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涛 《河北学刊》2002,22(5):41-43
经济伦理是一种契约化的行为约束机制。人类如果没有偷懒和损害行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且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契约将是多余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也想不到要去追索“契约精神”。然而,这个现实的世界从来都是残缺不全的,随时都可能发生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人们才崇尚和追求契约精神和契约社会。契约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一种是不成文的。成文的契约可称做显性契约,不成文契约可称做隐性契约。诸如公司……  相似文献   

2.
程恩富 《河北学刊》2002,22(5):38-40
私有产权学派沿袭自英国亚当,斯密、西尼耳和约翰·穆勒以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只把“自私人”作为分析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始点或基点,并由此推演出整个经济学体系和经济发展趋势。该学派代表人物张五常教授在以私有产权理论评述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时,便经常运用和发挥自私人假设这一分析方法,并要求以自私人理论来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文明。既然“自私人”在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进行一番深究:自私人假设及其理论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基础吗?……  相似文献   

3.
经济伦理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其本质在于将经济伦理道德的作用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道德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对经济伦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此,本刊特地邀请了上海经济伦理学界的五位专家学者撰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雄 《河北学刊》2002,22(5):44-46
经济正义之所以构成德性的一个目录,是因为它涉及到公平、平等、自由与给予权利等诸多伦理范畴。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如果一种状态既是平等的,而又具有帕累托效率,那它就被描述为“经济正义”的。 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本质与起源被解释为:人们根据一致同意的契约而订立法律以……  相似文献   

5.
阎嘉陵 《河北学刊》2002,22(5):40-41
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性质决定了诚信的基本内涵首先在于诚实履约。 诚实履约是市场经济的联系纽带。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换,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要使这一原则始终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既取决于“无形的手”,也取决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规范。而法律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又以个体的道德内化与群体的道德共识为基础。显然,一个缺乏诚实履约等一系列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基础的市场,一定是个无……  相似文献   

6.
“道术为天下裂”,社会是分结构分层分业分工的,人也是分性格气质分秉赋特长而片面有限的,每个人只能是某种社会职能的承担者。大概说来,社会是四权分立,四业并存,四民相依。这四权是道(宗教信仰权)、理(立法权)、礼(行政与司法权)、利(实践权),这四业是信仰、理智、礼法、实践,这四人是士、君、仕、民。总体而言,分求意义的精神人和求生存的物质人。明确自己的天性,找准自己的位子,献身于某一职业,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分工而又合作,才能达到有限的无限和片面的全面,实现自己并奉献社会。这就是社会人伦即社会结构伦理。  相似文献   

7.
经济信用危机的社会伦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信用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交往关系类型 ,对于经济信用危机现象的认识应当置于社会信用危机这一普遍背景中把握。经济信用关系是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特殊表达 ,其核心是权利—义务平等交换之交换正义。当社会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维护这种权利—义务交换正义关系时 ,则表明这个社会缺失正义的伦理关系 ,并有可能出现较为普遍的经济信用危机现象。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府经济行为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对于政府经济行为提出了适度、规范、高效和廉价诸方面的重大而迫切的变迁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推进政府经济行为变迁的基本内容和对策是进行政府经济行为主体创新、政府经济行为客体创新、政府经济行为手段创新和政府经济行为环境创新。  相似文献   

9.
吴兵 《中州学刊》2002,42(6):169-171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与伦理内在规律的探寻从早期侧重对社会现实和国民经济学的道德批判到成熟期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批判 ,从以抽象思辨为特征的人道呐喊转向以唯物辩证逻辑为主线的历史分析 ,体现了融唯物主义与理想主义、科学与价值、批判与建设于一体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逻辑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社会结构变迁乃是历史时间的流动。在历史时间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单元。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态,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具体化地表现为对历史前进承担着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急剧发生的时代,这个主体被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抽象的社会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导发展具体问题的解决,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现存经济体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态,在中国现阶段则表现为体制转型的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11.
邹诗鹏 《社会科学》2023,(2):5-12+32
社会理论不只是社会学学科的一个领域,而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进而也开创了整个古典及现代社会理论,并在国家学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现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有其哲学性质及其总体性,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理论具有非学科性或跨学科性,但其从属于“人的科学”且系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因而有必要适应现代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形成相应的学科形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宜被看成是社会学或哲学或史学之下的学科,而应被看成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要求在具体社会科学学科中具体化。是否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资源有机地纳入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质量、创造性以及自我革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爱 《东岳论丛》2004,25(5):162-165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范畴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向多方面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济伦理视野下的新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君恒 《河北学刊》2003,23(6):73-77
本文依据东西方发展观的新见解,论述了作为全面价值的发展、作为经济正义的发展和作为经济与伦理结合的发展三个问题,强调新的发展观需要从单纯经济的理念转变为社会整体的、融合正义的、强调伦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在西方不过30余年的时间,在中国不过10余年的时间。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伦理学从悄无声息到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表明中国在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谋“利”、伦理求“义”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一切推动着中国经济伦理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毅 《云梦学刊》2003,24(5):46-48
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城市性”的强化和城市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完成及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终结、信息社会来临、新型城市社会区域的诞生和新城市经济现象的涌现等。  相似文献   

16.
周建明 《社会科学》2006,2(11):19-28
“社会”、“社会伦理”、“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推进以扬弃私有制为目标的社会进步和指导社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文的语境里,对社会、社会伦理的理解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还在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予以检验和总结。在面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时,考察这几个概念的起源以及在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含义应是扬弃私有制,而不只是简单地废除私有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男女社会地位及婚姻家庭伦理变迁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昧时代母权制的形成是自然的,群婚与对偶婚条件下的婚姻家庭伦理还没有被打上私有经济利益的烙印。野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庭革命,推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专偶婚制转变。文明时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权社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曙光,但男女完全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财产私有制的扬弃,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维民 《东岳论丛》2000,21(2):62-68
在鸦片战争之前 ,传统经济尚不能为市场提供足够的可资远程流通的商品资源 ,商路状况与交易商品的趋同性 ,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导致了近代商品流通的变迁 ,变迁根源于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的巨变和产业改进的进程。在新机制的作用下 ,新的流通结构逐渐在变化中形成。其内容与特点是 :土洋货商品的双向流通 ;进出口型商品成为新结构下的主导商品 ;商品流通在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下运行 ;国内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渐成规模。变迁对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商人资本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亲属关系仍然是城市居民核心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网的亲属构成中,配偶相对于父母、子女相对于兄弟姐妹的地位更加重要;朋友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占有突出的中心位置;同事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变化是中国宏观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