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肠道内营养自 185 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 ,已经历了 10 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才产生了肠内饮食配方应用于临床 ,到 80年中期 ,人们认识到肠粘膜具有屏障功能 ,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易位。所以 ,近年来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倍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外科住院患者 2 0 %~ 4 0 %有营养不良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 30 %~ 6 5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肯定疗效。1 肠内营养优点的新认识肠道的细菌易位所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是近年来外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如何有效地保护肠道…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秋媛  刘芳 《现代护理》2006,12(17):1599-1600
肠道内营养自185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肠内饮食配方并应用于临床,到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1]。90年代以来,强调早期胃肠内营养[2]。近年来,由于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不足和人们对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优点的认识,早期EN作为治疗严重创伤的一种重要手段逐渐受到重视[3],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4],尤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3.
王江娅  刘寿荣 《临床医学》2008,28(12):100-102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科研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肠道的免疫、内分泌、黏膜屏障等功能.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上皮具有分隔肠腔内物质,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具有屏障作用,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从而维护人体健康.在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患者因种种因素导致在一段时间内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相应的免疫和防御功能降低,可引起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失调[1],肠屏障功能损害,细菌菌群移位,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削弱。对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与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互为因  相似文献   

5.
谈定玉  顾勤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45-2347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肠道黏膜是抵御细菌入侵的重要屏障且极易受损伤。危重患者由于缺氧、感染、应激等各种刺激使肠道屏障改变、通透性增高、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参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故肠道被认为是危重病应激的“中心器官”和MODS的“始动器”(gutmotor)。因此,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患者的肠道功能,是危重病医学一项重要任务。谷氨酰胺(glutamine.Gin)是机体内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上世纪50年代,Eagle发现细胞增生必须在含有Gln的培养基中,Gln是细胞增生的必需营养素。近年来很多学者在Gln对危重患者肠道保护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肠道手术的术前肠道准备的概念,其目的是便于术中操作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诸如吻合口裂开、腹腔内及切口感染[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内、外感染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3月40例因轮状病毒肠道内、外感染住院的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外周血CD4+、CD4+CD25+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均增高,而NK细胞下降;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内感染组患儿外周血仅NK细胞下降。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CD3+、CD4+、CD4+CD25+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比肠道内感染组组患儿高。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而肠道内感染组未见明显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播散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菌膜屏障抑制于肠道内,在此过程中肠道屏障起重要作用。肠道屏障包括肠道正常菌群、黏液层、肠上皮细胞层、肠道免疫系统、肠-肝轴、防御素(defensins)等[1],其功能主要在于防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构建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后细菌、内毒素移位密切相关。现就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关系与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在抗生素应用后因肠道菌群紊乱所引起的腹泻[1]。AAD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因为抗生素的应用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了抑制作用,引起肠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环境失衡,进而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下降、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2]。作者对AAD患儿在微生态制剂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取得  相似文献   

10.
正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已重新被临床所关注,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可为治疗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提供帮助[1-2]。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便秘的发生率正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症候群,慢性便秘影响着全球2%~34%的社  相似文献   

11.
<正>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特殊的"移植",是指将健康捐献者粪便中的肠道菌群,通过一定的方式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调节肠道菌群失调,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为治疗肠道内外疾病提供帮助~([1])。目  相似文献   

12.
肠道屏障功能在保护机体免受肠道内微生物及其他物质侵袭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与继发的肠源性感染、脓毒症、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客观准确地评价肠道屏障功能对于临床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改变病人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篇综述中,作者总结各种可行的肠道屏障功能检测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同时涉及了一些应用于检测中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肠道准备是指通过控制饮食、口服泻药或灌肠,采取一些干预措施等方式来清除肠道内粪便、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和术后并发症的一种方法。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增加、机体功能衰退、行为危险因素持续暴露等原因,对饮食控制及药物准备  相似文献   

14.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与SIRS/MODS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死于脓毒症的 MODS患者有30 %找不到感染灶 ,但经血培养发现血中存在与肠道常驻菌相似的细菌 〔1〕,因此学者们认为系肠源性感染引起。早在70年代末 ,王今达等就成功制成肠源性内毒素模型并诱发了急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琪毅  舒建昌 《临床荟萃》2006,21(6):447-449
肠道黏膜是机体自身与外环境接触的最大界面,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的紊乱势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而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免疫低下直接相关,那么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带状疱疹的发病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脑创伤及亚低温对大鼠肠道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通过胃造瘘 -脑创伤模型 ,采用15氮 -甘氨酸 (15N -GLY)肠道示踪法 ,研究脑创伤及亚低温干预后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结果 :①常温脑创伤组伤后一周内肠道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伤后当天最低 ,血浆15N -GLYAPE为1.0 3%± 0 .1%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②亚低温干预后肠道吸收功能呈现与常温脑伤组相似的改变趋势 ,伤后当天血浆15N -GLYAPE为 0 .86 %± 0 .13% ,比常温脑伤组更低 (P <0 .0 5 )。结论 :脑创伤可使肠道吸收功能明显降低 ,亚低温可进一步抑制肠道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肠道菌群在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维持肠道黏膜屏障正常功能,各种肠道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肠道动态平衡。因此,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以防止肠源性疾病。机体一旦发生脓毒血症,肠道内环境破坏,炎性因子产物增加,肠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脓毒血症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本文就肠道与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先天屏障,肠道屏障受损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岩藻多糖作为食源性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岩藻多糖通过修复肠黏膜、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来维护肠道健康。本文主要针对岩藻多糖保护肠道屏障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黏膜屏障是由机械、化学、免疫和生物屏障共同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作用是将肠腔内的物质与机体内环境隔离,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四层屏障具有相应的结构基础,通过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消化过程中以动态变化的形式选择性地吸收水和营养物质,同时防止肠道细菌异位,发挥免疫功能,有助于维持机体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定状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通过改变体内多种炎症介质和病理过程损害肠道屏障而引起NSAIDs肠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NSAIDs引起肠黏膜不同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和基于肠道菌群的防治进展,旨在为预防和治疗NSAIDs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