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研究,分析了两类白钨矿年龄、成因以及物质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石-石英脉内与白钨矿共生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明显晚于矽卡岩矿体年龄,属于后期成矿事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δEu=0.46),∑REE平均含量为65.60μg/g,Mo平均含量为240.16μg/g,Sr平均含量为883.43μg/g;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稀土呈Eu正异常(δEu=2.8)的平坦型,∑REE平均含量为194.40μg/g,Mo平均含量为16.01μg/g,Sr平均含量为129.26μg/g。以上两者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别显示它们具有性质明显不同的流体来源,Eu异常指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环境,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矽卡岩白钨矿~(87)Sr/~(86)Sr值相对较低,并且比较均一,介于0.71319~0.7149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87)Sr/~(86)Sr值较高且变化范围大,介于0.71537~0.72803之间,平均0.72079,呈现出变质流体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白钨矿Sr同位素都具有二元混合的特征,显示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对矽卡岩型白钨矿有叠加改造作用,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强烈交代作用是白钨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矿物学报》2015,35(1)
以康滇地轴古元古代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中不同期次萤石的稀土元素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拉拉IOCG矿床中有变质期和热液期2期萤石产出,变质期萤石分为早晚2个阶段,与铜钼矿化关系密切,形成温度较高,为同源不同阶段产物;热液期萤石与变质期不同源,为后期热事件产物.萤石整体表现出REE总量高的特征;从早期到晚期,萤石稀土总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变质期萤石是矿床中主要的REE载体之一.变质期成矿流体稀土含量较高,热液期成矿流体稀土含量较低.稀土配分模式呈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萤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受溶液体系中REE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变质期萤石继承了钠质火山岩的Ce、Eu异常特征,形成变质期萤石的高温变质流体具有负Ce异常且同时存在Eu2+和Eu3+;热液期萤石成矿流体具有温度低、氧逸度高的特征.Y的含量变化可能是引起本矿床萤石颜色变化的原因之一,其含量与颜色深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江西永平Cu-W矿床是钦杭成矿带东部一个大型Cu-W矿床。针对该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着海底喷流沉积型与矽卡岩型矿床的争论。文章针对该争论,通过对永平Cu-W矿床的白钨矿开展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永平Cu-W矿床发育3种类型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暗色均质白钨矿Ⅰ-1;亮色均质白钨矿Ⅰ-2;石英-硫化物阶段具有环带结构的白钨矿Ⅱ。白钨矿中Mo含量和Eu异常能够指示成矿流体氧化还原性。白钨矿Ⅰ-1富集Mo元素,并呈负Eu异常,指示氧化性;白钨矿Ⅰ-2和白钨矿Ⅱ中Mo含量减少,并且呈正Eu异常,指示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降低。永平Cu-W矿床所有白钨矿均呈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模式,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稀土元素特征相一致,而明显不同于石英脉型矿床白钨矿中稀土元素或重稀土元素富集模式。白钨矿具有高Mo和低Sr元素,与岩浆-热液白钨矿特征一致,而明显不同于变质来源的白钨矿,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白钨矿的Y/Ho比值范围为19~43,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Y/Ho=25~30)相似,明显不同于石炭系叶家湾组(Y/Ho=34~75),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白钨矿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永平Cu-W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以康滇地轴古元古代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中不同期次萤石的稀土元素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拉拉IOCG矿床中有变质期和热液期2期萤石产出,变质期萤石分为早晚2个阶段,与铜钼矿化关系密切,形成温度较高,为同源不同阶段产物;热液期萤石与变质期不同源,为后期热事件产物。萤石整体表现出REE总量高的特征;从早期到晚期,萤石稀土总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变质期萤石是矿床中主要的REE载体之一。变质期成矿流体稀土含量较高,热液期成矿流体稀土含量较低。稀土配分模式呈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萤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受溶液体系中REE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变质期萤石继承了钠质火山岩的Ce、Eu异常特征,形成变质期萤石的高温变质流体具有负Ce异常且同时存在Eu2+和Eu3+;热液期萤石成矿流体具有温度低、氧逸度高的特征。Y的含量变化可能是引起本矿床萤石颜色变化的原因之一,其含量与颜色深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湖塘钨矿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为一大型钨-钼-铜多金属矿田,由4个矿床组成,其中石门寺矿床规模最大.文章利用LA-ICP-MS对石门寺矿床石英脉型钨矿中的白钨矿进行单矿物原位微区分析,以揭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石英脉中的白钨矿可划分为2期,其中,早期白钨矿与黑钨矿、黑云母及石英共生,而晚期白钨矿在石英大脉中仅与石英共生.前者表现为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而后者则显示平坦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两者均具Eu正异常.此外,早期白钨矿较晚期白钨矿具有较高的ΣREE、Mo、Sn、Nb、Ta、Y含量,但Sr含量较低.早期白钨矿表现出LREE富集型和较高的ΣREE、Nb、Ta含量,说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中Eu由Eu2+为主转变为Eu3+为主,表明流体演化过程中氧逸度升高,暗示成矿晚期有氧化性大气降水加入.早期高LREE、Sn、Nb、Ta含量的白钨矿的沉淀以及辉钼矿结晶显著改变成矿流体的组成,导致晚期白钨矿具平坦型REE配分模式和低Mo、Sn、Nb、Ta的特征.此外,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因为蚀变分解持续为成矿热液提供Eu和Sr,造成白钨矿Eu正异常和晚期白钨矿中Sr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湖南香花铺钨矿床含钙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香花铺矿床是湘南地区唯一的萤石-白钨矿型矿床。本文利用高精度LA-ICP-MS对该矿白钨矿和方解石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的白钨矿表现为LREE富集和正Eu异常特征,方解石则具有LREE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两种稀土配分模式,且均呈现负Eu异常特征。该矿属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在还原环境下的运移过程中,首先结晶出白钨矿和LREE富集型方解石,而后沉淀形成了具有相对平坦型REE模式的方解石。此外,稀土元素在该区矿物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一现象,在不同微区REE的含量、配分模式以及分异程度等均可能存在差异,其原因除了结晶过程中水动力学条件的变化,还可能与矿物结晶后颗粒外表层受流体作用的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7.
洒西白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区围岩为一套中深变质岩,其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为:矿区围岩LREE/HREE比值为4.37~6.87,δEu为0.67~1.49,δCe值为0.62~0.98;外围混合片麻岩LREE/HREE比值为4.51~5.58,δEu平均为0.14。矿石Eu正异常与Ce负异常同时存在说明矿石沉淀时相对高温的热水流体和较低温的海水在海底发生了对流混合,部分样品中Eu负异常的形成可能与后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洒西白钨矿床成因为喷流沉积-后期岩浆热液改造型。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休瓦促钼钨矿床是义敦岛弧Cu-Mo成矿带南缘典型的热液石英脉型钼钨矿床,目前前人对该矿床主要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本文以白钨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微量LA-ICP-MS以及原位Sr同位素LA-MC-ICP-MS测试技术对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物质来源开展了系统研究。白钨矿的产状和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其存在早中晚三个阶段,以中阶段白钨矿最为发育。早阶段白钨矿稀土配分与斑状二长花岗岩相似,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Eu具有中等负异常(δEu=0.42),Mo平均含量为3.0%,~(87)Sr/~(86)Sr平均值为0.7098,与斑状二长花岗岩(0.7075~0.7098)接近;与早阶段相比,中阶段白钨矿轻稀土含量降低,Eu也具有中等负异常(δEu=0.37),Mo平均含量降低至2445μg/g,~(87)Sr/~(86)Sr值升高至0.7113;晚阶段白钨矿稀土配分呈中稀土相对富集的拱形模式,Eu基本无异常(δEu=0.93),Mo平均含量降低至56μg/g,~(87)Sr/~(86)Sr平均值为0.7083。从早到晚,白钨矿中轻稀土元素尤其是La和Ce的逐渐亏损表明存在氟碳铈镧矿的结晶;δEu升高和Mo急剧降低指示成矿流体从氧化到还原的转换;Sr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了成矿物质来源的转变,早阶段岩浆流体贡献大,在中阶段白钨矿岩浆热液与围岩地层大规模作用下,地层为白钨矿的形成提供了大量Ca,表明强烈的水岩交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付宇  孙晓明  熊德信 《岩矿测试》2013,32(6):875-882
白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及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可以作为判断矿床成因的重要依据,其原位分析更有利于在单个矿物层面剖析成矿流体演化等特征。本文采用配备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器的GeoLasPro剥蚀系统(LA)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云南大坪金矿含金石英脉白钨矿中的稀土元素进行LA-ICP-MS原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玻璃标准参考物质NIST 610作为外标,Ca作为内标元素,可以对稀土元素进行较为精准的测量。阴极发光图显示,大坪金矿含金石英脉中的白钨矿晶体内部成分分布较为均匀,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特征一致,为明显的中稀土富集型,稀土总量(ΣREEs)很高,介于918.00~2094.97 μg/g之间,δEu为1.17~1.95,有较明显的Eu正异常,无明显的Ce异常,但各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有变动,体现出其稀土元素含量分布不完全均一的特征。首次对同一白钨矿样品的LA-ICP-MS原位分析和ICP-MS溶液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用实验数据论证了LA-ICP-MS原位分析方法的准确可靠性。事实证明,样品溶液ICP-MS分析所得的结果只能代表所溶样品的平均含量,而采用LA-ICP-MS可以在较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40 μm)对白钨矿稀土元素进行快速、原位分析,这对稀土元素含量分布不均匀的白钨矿样品测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后长川钨矿白钨矿Sm-Nd定年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m-Nd同位素定年和稀土元素对后长川钨矿的白钨矿进行分析等手段研究,结果表明:白钨矿Sm-Nd等时线年龄为399.0Ma±9.2Ma,白钨矿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呈明显的中稀土(MREE)富集型,Eu正异常较明显,表明其形成于富钠的热液中,REE3+与Na+组合以化合价补偿形式有选择性地置换白钨矿晶格的Ca2+。白钨矿成因为石英脉型,成矿物质来自围岩,岩体可能更多地表现在为成矿提供热源,加热流体通过淬取地层中物质成矿,其成矿可能与祁连地区加里东末期区域构造热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四极等离子质谱仪(ICP-MS)方法测定了可可塔勒铅锌矿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Eu具有明显正异常。矿石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稀土特征具有3种稀土配分模式,即平滑右倾型、平坦型、倒“V”字型,矿体下盘围岩的稀土总量明显高于上盘围岩的稀土总量,具有明显的Eu的负异常,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成矿具有多阶段叠加特点,具有双淋滤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是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并且在与矿床内花岗斑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产有隐伏的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和中型规模的辉钼矿。钨-钼矿化的时代为晚侏罗世,与矿床内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一致。然而,已有研究认为,由于该花岗斑岩规模很小,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热液应来自深部岩浆房而非此花岗斑岩。为此,我们对花岗斑岩进行了仔细的镜下观测,并且对其中的副矿物和黑云母以及矽卡岩中的白钨矿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应用原位LA-ICP-MS方法测定了矽卡岩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试图对白钨矿矿化的物质和流体来源提供确切的证据。通过研究,首次在矿床内花岗斑岩中发现了与未蚀变黑云母伴生的黑钨矿和铌铁矿,表明花岗斑岩至少在岩浆结晶作用晚期或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早期就已发生钨的矿物富集,为确定花岗斑岩是控制钨矿化的成矿岩体提供了依据。此外,发现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属铁叶云母)含有极高的氟含量(3%),指示其应形成于富含氟的高分异岩浆。研究进一步揭示,矽卡岩中白钨矿的轻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花岗斑岩十分一致,而重稀土元素则显著亏损,而且Eu的含量较花岗斑岩更为富集。这暗示形成白钨矿的成矿流体应直接来自花岗斑岩,即:在早期无水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的沉淀导致流体中的重稀土亏损而Eu相对富集;白钨矿随后再从这种流体中沉淀。此外,白钨矿的Eu含量与Sm、Gd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表明Eu的分配是相对独立的行为,主要以Eu2+存在,从而指示沉淀白钨矿的流体具有还原的性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所提供的新证据,我们认为,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的钨和成矿热液应来自高分异且富F的花岗斑岩,而所需的钙则可能来自于碳酸盐围岩,即矿床内花岗斑岩应是形成钨钼矿床的物质来源,驱动热液活动的能量来源,和寻找隐伏钨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拉拉铜矿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是我国著名大型富铜矿床,针对该矿床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拉拉铜矿经历了早期火山喷发成岩成矿和晚期变质成岩成矿作用.条带状矿石中的黄铁矿Co/Ni比值集中于4.92~79.2之间,落入火山成因黄铁矿区,稀土元素分布具有Eu正异常和轻稀土富集的特征,反映矿床具有伴随河口群火山喷流沉积成岩过程的同生沉积成矿作用.脉状矿石中的黄铁矿Co/Ni比值集中于1.10~3.45,落在热液成因黄铁矿区,稀土元素较河口群岩石及其他典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稀土元素更加富集轻稀土元素,稀土含量变化范围更大,显著的负Eu异常,则又说明,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作用是伴随新元古代晋宁运动而发生的大规模的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辽宁弓长岭铁矿床磁铁矿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弓长岭铁矿床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其二矿区的磁铁富矿达大型规模,属国内之最.为探讨弓长岭铁矿床铁矿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和富矿成因,本文以二矿区六个铁矿体的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中磁铁矿单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磁铁矿的稀土元素总量(∑REEs)和Y具有非常一致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Y/Ho比值较高;经太古界后平均澳大利亚页岩( PAAS)标准化呈现重稀土相对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的分馏模式,大部分呈现La正异常,所有样品都有明显的Eu和Y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的磁铁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高温热液和海水;虽然磁铁矿的Ce/Ce*为0.69~ 0.97,但大多数样品缺乏真正意义的Ce负异常,这暗示其沉积于还原的海水环境;富铁矿石磁铁矿的稀土元素总量和Eu含量明显高于贫铁矿石的磁铁矿,而且含富矿的上含铁带Eu异常明显较高,表明富铁矿石磁铁矿具有更明显的热液特征,是在贫铁矿石的基础上受热液活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大红山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康滇成矿带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超大型铁铜多金属矿床之一。矿床中主要发育3类石榴子石,分别产于块状细粒磁铁矿石、赋矿围岩片岩和变质火山岩中。矿石中石榴子石晶体完整,裂纹少,与石英共生;片岩和变质火山岩中石榴子石晶体破碎,裂纹多,常被磁铁矿、石英等充填交代。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分析了3类石榴子石的成分,探讨了其成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3类石榴子石均以富铝为特征,端元组成以铁铝榴石为主。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均具有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的左倾型配分模式和明显的Eu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矿石中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围岩石榴子石,且Eu正异常也更显著。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均为变质成因,围岩中石榴子石的端元组分从核部到边缘呈规律性变化,稀土元素含量逐渐降低,Eu正异常升高,表明其受到了后期热液作用的改造,后期热液流体的淋滤作用可能是导致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Eu和HREE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对矿区岩浆岩、围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ICP-MS分析测试。花岗岩稀土元素组成表现了较强的Eu负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围岩稀土元素特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热水沉积成因。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矿石表现为Eu正异常或无异常和Ce负异常,反映喷流沉积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主要是距离花岗岩体较远的白羊矿段,指示成矿热液为温度较高(&gt;250℃)、相对还原的流体,另外,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同时出现,说明矿石沉淀时较高温度的流体与少量的海水发生了对流混合;另一组矿石表现出与岩浆岩一致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主要是距离花岗岩体较近的穿心洞矿段和对门山矿段。两组矿石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总体来说随着花岗岩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岩浆岩、围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由喷流沉积形成主矿体,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对矿体部分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河南三佛宫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环境,选取典型铁矿石和赋矿围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铁矿石主要由TFe_2O_3和SiO_2组成,Al_2O_3和TiO_2含量及微量元素、稀土含量均较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型,具有明显的La、Eu、Y正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以及较高的Y/Ho值。研究表明,三佛宫铁矿是由极少碎屑物质加入的化学沉积岩,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是在海底相对缺氧的环境中形成的,是与海相火山沉积有关的前寒武纪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相似文献   

18.
银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西银山矿床规模不同的矿体、蚀变围岩及其原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型,无Ce异常,强烈的Eu正异常而显著地区别于赋矿围岩。热液蚀变作用造成围岩的稀土总量升高12.1%-52.4%,轻重稀土比值降低,但紧邻矿体的稀土含量则低于原岩。导致围岩稀土总量升高有两个因素:(1)通过热液蚀变作用带入了稀土元素;(2)体系主元素(Si)质量迁移而造成稀土元素出现表观浓缩。其中以前者为主导因素。矿体的接触带及其紧邻处的蚀变围岩的REE含量明显偏低,主要因出现大量石英或石英+硫化物等矿物的显微脉体(脉幅3-8μm)而被稀释,是一种表观亏损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矿体越大,其围岩REE被“稀释”越明显,涉及的范围越大,REE特征可能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找矿勘探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包尔图铜矿床位于南天山库米什洋盆俯冲变质带的边缘,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围岩为一套中深变质岩,其稀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特征:∑REE较高,LREE/HREE=2.46~16.86,轻重稀土元素明显分异,且轻稀土相对富集,负铕异常,配分模式曲线向右倾斜。矿石的∑REE相对较低,LREE/HREE=0.06~0.97,轻重稀土元素明显分异,重稀土相对富集,配分曲线向左倾斜,与混合岩脉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指示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能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包尔图铜矿床为变质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文静  胡阿香  彭建堂 《地质论评》2022,68(5):1772-1788
赋存于变质岩中的层控(层状)型钨矿床的成因在国际矿床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白钨矿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是解决其成因争议的有效手段。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中的西安钨矿床是该类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床成因也存在着很大争议。本文利用EMPA、ICP- MS、ID- M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该矿白钨矿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m- Nd和Sr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白钨矿中CaO含量小于其理论值,这可能与热液流体中的REE、Sr、Pb、Ba等元素与白钨矿中的Ca发生类质同象置换有关;该区白钨矿微量元素组成具有富Sr、而亏损Mo、Bi、Sn、Nb、Ta等特征,类似于西澳绿岩带型金矿、云南大坪和湘西沃溪等造山型金矿床中的白钨矿,其Mo含量和Sr/Mo值均显示其具变质热液成因特征,而与岩浆热液无关;该区白钨矿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当一致,均表现为LREE亏损、HREE相对富集、MREE最为富集的特征,其分配行为主要表现为REE3+与Na+以电价补偿形式替代Ca2+而选择性进入白钨矿晶格中;该区白钨矿n(87Sr)/n(86Sr)测定值为0. 75412~0. 78231,表明形成该区白钨矿的成矿流体并非来自海水或岩浆热液,其矿床成因也并非前人所认为的“海底热泉(卤水)沉积成因”、“海底同生喷流沉积成因”或“岩浆期后热液成因”。在LREE—MREE—HREE三角判别图解中,西安矿区白钨矿样品点均落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湘西造山型金矿区域,明显不同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钨矿床,该矿是属于造山型钨矿;在Sr—Nd同位素组成图解中,该区白钨矿与湘西一带出露的新元古代地层明显分布在不同区域,但部分样品点与华南最老地层—太古宇崆岭群重叠,暗示该矿成矿物质可能来自深部的太古宇崆岭群,而非来自赋矿的新元古界变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