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文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产物,没有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就没有译文。本文以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工具,简评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王雪芹 《考试周刊》2015,(12):19-21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探讨了实用文本翻译应采取的策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三维"的"适应"与"选择"放到首要位置,以构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取向,最终达到实用文本选择适应度最高的实用性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9-23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借助"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和"多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妈祖文化宣传资料的英译文本,指出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翻译错误,并探讨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周丽 《考试周刊》2015,(25):14-15
"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张乔艳 《海外英语》2011,(8):221+235
朱纯生和杨宪益及戴乃迭夫妇的两个《荷塘月色》英译本各有特色。该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两译本。研究显示:杨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朱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为理论工具,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两个外国译者C.F.R Allen,Arthur Waley和两个中国译者卞之琳、许渊冲的<诗经·揉有梅>的四个英译文.通过分析比较,Waley,Allen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卞之琳与许渊冲在语言与交际维更多适应原文.综合来看,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多维度适应整合程度高于两位外国译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赵丽杰 《海外英语》2011,(15):170-171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胡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尽量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上实现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成功的译文。该文意图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以此为理论工具,探讨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文。分析表明,许译《长恨歌》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诸多层面作出了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泉州文化旅游的逐渐升温,景点旅游翻译服务在日益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着眼于泉州景点简介翻译。先剖析其中的翻译难点,而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分析论证,提出译本优化策略。景点简介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文化异质性与信息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对应或是代偿之间进行取舍。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的"三维"转换法启示译者在翻译景点简介的过程中应结合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考量,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来中旅客日益增多,景区介绍语文本的翻译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域出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探究旅游景区介绍语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视角,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方法,探寻"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使得读者对景区信息与文化的接受程度最大化,以期实现更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金介甫英译《边城》的译者、译文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金介甫作为译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与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三维"转换方面,译者在语言维对原文语言多层次、多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该译本的突出优点,译者通过厚译、细译和异化归化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原文的文化系统;在交际维,译本在个别地方存在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该译本充分体现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具有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8.
陈俊花 《英语广场》2023,(13):21-24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故都的秋》张培基和王椒升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阐述了两位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的选择,并分析了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中的适应性选择。两位译者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译文效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与比较,而且生态翻译学对于散文翻译现象有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对于散文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译者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梁超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547-54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的日译本和韩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失。从而得出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型选择,才能创作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