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置入(PCI)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TI技术,对60例冠心病患者(CAD组)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3天、2个月、5个月和4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获得左室相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针对CAD组病变心肌节段,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CAD组共476个经治疗节段,术前、术后3天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术后2个月、5个月各方向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增高(P均0.05),而术后2个月与术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胸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左前降支(left anterier descending,LAD)支架置入术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47例曾行LAD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左室重构分为恢复组(Left ventricular normal,LVN)35例、左室重构组(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LVR)12例,进行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应用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两组的LAD远端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流速曲线,测定舒张期峰值流速(PVd)、收缩期峰值流速(PVs)及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DSVR),进行比较。结果①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Killip分级>2、冠状动脉三支或弥漫病变、置入多支支架、支架长度>20mm均与左室重构明显相关;②两组LAD远端血流测值无明显差异,提示支架通畅。出现逆向血流提示侧支循环形成,管腔再狭窄。LVN组多呈明亮的连续线条状,提示存活心肌灌注改善;LVR组血管显示率低,血流信号呈黯淡、稀疏斑点样。发生再狭窄的例数较多。提示心肌再灌注不良。结论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显像能直接观测LAD远端的冠脉血流,可为LAD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PTCA术前后核素心脏显像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应用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心室显像随访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方法 患者在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及随访期进行负荷 /静息或静息 /含硝酸甘油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心室显像检查。结果  44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平均 11.4个月进行了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其中 40例患者进行了心室显像。结果显示 ,术后患者心肌缺血及不可逆缺损节段数减少 ,分别为 2 .5± 0 .4与 1.5± 0 .3(P =0 .0 6 )及 3.5± 0 .5与 2 .3± 0 .4(P <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率及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 ,运动低下节段数有所下降 ,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左室功能无明显变化 ,部分节段运动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0例 47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 5 6只支架 ,其中置入前降支 2 9只 ,右冠状动脉 1 8只 ,左回旋支 9只。结果  40例全部置入成功 ,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 ,即刻效果良好 ,由术前狭窄 ( 88.9± 8.1 ) %减至术后残余狭窄 ( 5 .6± 5 .1 ) %,支架置入成功率 1 0 0 %。术后低血压反应 2例 ,血肿 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2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至少有一支一处大于50%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手术前分别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结果: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E/A、E峰减速度(Edc)均升高,A峰降低。结论: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能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F-脱氧葡萄糖(FDG)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代谢显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的效果。方法 33例冠心病患者在成功的 PTCA 及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平均)3个月进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结果术前、术后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分别为2.7±0.4与1.7±0.3(P<0.05);心肌细胞代谢低下节段数分别为1.9±0.3与1.2±0.3(P<0.05)。术后较术前心肌缺血及心肌细胞代谢低下节段平均减少数分别为0.98±0.2与0.65±0.2(P<0.05)。结论成功的 PTCA 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缺血和心肌细胞代谢明显改善,但心肌细胞代谢改善程度远不如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UCG)评价皮穿刺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对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患者的左室心肌重量和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美国Agilent公司生产的PhilipsSonos 5 5 0 0、7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4 0例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患者成功行皮穿刺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后的左室心肌重量、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内径大小的变化,分别于经皮穿刺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术后3d内和手术后3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经胸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根据面积-长度法测量左室心肌重量,并与体表面积换算成左室心肌重量指数;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径以及根据Teichholz校正公式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 ;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按椭圆形面积公式及压差半降时间(pressurehalftime ,PHT)法测量左房室瓣口面积(MVA)。结果 (1)经皮穿刺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后3d全部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径增大(P <0 .0 1) ;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均明显提高(P <0 .0 0 1) ;同时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也有所改变(P <0 .0 5 ) ;(2 )术后3个月室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返流时左室心肌松弛性对返流速度的下降斜率(Slp)与返流分数(RF)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记录55例主动脉瓣返流病人的二尖瓣环运动频谱,测量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Em)、心房收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Am)及Em/Am比值。连续波多普勒测量主动脉瓣返流的Slp,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右室心搏量以计算RF。结果:在27例左室心肌松弛性正常的病人,RF与Sl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77,P<0.0001),而在28例左室心肌松弛性减退病人,RF与Slp之间相关性消失。结论:左室心肌松弛性正常时,S1p随着主动脉瓣返流程度加重而增大;左室心肌松弛性异常时,这种相关性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超声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塞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局部运动改变。方法:2004年3月-2007年6月期间入院的3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月、术后12月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容积(ESV)、每搏量(SV)。结果:移植术后6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40.93±7.38)%升至(48.57±5.17)%,(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局部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PW)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术前术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方法 应用DTI-PW技术测量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二尖瓣环、左室心肌各节段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指标,并与3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术前室壁及二尖瓣环的S、E、SVTI、EVTI、ΔV、MVG明显低于正常组;E/A比值下降。术后左室心肌各节段及二尖瓣环S、E、SVTI、EVTI提高,△V及MVG无明显改善。结论 DTI技术可实时、准确地反映心肌舒缩运动状况,为进一步了解心肌功能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 (TTI)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室室壁运动和左室功能变化。方法 :冠心病组 35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在组织位移曲线图状态下测定左室各节段及二尖瓣收缩期最大位移。左室射血分数 (LVEF)采用心尖四腔观单平面改良Simpon方法。冠心病组每位受检者上述测量均于术前、术后 1周、术后 3个月分别进行一次。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运动异常节段心肌位移值明显减小 (P <0 .0 1) ,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P <0 .0 5 ) ,收缩期 6个位置二尖瓣环运动位移平均值呈有意义的减少 (P <0 .0 5 )。与术前相比 ,术后 1周运动异常节段位移值以及LVEF的变化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后 3个月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线性相关分析表明二尖瓣环位移值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 (r =0 .83,P <0 .0 1)。结论 :TTI技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后局部血运改善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术对慢性期左室重构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5 2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TCA组 (n =2 7)和非PTCA组 (n =2 5 ) ,PTCA组于发病后平均 12d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心脏事件。结果 PTCA组患者术后LVEDV及LVESV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非PTCA组患者随访后LVEDV及LVESV与随访前比较显著增加 (P <0 .0 5 )。LVEF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TCA组在心力衰竭 (4 %和 44 % ,P <0 .0 1)和复合终点事件 (33%和 72 % ,P <0 .0 5 )方面较非PTCA组明显下降 ,在死亡、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术可抑制左室扩大 ,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 ,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TTE)评价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65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掷硬币随机法分为RVOT间隔起搏组35例,RVA起搏组30例.于起搏器植入术前当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行RT-3D-TTE检查并采集三维全容积图像,用Qlab软件测量左室16节段的最小容积点距离心电图QRS起始点平均时间的标准差(Tmsv 16-SD)和最大时间差(Tmsv 16-Dif).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RVOT组和RVA组术前当天Tmsv 16-SD、Tmsv 16-Dif、LVED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Tmsv16-SD、Tmsv 16-Dif均较术前增大(P< 0.05); RVOT组术后LVEDD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VA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较术前增大,LVEF减小(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Tmsv 16-SD、Tmsv 16-Dif、LVEDD和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Tmsv 16-SD、Tmsv 16-Dif、LVEDD较RVA组小;LVEF较RVA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和RVA起搏均可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对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有一定影响.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同步性的影响小,是较好的右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受PCI治疗的83例ACS病人为观察对象,病人于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180 d进行超声检查评价病人的左心功能,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率、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室间隔厚度,3D-STE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R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在院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及LSD-t法,比较病人心脏功能在各个时间节点与正常人的不同。结果观察组病人心率、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数据在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均P0.05);接受PCI治疗后,心率、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均逐渐降低,至PCI治疗后90 d下降至最低点(P0.05),接近并达到对照组水平。随着时间节点向后延伸(PCI治疗前、治疗后7 d、30 d、90 d、180 d),LVGLS、LVGCS、LVGRS、LVEF逐渐升高,LVEDV、LVESV逐渐降低(均P0.05),在PCI治疗后180 d时达到随访的高点;同对照组人群比较,不同时间节点LVGLS、LVGCS、LVGRS、LVE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DV、LVES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病人的左心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接受PCI治疗后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无创地用于评价ACS病人PCI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原重体力劳动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的男性官兵按照我国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学计分方法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在从事重体力劳动50d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第2、15天清晨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测定,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男性官兵中共71例发生AHAR,其中重度24例,轻中度47例,其余25例未发生AHAR.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LVEF、LVFS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6、-0.639),与LVFS亦呈显著负相关(r=-0.658、-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P<0.01),返回低海拔后15d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且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但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即有显著改善,返回后第15天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Tei指数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 ,LVEF)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对心功能的影响 ,同时对两种指标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接受择期PCI的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检测左心室Tei指数及常规超声心动图LVEF。结果 :PCI后Tei指数LVEF均有改善 ,Tei指数较LVEF敏感性更高 ,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 :Tei指数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后左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CABG组28人,PCI组33人,应用Acuson公司的Aspen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多谱勒组织成像(D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结果 CABG及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应用DTI技术检测的二尖瓣环四点(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收缩期主峰速度的平均值(S值)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种手术对左室EF值及S值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BG及PCI重建冠心病患者心肌血运后,存活心肌功能逐步恢复,左室收缩功能逐步改善;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TCA治疗的AMI患者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57.9±12.3)岁。所有患者均在AMI发病1周内行PTCA治疗,并于治疗前3天和治疗后6~8个月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和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心肌代谢显像。根据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值(ΔLVEF)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心功能改善组(ΔLVEF≥5%);B组为心功能未改善组(ΔLVEF<5%)。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VEF、高峰射血率(PER)、存活心肌/坏死心肌节段数(S/N)比值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指标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预测LVEF改善(ΔLVEF≥5%)的S/N界值。 结果 (1)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绞痛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TCA治疗前,A组和B组间LVEF、PER、cTn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N比值(A组:1.24±1.06,B组:0.58±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24,P=0.042);PTCA治疗后,2组间LVEF(A组:47±12,B组:38±10)、PER(A组:2.11±0.48,B组:1.71±0.50)、S/N比值(A组:0.73±0.47,B组:0.62±0.3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8、?2.366、?2.514,P=0.016、0.024、0.017),但cTn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N比值是ΔLVEF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64,P=0.018)。(4)ROC曲线结果显示,以S/N比值预测AMI患者PTCA治疗后ΔLVEF≥5%的界值为0.62,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661~0.985),特异度为85.71%,灵敏度为91.54%。 结论 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AMI患者行PTCA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联合心脏超声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探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48例特发性频发PVC患者为试验组,PVC总数(16 391.03±10 873.01)个/24 h,另外随机选取55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分别行心脏超声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同时选试验组中25例患者行RFCA治疗,于术后3 d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分别比较两组心脏超声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及RFCA前、后3 d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结果 所有超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PVC组与对照组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PVC组中心缩力指数(HI)、心搏指数 (SI)、心脏指数 (CI) 、室缩波波幅(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房缩波波幅(WA)、室舒波波幅(O)、左室顺应性指数(WA/C)、舒张功能指数(O/C)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RFCA术前与术后3 d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术后3 d患者HI、SI、CI、C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WA、O、WA/C、O/C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发性PVC患者在病程早期其心功能可能已受损,经RFCA可逆转或防止患者因频发PVC而损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DTI检测缺血心肌左室舒张功能损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DTI技术研究缺血心肌左室舒张功能损伤特征。方法 对 2 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在造影前后同步检测左室压力和左室后壁心肌舒张期运动速度的变化。结果 心肌缺血后左室舒张最低压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左室?p/dt、LVEDP和T常数无明显变化 ;心肌缺血后舒张早期左室后壁心肌运动速度明显下降 (P <0 0 1) ,晚期运动速度无明显变化 ;心肌缺血时左室后壁心肌舒张早期心内膜运动速度显著下降(P <0 0 1) ,心内 外膜速度梯度负值增大 (P <0 0 1)。结论 心内膜对缺血最敏感 ,缺血首先使舒张期心内膜运动速度下降 ,导致舒张早期室壁运动减弱 ,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