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海  黄炎 《颈腰痛杂志》2021,42(6):900-902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 )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1] ,患者易发生进行性脊柱畸形和潜在的神经损害,是脊柱手术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2].根据WHO标椎,DEXA是诊断OP的金标准,T值≤-2. 5 即可诊断为OP.然而,DEXA的腰椎测量感兴趣区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易受腹主动脉钙化和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影响,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3].为了更准确地获得椎体的骨密度,许多学者使用椎体CT值表示骨密度[4-6].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CT值评估骨密度的应用价值,以及CT值是否可作为DEXA的补充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腰椎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系统回顾分析下腰椎手术中、手术后短期并发症, 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调查1995~2003年收治下腰椎手术患者599例的临床资料, 对其2周内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其中男.367例,女232例, 平均年龄45 5岁(21~81岁), 术前诊断主要依据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 并对不同疾患、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599例患者中, 2周内发生并发症者62例(10 .4% ), 主要包括神经症状加重1例,神经根刺激症状32例(占并发症的48. 4%。多数患者通过对症处理、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 于2周内缓解), 腹胀等消化道症状8例(13. 1% ), 对症处理症状缓解, 其余为切口血肿4例(6 .6% ), 脑脊液漏3例(4. 8% ), 尿潴留2例(3. 3% ), 切口感染1例( 1 .9% ), 血栓形成2例( 3. 3% ), 泌尿系感染3例( 4. 8% ), 脂肪液化6例(9 .7% ), 系统处理得以恢复。结论: 只要遵循严格的手术适应证, 操作慎重, 早期观察并及时处理, 将极大地避免相应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4岁,蒙族,生活在牧区.一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腰背部疼痛,其后出现腰背后突畸形,且逐渐加重,同时发现双侧腹股沟区鸡蛋大小包块,进行性增大.于2006年9月来我院门诊检查,诊断为"腰椎结核"收住院.查体:慢性病容,全身消瘦,腰2、3棘突明显后突畸形,局部未触及包块,压痛及叩击痛阳性,上下肢感觉和运动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平均骨密度(BMD)与腰椎椎体骨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96例患者为骨折组,42例无腰椎椎体骨折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两组患者腰椎正位(L2-4)BMD进行测定.结果 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体骨折组患者BMD相对对照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BMD降低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  相似文献   

5.
金嵩  于霓  宋艳华 《护理学杂志》2008,23(12):17-18
对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术.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均<100 ml;术后24~48 h即可下床活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住院7~14 d出院;随访20个月,6例滑脱椎体基本复位,椎间融合器稳固,2例症状明显改善.提示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施行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恢复较快.护士须提前熟悉手术程序,做好器械及物品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隙感染的抗生素介入治疗.方法: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留置硬膜导管,将抗生素注入感染椎间隙,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2例,继发性腰椎间隙感染6例.结果:随访6个月~2年,病人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结论:由于椎间隙无血循,常规用药抗生素难以达到椎间隙,而经皮穿刺抗生素介入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名腰椎退变患者进行腰椎MRI和动力位X线摄影.腰椎不稳分为椎间角度运动不稳、旋转不稳和椎间位移不稳,其中椎间位移不稳细分为前向不稳、后向不稳和前后向不稳.腰椎间盘退变依据矢状位T2加权像分为5级;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水平位T1加权像分为4级.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椎间角度运动不稳和前后向椎间位移不稳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前向椎间位移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矢状面旋转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无显著相关.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制可移动便携式腰椎牵引架,自1990年以来,经236例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1 结构 本牵引架分固定部分和动力部分.固定部分用床钩形式连接固定于患者休养床的床头上,对端同样用床钩连接.动力部分有主干轴、手摇柄、轴套和制动装置的齿轮及卡板为成,配备常规用的牵引带.2 用法 选用铁管床或硬木制床头,将牵引架钩挂床头上,旋紧螺旋使牵引架稳固,用头侧挂钩钩住头侧床头,系好牵引带.用手摇动摇柄进行牵引(见附图).  相似文献   

10.
小牛胸腰椎解剖、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量小牛胸腰椎相关解剖数据并测试其生物力学性能 ,探讨其作为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 1周以内的新鲜小牛胸腰椎脊柱标本 2 0具 ,测量椎体及椎间盘的最大横径、矢状径和前部高度。测试屈曲、伸展、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载荷 -应变、载荷 -位移关系以及最大载荷时的应力强度及轴向刚度 ,并进行极限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小牛胸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矢径、横径、高度自T10 至L5逐渐递增 ,椎体横径与矢径之比约为 1∶1,其T10 ~L5段椎间盘高度之和与椎体高度比值为 1∶0 .9。小牛胸腰椎载荷 -应变及载荷 -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 ,生理载荷下屈曲、伸展及侧屈状态下的应力强度分别为 (2 .86± 0 .2 4 )N/mm2 ,(2 .17± 0 .2 0 )N/mm2 ,(5 .2 9± 0 .5 0 )N/mm2 。屈曲、伸展、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的轴向刚度分别为 (37.13± 4 .30 )N/mm ,(35 .38± 4 .2 0 )N/mm ,(34.5 6± 4 .2 0 )N/mm ,(5 1.6 9± 1.6 2 )N/mm。结论 小牛胸腰椎形态及大小可满足前路内固定模型的需要 ,以小牛标本作为体外非破坏性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4年8月~2008年12月收治10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6~79岁,平均52岁.轻度腰痛3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例,仅有腰部剧痛5例,体温37.8℃~41.0℃,平均38.3℃.有糖尿病史4例,发病前前列腺有创检查2例、尿路感染2例.血白细胞计数正常6例,增高4例;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术前血液和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各1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病变节段L2/3和L3/4 1例,LA/5 5例,L5/S1 4例.CT检查发现相邻椎体边缘不规则骨质破坏9例(其中1例L5椎弓根破坏),MRI T1像示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低信号影、MRI T2像为均匀的高信号影9例,椎间盘信号异常伴椎管内占位1例.5例诊断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予绝对卧床和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年轻患者保守治疗有效而未行手术,2例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3例诊为结核,2例诊为肿瘤,均行手术;7例手术患者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及抗生素治疗.结果:7例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感染.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3例保守治疗1周后腰痛缓解,6周后ESR和CRP恢复正常,治愈后12个月随访时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病变节段无脊柱不稳.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5d腰痛减轻,2周左右消失,2~3周后体温、ESR和CRP恢复正常;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4个月(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6个月邻近椎间隙出现感染,其余均在术后5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对年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较重者,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手术后遗留疼痛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手术后遗留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用骶管大剂量注药 (2 0~6 0 m l) ,椎间孔阻滞和痛点阻滞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患者 46例。结果 :随访 3~ 48个月 (平均 2 4个月 ) ,疗效优 2 0例 (43.5 % ) ,良 18例 (39.1% ) ,可 5例 (10 .9% ) ,差 3例 (6 .5 % ) ,优良率 82 .6 % ,总有效率93.5 %。结论 :该方法简单安全 ,治疗腰椎间盘术后遗留疼痛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组织化学和形态计测方法 对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在体性维生素K2的骨代谢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取18只雌性Wistar小鼠被分为3组.A组的小鼠行假性卵巢摘除术;B组行卵巢摘除术;C组行卵巢摘除术,并接受维生素K2的皮下注射,每日10 mg/kg.手术后8周通过脱钙后改良性四染法来评估小鼠的腰椎骨椎体各骨成分面积.结果 B组小鼠的矿化性骨面积(0.32±0.13 mm2),类骨及矿化不良骨面积(0.13±0.06 mm2),与A组(分别为0.43±0.10 mm2和0.06±0.04 mm2)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C组小鼠的这些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在3组中,骨的总面积和骨的总体积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维生素K2具有卵巢摘除术后降低矿化性骨丢失的作用.结论 维生素K2有益于维持骨质疏松症性骨微小构造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28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7例采用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器加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中,30例术后2周内神经受压症状消失,X片显示内固定器械位置良好.5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者4例,其中3例经治疗症状于3个月内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者于术后8个月将内固定钉棒取出后症状缓解;不全瘫者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后症状减轻.29例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2~3.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滑脱椎体再次轻度滑脱.1例因跌倒致椎弓根螺钉位置改变,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症状缓解,其余27例椎体滑脱完全复位,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20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仰卧位腰椎过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用仰卧位腰椎过伸法治疗后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通过使用本法配合腰腿局部推拿来解决因后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并设立对照组,同时对这两组在2个疗程内的疗效数据进行对比,所获数据经x2检验.结果 两组间优良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2个疗程内的疗效比较P<0.05,其腰腿痛减轻或消失.对照组在2个疗程内的疗效比较P>0.05,说明疗效明显低于治疗组.结论 仰卧位腰椎过伸法治疗后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而肯定,且简便易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开放经椎间孔间融合术,观察组实施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前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 d及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3个月)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2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疼痛症状、脊柱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外科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所发生24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4 例脑脊液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8~20 d内治愈,无1 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有2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访4个月~2 a,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规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均可治愈.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采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9岁.因腰腿疼痛3岁,加重伴双下肢瘫痪10余天入院.查体:腰椎向左凸,双下肢肌肉萎缩,肌力3级,腹股沟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反射减退,术前X线片(图1)示腰椎骨质增生并曲度异常,腰椎向右侧弯,腰椎移行椎体.CT(图2)检查示:L3椎管内圆形骨性密度灶并腰椎管狭窄,L2-3,L3-4,L4-5椎间盘膨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L1~2 1例,L2~3 2例,L3~4 7例,L4~5 8例,L5S1 3例.其中15例在影像学引导下按照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的入路进入病灶,清除和冲洗椎间隙坏死组织.应用McGill表定量动态评价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X线、CT和MRI.结果:接受微创手术患者在术后1~2d剧烈腰痛消失,冲洗时间为7~50d.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例占40%.8~12周椎间隙基本融合.治疗后McGill分值在1~2d内即开始下降.结论: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及时有效控制症状,促进椎间融合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男,48岁.以"腰痛伴双下肢麻木2年,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前2年开始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及跛行.疼痛向足跟放射,卧床休息后可缓解,接受保守治疗.入院前2个月腰痛及双下肢麻木症状加重,经卧床及理疗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平日饮食无节制,大量饮酒,食用海鲜及高动物蛋白食物.入院前10年左手各指间关节及右足距舟关节开始出现剧烈疼痛,周期性发作,血尿酸600 μmol/L,依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痛风.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未遵医嘱控制饮食.数年间痛风石累及掌指、指间、肘、膝、距舟及跖间等多处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