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药抗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细菌生物膜能抵御抗生素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易产生耐药性,造成慢性难治性感染.近年来有关生物膜研究文献及作者自身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在防治细菌生物膜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中药抗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念珠菌等生物膜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黄芩苷对非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96孔微量培养板上构建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微量稀释法检测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MIC);XTT减低法评价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SMIC及菌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结果:4种非白念珠菌在96孔板中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MIC分别是125,250,125,62.5 mg·L~(-1);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是>1 000,500,125,250 mg·L~(-1);SMIC80均大于或等于1 000 mg·L~(-1).黄芩苷对4种非白念珠菌的黏附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结论:黄芩苷对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tropicali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kis、克柔念珠菌C.Krusei、季也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抑制50%生物膜浓度(SMIC50),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分别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丝形成以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的MIC分别为64、128、256、256、128μg/m L;SMIC50分别为512、512、512、512、512μg/m L;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以及生物膜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姜黄素能抑制这5种非白念株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周边菌丝的形成。结论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评价白念珠菌的悬浮菌及生物膜对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敏感性;药物预先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黄柏、黄芩对自念珠菌悬浮菌的MIC50、MIC90以及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90与黄连解毒汤的接近:黄连MIC50、MIC90、SMIC50、SMIC90明显低于复方、黄柏、黄芩;复方、黄连、黄柏、黄芩预先包被96孔板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对白念珠菌悬浮菌与生物膜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黄柏、黄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与黄连解毒汤相近,黄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云南重楼正丁醇提取物(BEPP)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BEPP最低抑菌浓度(MIC),XTT法测定生物膜抑制80%浓度(SMIC80),平板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测生物膜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HWP1、MP65、SUN4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BEPP对白念珠菌的MIC为32~128μg/m L,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80为128~512μg/m L,时间-杀菌曲线显示BEPP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SEM观察到BEPP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CLSM显示BEPP可以降低生物膜厚度,q RT-PCR检测显示在BEPP作用下,HWP1、MP65、SUN4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结论 BEPP可以有效抑制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穿心莲内酯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凋亡的形态;Rh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DHR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1 000,100μmol.L-1的穿心莲内酯能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核固缩、浓染致密,1 000,100,10μmol.L-1的穿心莲内酯能降低白念珠菌生物膜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内ROS水平。结论: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可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随着真菌感染日渐增多,白念珠菌的防治成为当前抗真菌感染的重点。该研究拟探讨中药单体穿心莲内酯(AG)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实验以微孔板结合医用导管片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模型,分别通过XTT减低法和平板法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的活性;以扫描电镜观察导管片残余生物膜形态结构,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分散,且分散出的细胞以酵母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发现AG使HSP90表达上调,使UME6和PES1表达下调。该研究表明AG能一定程度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  相似文献   

8.
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没食子酸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最低药物浓度SMIC_(50),SMIC_(80)分别是500,1 000 mg·L~(-1);100,1 000 mg·L~(-1) 的没食子酸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没食子酸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没食子酸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评价白念珠菌的悬浮菌及生物膜对黄连解毒汤及其单味药敏感性;药物预先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黄柏、黄芩对白念珠菌悬浮菌的MIC50、MIC90以及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90与黄连解毒汤的接近;黄连MIC50MIC90SMIC50、SMIC90明显低于复方、黄柏、黄芩;复方、黄连、黄柏、黄芩预先包被96孔板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对白念珠菌悬浮菌与生物膜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黄柏、黄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与黄连解毒汤相近,黄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从药物的作用靶点改变、药物泵的高表达、生物膜的形成、囊泡的产生、钙信号传导途径、改变甾醇导入6个方面综述造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白念珠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其耐药机制研究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 各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80分别是1 000μg/ml、2 000 μg/ml;2 000μg/ml及200μg/ml的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黄芩苷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 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芩苷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挂采用XTT减低法评价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 各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80分别是1000μg/ml、2000μg/ml;2000μg/ml及200μg/ml的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黄芩苷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 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衍生物炎琥宁(YHN)对大鼠体内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大鼠皮下导管模型,采用YHN(40,20,10,5,2.5 mg·kg-1)腹腔注射治疗,设氟康唑(FLC)阳性对照组(80 mg·kg-1),7d后计数导管的菌落形成单位(CFU),XTT代谢法评估YHN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扫描电镜(SEM)观察YHN干预大鼠体内生物膜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白念珠菌黏附相关基因ALS1,ALS3,HWP1,EAP1和MP65的表达量。结果:YHN组导管片上CFU明显少于空白组;XTT代谢活性也显示YHN组低于空白组,且呈剂量依赖性;扫描电镜照片显示YHN能显著减少白念珠菌对大鼠体内导管的黏附;qRT-PCR结果显示,YHN可下调ALS1,ALS3,HWP1,EAP1和MP65的表达量。结论:YHN能抑制大鼠体内白念珠菌生物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鲜皮提取物在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M27-A2测定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XTT法评价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细胞黏附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白鲜皮提取物作用后,ALS3、HWP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白鲜皮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8μg/m L;对生物膜的SMIC50和SMIC80分别为256μg/m L和512μg/m 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物(16~512μg/m L)对培养1、2、3、4 h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qRT-PCR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ALS3、HWP1基因表达降低(P0.05)。结论:白鲜皮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ALS3、HWP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Ras/c AMP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百肤青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混合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用白念珠菌(C.albicans)、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混合菌液,体外建立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biofilm,BF),采用XTT减低法及形态学观察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形态学观察及菌落计数法评价复方百肤青对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白念珠菌混合菌48h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250 g.L-1浓度的百肤青能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结论中药复方百肤青由于其有抗生物被膜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华山医院经过刻苦研究,日前成功掌握了检测白念珠菌新方法,即芽管培养液检测法。据悉,该方法至今国内尚未见报告。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其中念珠菌病已成为危重患者以及AIDS患者最常见的真菌并发症,严晕威胁患者的生命。专家介绍,念珠菌病多由白念珠菌引起,白念珠菌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约占临床深部标本分离出菌种的80%,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白念珠菌极为重要。目前传统的常规检测白念珠菌方法,使用米粉吐温琼脂培养观察其厚壁孢子形成,以及血清芽管试验,前者需在48小时后才能出结果,  相似文献   

17.
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对白念珠菌黏附人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00,50,10 mg·L-1黄芩苷分别与白念珠菌悬液、白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细胞混合液、白念珠菌与阴道上皮细胞混合液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计数芽管形成率、白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百分率.结果:100,50,10 mg·L-1黄芩苷均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及对口腔上皮细胞和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白念珠菌标准株与临床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的芽管形成及黏附性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3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TT 法评价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 微量稀释法检测3种中药复方对白色念珠菌悬浮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及药物包被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结果 生物膜内白色念珠菌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3种中药复方对白色念珠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50%(MIC50)分别为3.255,3.565,3.875 m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与SMIC80分别是3.255,6.51,3.565,7.12 mg/ml,3.875,7.623 mg/ml.3种中药复方包被浓度分别在7.882,3.808,6.357 mg/ml以上时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结论 3种中药复方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呼吸内科感染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菌株对若干抗生素的耐药性。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4月至11月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标本450份进行调查。结果该组患者中感染分离中以念珠菌居多;药敏试验以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及酮康唑为对照药物,白假丝念珠菌敏感性较好,克柔假丝念珠菌耐药率相对较高。结论针对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率;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重视交叉感染。肺结核较易继发真菌感染,应加强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规范应用,以减少真菌感染及其耐药率的发生,有利于结核病控制及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鼠在脾虚状态下对消化道感染白念珠菌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学机制,为防治白念珠菌感染和脾虚证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的复合因素制备小鼠脾虚证模型,经消化道感染白念珠菌,检测粪便中的活白念珠菌数,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肠组织局部V-干扰素(IFN-γ)mRN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感染组比较,自第6天起脾虚感染组小鼠粪便活菌数持续显著增高(P<0.05,P<0.01)。与脾虚模型组比较,正常感染组与脾虚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期肠组织表达IFN-γ mRNA和IL-10 mRNA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感染组比较,脾虚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期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IL-10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消化道的白念珠菌感染是否致病与小鼠的免疫力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危害更大,同时又进一步加重脾虚状态或感染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