文化历史悠久,并因地域、历史不同而各有特点。这一文化形式的产生、发展不仅与文化交流有关,还与各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钟铃文化被铜鼓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侯磊 《科技咨询导报》2007,(8):183-183,185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用自身智慧和努力创造出卓越的文化,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韩国就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古代的朝鲜借用中国的汉字作为其书写本国日常生活情况的工具,他们不仅借用中国的汉字词汇,同时还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成语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虽然汉语与韩国语分属不同语言体系①,但是它们却拥有许多相同的词汇。两种语言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许多在各自语言中具有共同字形的词汇。  相似文献   

9.
朝鲜半岛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朝鲜古代梦游录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如数家珍,表明其作者深谙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地理意识方面也由于各方势力控制范围的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而时常模糊不清。特别是半岛人,延续千年的藩属国地位以及文化上的紧密关联,使这个民族长期对中国地理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尤其推崇和向往中华风物名胜。  相似文献   

10.
数千年来 ,汉字在约定俗成和不断规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原则。它在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使用与传播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发生了种种变异 ,经历了五种形态 :汉字汉文→汉字某 (民族 )文→某族汉字→自创民族文字→新“书同文”和大字符集建设 ,并因而形成了汉字系文字以及使用汉字系文字的国际区域。汉字的这种变异与地理、历史、儒学、宗教、民族等东方文化背景有关 ,并呈现出层次性、离合性、互动性和宽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其表意性反映了汉字构造,社会进步,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痕迹学习和使用汉字,要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尊重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准确完整地探寻汉字的表意性。那种盲目的,个人的消极行为是对汉字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2.
印度历史独一无二,早期产生了种姓制度,后来又出现伊斯兰征服和英国人长期殖民统治.这三者对印度人、印度文化和印度历史产生持久影响,对印度多元文化产生了负面作用.这一特殊历史形成了印度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与民族个性,在挣脱殖民统治过程中,也走出了独具印度特色的民族独立之路,但是不成功的多元文化融会给印度埋下了难以根治的隐患.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彰显着文明的递嬗。汉字经由象形文字等阶段凝练为抽象的符号化形态,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中和"的审美特质,这其中蕴含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作为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有着形音义结合的特征,从而不仅具有复杂的表意功能,更能由此察知古往今来广大人民的心声:无论是圣人先贤的微言大义,抑或文人墨客的遣兴抒怀,还是耕读传家的自在坦然,都能从中得以观览。汉字的绵延与发展不仅在传承者心中形成了深刻的文化认同,更由此让个体与家国有了血浓于水的联结。20世纪以来,一些所谓的"文化精英"持民族虚无主义的立场来摈斥汉字,实质上是陷入了西方语言中心论的误区。汉语言文字系于中华文明之根脉,其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国家根基所在,是民族灵魂所系,永远值得国人守护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汉字的组成原理入手,通过对不同汉字的组成结构的探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材质,窥见了不同时期传统服饰的款式特色,再现了传统服饰色彩搭配的内涵和对服饰配件的重视,指出了汉字文化与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各自独立的两大文化体系,但由于文化的互渗性,及传统对文化的统摄作用,汉字与传统服饰之间产生了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绵长悠远,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有着中华儿女独特的个性,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的力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软实力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书法就是我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至今仍然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闪烁着熠熠光辉,其中楷书又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民族古文字创制于不同时期,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还有不少用汉字写作的文献,它们都是古代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整理与研究民族古籍,其文化财富才会有现实意义,民族古籍学亦在此基础上得以创立。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标作为高校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简称VI)的重要元素,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可以承载大学的文化精神并透射大学的文化内涵。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汉字文化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渗透在大学校标文化中,这种渗透在我国现当代的大学校标与民族汉字的有机结合中仍旧以具有时代性的姿态着。以汉字为母体,结合装饰字、书法字和变形艺术字的表现形式可以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大学校标,能够使大学校标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