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内伤发热,临床屡见。其证有虚有实,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分;实者有肝郁、瘀血、食积、湿热之别。其发热表现,或倏忽来去;或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3.
<正>发热一证,临床颇为常见,尤其是外感六淫之邪,发热则是临床的必然见证。中医学对发热的论述不外内伤与外感两类,且由外感引起者十居七八,由内伤所致者,不过二三。今时医一见感冒发热,往往不加辨证,起手便是大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如板蓝根、清开灵或鱼腥草之类,或口服或静脉滴注,以致轻者多缠绵难愈,重者则变证百出。笔者曾去过多家医院,发现滥用中药,不是个别行为,有感于此,故撰文呼吁,杜绝这种不良行为。肺主皮毛,统摄营卫,成为人体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循环往复,周流不休。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等六淫之邪乘虚而入。故《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犯肌表,营卫受病,正气奋起抗邪,故发热。所以,发热既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外感病发  相似文献   

4.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古今伤寒学者对本句的认识大致有三种。 一是认为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病起之不同或太阳病初有发热与不发热之故。“病”指太阳病,“发”为起之意,“阳”言卫,“阴”言营。以风伤卫、寒伤营,发病即见发热恶寒,是风伤卫阳之太阳中风;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寒伤营阴之太阳伤寒。所谓“无热”并不是不发热,而是起病不见发热。正如魏荔彤所云:“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耳。”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十大经方之一,具有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达邪之功效,临床多用于发热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但将其应用于内科急症者,相对较少。临证紧抓少阳病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病机,将小柴胡汤应用于内科急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本文所述张磊老师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发热的验案,有因气虚致发热,也有气虚外感发热或发热日久致气虚者,尚有正虚似邪发热者,非尽为中气虚弱,阴火内生之发热。其辨证加减用药有不少巧妙之处,兹根据我们侍诊之所见总结如下。1气虚低热 患者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症见发热,多为低热,劳累后加重,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等。张老师多用补中益气汤加生龙骨、生牡蜗、白芍、知母、白薇,兼有阴伤者加秦艽、鳖甲,兼有阳虚者加…  相似文献   

7.
答:阳痿是最常见的男子性功能减退性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成年男子的10%,其中约80~90%为功能性病变,通过适当的治疗,一般可获得恢复。就临床来看,阳痿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为多见,诚如《景岳全书·阳痿》篇所言:“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故温补壮阳为其基本治疗法则。1 若因年老性机能减退而阳痿者,属正常生理现象,无需治疗;对于发热、过度疲劳、情绪不佳等因素而见一时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治痛不下数十法,今举其要者略论如次。一、调和营卫法本法多用于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头痛、身疼痛、肢节烦痛。如头痛兼发热、汗出、恶风(13条),或因误下里寒兼表证(91条),或里阳不足(92条)及里虚兼表证之身疼痛(372条),或少阳兼太阳未罢伤寒表证之肢节烦痛(146条),  相似文献   

9.
李晨帅  任勤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77-1978
小青龙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出自其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其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的主方。其方所主病机为外感风寒未解,正邪相争则发热;外寒引动内饮,  相似文献   

10.
七、辨类似六经病中,辨相类疑似之证,篇幅最繁。如前所举“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条)是病有恶寒,而以证候之发热与否而辨阴阳也。“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56条)是同具头痛发热不大便之证,而以小便清否有  相似文献   

11.
产后一、二日,由于阴血骤虚,在一周内常感微热而无其它症状者,则不可以认为是病变。如果持续发热,并伴有其它症状者,此属产后病理发热。产后发热为妇科产后常见病证之一。古人对产后发热的论述很多。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发热》谓:“新产发热,血虚而阳浮于外者居多。亦有头痛,此是虚阳升腾,不可误为冒寒,妄投发散之药,以煽其焰;此惟潜阳摄纳,则气火平而热自己。如其瘀恶未尽,稍参宣通,亦即泄降之意,必不可过与滋填,反增其壅。感冒者,必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13.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14.
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城,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考订:内经多言毒药,如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所谓毒药者,乃性味猛烈浓厚之药,故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如附子、细辛、干姜之类,其性多温,黄连、黄芩、黄柏之类,其性多寒,用之当则可治病,用之不当则可杀人,故谓之大毒之药亦可,非必皆如砒石巴豆等类之药也。考说文云:“毒,厚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发热,首分外感、内伤。外感发热固属多见,内伤发热亦不少,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分;实者有肝郁、痰瘀、食积等等。其症状表现有的暴起骤急,有的倏忽来去;有的高热不退,有的低热迁延;有的状如外感,有的虚象显然。在辨证求  相似文献   

16.
安后发热,血虚也,用十全大补汤。恶露不止,血热者,保阴、清化饮;伤冲任之络者,固阴煎;肝脾气虚,不能收摄者,寿脾煎、补中益气汤;气血两虚,淡血津津不已者,十全大补汤;怒火伤肝,血不藏者,加味四物汤;肝家风热,迫血下泄者,一味防风散,或蒲黄二两水煎顿服。恶露不尽,至五六七日,鲜血奔注,发热口渴,胁痛狂叫,脉洪大数,此恶露留泊血海,新血皆失故道,以醋制大黄、生地各一两,桃仁五钱、干漆三钱得汤熟寐,次日下  相似文献   

17.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论述 ,一般认为属阴虚发热。《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节亦认为此为治疗原则 ,笔者未敢苟同。  首先 ,从《至真要大论》原文看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紧接的下一段为 :“服寒而反热 ,服热而反寒 ,其何故也 ?岐伯曰 :治其王气 ,是以反也。”根据原文之意 ,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病而反发热者 ,是阴分不足 ,当滋阴 (即求其属 )。而其下一段内容则表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有避免“闭门留寇”之戒,即在外感疾病早期,邪气未清之时,不得过早应用收敛药、补药,否则可使邪气未尽,滞留难去。具体讲,就是有表证之时,如发热、恶寒、出汗、头痛、肢痛腿酸、脉浮之时,不得用收敛药与补剂。就发热而言,有外感发热,有内伤发热。在内伤发热中,有虚有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若拘于“发热不能用补药”之偏见,则犯用药之戒。  相似文献   

19.
发热一证,临床多见,然因其病因病机各异,故疑难之证亦多。笔者在跟随牛元起教授临床学习过程中见其诊治疑难发热者多例,获益良多。现择2例,并探讨其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发热常是感染性疾病和一切急性传染病的主症。"伤寒""温病"无有不发热者,而热之高低与升降又关乎病情的轻重和进退,是预测病程久暂顺逆的要症。其有六经证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型。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