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
<正>俄国画家马列维奇是"至上主义"抽象绘画流派的创始者,其绘画作品简约而纯粹,以最简单的形式——方块展现出艺术家丰富的感情世界,探索了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而同样善于运用几何形态的西班牙雕塑家奥泰萨的风格则显得冷静而克制,其雕塑作品通常看起来虚幻而抽象,没有强烈的情感表现,以高度理性化的手法展现出一种"虚无"的艺术境界。二人所专注的领域虽有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在关注形式与其所在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绘画作品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及收藏价值,成为空间装饰最为常见的选择。来自芬兰的品牌FEATHR提倡"用更多的艺术、更少的装饰填充空间",其最新与美国当代抽象艺术家Kiki Slaughter合作,创造了一系列极像绘画作品的艺术壁纸。Slaughter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一个建于19世纪的轧棉厂,因时间久远而显得破旧,她的作品是对绘画基本过程的一次实验,通过颜料的倾倒、笔触的修缮刻画、层次的渲染以及其他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的色彩和纹理都十分丰富。Slaughter此次创作的两款壁纸皆是基于她的两幅新作,分别是Safari和Dreamboat。Dreamboat采用蓝色和苔绿色丙烯颜料创作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7)
目前,西方抽象表现性绘画创作势头不减。因为架上绘画发展与流变的历史原因,我国并非油画"源产地",当代艺术家对于西方绘画流变和发展的感应总有些滞后,所以在各种大小展览中,国内艺术家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层出不穷。然而从抽象表现性作品的创作动机、绘画作品的评价因素来看,抽象表现性绘画反而与中国写意绘画有相通之处。从此角度探讨抽象表现性架上绘画可以在传统中找到一些突破点,以便在抽象表现性绘画的创作中发现新机。  相似文献   

4.
邓璐 《建筑师》2009,(4):58-70
建筑作品通常是建筑师思想及主张的传达,在其复杂的空间及形式下隐藏的是建筑师的理性思维逻辑。本文试图以西泽立卫设计的Weekend House为线索,通过理性的分析展开对建筑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揭示出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即其在建筑设计中传达的日本传统精神,对传统模数的继承与创新.建筑平面及空间之间的缜密关系.并剖析出西泽在精确简洁的建筑空间形式背后所展现出的复杂抽象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5)
意象绘画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意象"学说的理论颇多。文章从"意象"溯源至绘画"意象"的解读,即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概念介入具体的绘画。意象绘画中的"意象"是主客体的"意"与"象"的统一,是主观对客观的有限超越,是超越了具象和抽象之外的一种心物交融的复合形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1)
所谓抽象,即脱离现实,抽取事物共同与本质的特征。如何判断抽象风格在绘画中的审美原则?文章认为抽象绘画的审美原则形式与观念呼吁的是来自人们对作品瞬间的感受而产生的思考。文章从观念性原则、技法表现原则、视觉突破原则出发,强调在绘画艺术中不论表现风格如何改变,抽象风格绘画与其他绘画一样,永远以追寻美好、揭露丑陋的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追求非现实的视觉感赢得人们对艺术思想的认可。因此,抽象风格在绘画中的审美方向最终还是作品本身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前人将"十八描"技法主要用于描绘人物的轮廓和主要结构,通过线的穿插和疏密关系表现物象的外貌特征和特有质感。吴冠中主要以美感追求、传达情感、意境表现和审美情趣为着眼点,注重形神兼备,不再拘于规矩,融入西方的绘画技巧,巧妙地将西方重形式和东方重神韵的特点相结合,做到了形神兼备。他关于抽象美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引起了美术界的热烈讨论。文章通过分析吴冠中的作品,探讨"十八描"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2)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有曰:"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享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1]文中所提到的"质、情、理"和"文、采、辞"等概念,表达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个问题,他辩证地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今研究"如何处理好绘画创作中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以视觉审美为特征的绘画艺术,其形式的作  相似文献   

9.
立意·忘象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讨论绘画、空间和抽象的话题.其实,整个过程的"结果"或者说一个"节点".已经简单而明确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结果,就是谭平个人作品展"刺痛与抚慰"中的空间装置作品"潜行".  相似文献   

11.
立意·忘象     
《Planning》2017,(8)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5)
张大千对中国绘画表现技法中"泼"的继承,不是简单的绘画形式的继承与开创,而是一种对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自信与肯定。其泼墨泼彩体现的是中国式抽象写意绘画方式。水彩画意象表现的诸多技法与"泼"相似,但相对而言,由于水彩语言自身的特性及"泼"的技法特点,以"泼"的方式进行水彩意象表现较为适宜,既符合绘画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也更接近意象绘画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2)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骆驼很少被列入作品主题。而在与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的作品中,载货的骆驼、牵驼人、驼队的形象被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该文将以骆驼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统称为"《驼运图》",以敦煌莫高窟第302窟、第296窟、第420窟等的壁画作品为例,对比河北宣化县下八里M4前室西壁辽代壁画、山西平定西关村M1东南壁金代壁画、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的类似作品,试得出敦煌壁画中《驼运图》的三点艺术特色:以线造型的手法具有意笔、抽象的特点;色彩不仅是对线描的补充,而且是直接造型的语言,色块对比生动有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
雷尼·马格利特是20世纪比利时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因充满哲学性的思考而展现出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他的绘画中,"真"作为永恒美的绘画主题被解构,审美经验的断裂与异变使绘画独立于所指物而确立了自足存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从蒙德里安的平面作品《红黄蓝相间》到里特维德的"红蓝椅"和乌德勒支住宅,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将风格派绘画平面艺术转向三维空间的体现;是面与色彩的纯粹视觉效果到体块与色彩的围合空间感受的转变。在建筑空间中,家具与建筑界面设计可运用"风格派"特点,表现出简约空间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中西绘画对时空认识的差异源于各自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因此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对自然界物象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认知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西方绘画以"一点"透视法、中国画通过"移动视点"来表现绘画的时空关系以及具象与写意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9)
文章以"四王"和"四僧"的绘画笔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探讨其不同的笔墨趣味,认为"四僧"讲究"笔在意先",运笔以神;"四王"刻意追求笔墨的老到,也值得我们肯定。究其根源,这是"四王"与"四僧"在绘画表现方式上的不同,两者都是中国画艺术的优秀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空间"在艺术作品中涉及到维度、框架、方式、风格等艺术元素,通常属于一种造型问题。宇宙中两个三维空间之间的间隙为四维空间。作品内部采用镜面材质,高反射率镜面因其独特的折射功能,在作品设计中展现出迷幻的空间氛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0)
安德鲁·怀斯是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和艺术主张影响到同时代的欧洲,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绘画技法对世界艺术特别是中国的写实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安德鲁·怀斯绘画的布局为切入点,分析怀斯作品中颜色的安排,以及点、线、面的使用,从画面空间的平面化、画面物体的几何化、写实造型与抽象表达的渗透三方面入手,解析怀斯作品引起观画者共鸣的原因,研究怀斯绘画构图中抽象元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
20世纪西方哲学转型中的"身体"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德勒兹继承了尼采的身体哲学,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中以"身体"为导向并将哲学触角引向绘画的后现代革命性的哲学家。他从"感觉"出发探讨绘画中的"形象",认为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替代具象绘画,成为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艺术创造的状态是一种身体上的整体运动,而不单单是精神上的内省观照,它是由身体的内在冲力突破"自我"界限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