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水包沥青质模拟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2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沥青质浓度以及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油水界面张力及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DBS稳定的乳状液要比SDS的稳定;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沥青质浓度越高,乳状液越不稳定,盐能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而Zeta电位可能不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无机盐对乳状液稳定性和转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进行化学驱油尤其是表面活性剂驱油的过程中,油藏地层水中含有的无机盐离子会对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等性能产生影响。使用0.4%(质量分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乳化剂与原油制备了水包油型乳状液,通过向SDBS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共13种无机盐,考察了这些无机盐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和转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钠盐和钾盐均存在最佳盐质量浓度,在此质量浓度下乳状液稳定性增强,没有引发乳状液转相;二价和三价无机盐不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其引发乳状液发生转相的能力依次为氧化铝>氯化铁>氯化钡>氯化锶>氯化钙>氯化镁;处于最佳盐质量浓度时,弱碱性钠盐可与SDBS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对后续油水分离工作的影响较大,为了研究集输管道腐蚀产物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室内采用模拟铁腐蚀产物,评价了其对原油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了静电聚结脱水措施对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油水乳状液中硫化亚铁、碳酸亚铁和氢氧化铁质量分数的增大,加入破乳剂的原油乳状液脱...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工》2022,(3):660-664
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能够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并降低稠油的黏度。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CAB-35和有机碱TEOA的二元体系对稠油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考察油水比、温度、搅拌速度对乳状液黏度和液滴平均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B-35质量分数为0.75%时乳状液黏度最小为17.79 mPa·s;添加TEOA可以提高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分水率达到11.3%,降黏率达到95.24%。随着油水比的增加,乳状液液滴粒径变小,黏度增大,乳状液更稳定。温度升高,乳状液液滴发生聚并,黏度减小,乳状液稳定性变差。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能形成较小的液滴,黏度增大,乳状液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液膜分离技术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具有快速、高效、专一和节能等优点。在液膜分离过程中,液膜稳定性是一个主要的难题。本文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滴定法测定外相中的NaOH浓度,从而分析评价乳状液膜的稳定性。考察了实验时间、内相NaOH浓度、表面活性剂Span80的用量、膜相添加剂液体石蜡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乳状液膜的稳定性下降;当内相NaOH浓度的增大时,液膜破损率提高,即液膜稳定性降低;当Span80用量为5%时,液膜破损率最小,液膜稳定性最好;液体石蜡用量为3%~9%时,随着液体石蜡的加入,液膜的破损率增大,当膜相添加剂液体石蜡的用量控制在3%以下时,液膜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稳定性是化妆品的重要指标,选择简便、快速和准确的乳状液稳定性检测方法,对化妆品的生产、保存、使用和配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现有乳状液稳定性检测方法,并展望了化妆品中乳状液稳定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显微镜法和瓶试法考察了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对3种模拟采出液乳化状态和浓相体积分数的影响,研究了新型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浓度对3种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分子的两性离子特性使其在油水界面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能较好地增加油水界面膜的黏度;随着聚丙烯酰胺浓度和模拟乳状液总含水率的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随着驱油组分的增加,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适合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可用于高含水区油藏的驱油。  相似文献   

8.
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的乳化时间20min和乳化强度4000rmin-1。选取脂肪烃、芳香烃、混合烃共6种不同油相制备乳状液,对比其稳定性的差异。此外,还初步考察了石油醚W/O/W液膜溶胀和泄漏问题,结果表明该乳状液膜泄漏率低于3.5%,表观溶胀率约为20%。  相似文献   

9.
细小乳状液的制备及其自发乳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介绍了制备细小乳状液(粒径约为0.1-1μm)的四种方法:(1)乳化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长链醇的混合物)在水中法。(2)相转变温度法。(3)反相乳化法。(4)D相乳化法。对影响细小乳状液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讨论。并对乳化的机制作出说明,还对自发乳化作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乳化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采收率效果的重要表征,但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可靠的量化指标。研究首先通过玻璃刻蚀模型观察油水乳化现象并总结认为乳化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对原油的剥离分散及携带作用,利用近红外乳化稳定性分析仪对乳状液透射光和背散射光进行测定,通过数据分析量化与乳化相关指标并与物模实验关联,确定乳状液动力学稳定系数(TSI)、光强平均值、油水界面质量、分层速率、峰厚度、粒径大小以及分布等与药剂乳化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与提高采收率效果关联性较好,能很好反映药剂的乳化能力,且可精确量化,适宜作为衡量药剂乳化能力的指标,并以此建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雪琴  夏萍  蔡彦 《粘接》2010,31(10):44-47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一聚氨酯复合乳液(PUA)。HEMA作为交联剂引入到聚氨酯主链上,利用核壳交联制得复合乳液。研究了不同的合成工艺、丙烯酸酯单体、DMPA及HEMA含量,引发剂种类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将丙烯酸酯单体溶胀于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再进行聚合可大大提高乳液的稳定性;采用1.0%~12%的AIBN为引发剂、DMPA质量分数为4.5%、HEMA质量分数为4.0%~4.5%、丙烯酸酯单体质量分数为30%时,可制得外观及稳定性良好的PUA复合乳液。  相似文献   

12.
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醇(PBA)、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EDA)等为主要原料,以4种不同的合成工艺制备了固体质量分数大于40%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WPU)乳液,考察了4种不同合成方式所制备WPU的稳定性、粘度、粒径、耐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以不同合成方式所制备的固体质量分数大于40%的WPU均具有较佳的稳定性,乳液的粒径均小于0.51μm,所制备的WPU胶膜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均高于30MPa,其中以方法4所制备的WPU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达到44.52MPa,断裂伸长率达到770%,吸水率为22.92%。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酯基烷氧基磷酸酯(PAM-100)、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等为单体,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磷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PAM-100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稳定性和乳胶粒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微型燃烧量热分析(MCC)对乳胶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AM-100的加入有利于提高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及乳胶膜阻燃性能。与纯丙乳液相比,当PAM-100用量为10wt%时,含磷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乳胶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由34.6mV提高至41.3mV,粒径由169nm下降至132nm;同时,含磷丙烯酸酯乳胶膜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由391.1W/g下降至333.3W/g,到达pHRR的时间由264s推迟至300s。  相似文献   

14.
单组分乳化剂制备硅油乳液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硅油乳液是在加热条件下,采用复配型乳化剂乳化硅油获得。而试验在常温条件下,以100mPa·s的二甲基硅油为原料,以单组分乳化剂成功制备出固含量约为60%的硅油乳液,并且所得乳液不必调节pH值,工艺实现简化。主要研究了硅油乳化工艺中乳化剂类型及用量、乳化方法、乳化水用量、搅拌速度、乳化时间等的选择。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剂在油中法,异构醇醚系E型乳化剂用量为5%(质量百分含量),乳化水用量约40%,搅拌速度900r/min,乳化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硅油乳液外观均匀、细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15.
阴离子含氟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四氢呋喃醚(PTMG)、全氟醇(Rf-OH)、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原料合成了阴离子含氟水性聚氨酯乳液(FWPU)。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X-衍射(XRD)等测试对FWPU进行了表征,讨论了Rf-OH含量、DMPA含量、R值(NCO与OH摩尔比)等对FWPU乳液贮存稳定性和乳胶膜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全氟烷基的引入,WPU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其乳胶膜的表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Rf-OH质量分数为28%、DMPA质量分数为5.20%、R值在1.05~1.15之间时,FWPU乳液贮存稳定性和乳胶膜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复合乳化体系,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与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单体,通过乳液共聚反应合成了不同硅含量的水性聚烷基三烷氧基硅氧烷乳液。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粒径分布测定仪(PCS)分别对乳液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乳胶粒大小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讨论了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乳液粒子大小、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液的稀释、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HLB值的增加,乳胶粒的尺寸变小,离心稳定性增强;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尺寸变大,离心稳定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乳胶粒尺寸变化不大;乳胶粒形态为球形。乳液的贮存稳定性、稀释、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良好。在HLB值为12.06,反应温度为35℃条件下反应135min合成的乳液乳胶粒形态为球形,具有良好的稀释、贮存、离心、耐电解质、耐高温及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陈坤 《辽宁化工》2011,40(10):1035-1037
在剥离态Na-MMT(钠基蒙脱土)悬浮液中,以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剥离型Na-MMT/苯丙复合乳液,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复合乳液的组成,研究了Na-MMT含量对复合乳液乳胶粒粒径、转化率、聚合稳定性和存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热重和吸水率表征Na-MMT/苯丙复合乳液的抗水性和耐热性。实验结果表明:Na-MMT质量分数在3.0%以内有利于制备得到稳定性良好的复合乳液,复合乳液乳胶粒粒径和复合乳液涂膜吸水率均先减小后增大,Na-MMT质量分数为3.0%的复合乳液耐热性比苯丙乳液提高30℃。  相似文献   

18.
TMPTMA交联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TMPTMA )为内交联单体,苯乙烯( St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丙烯酸丁酯( BA)和甲基丙烯酸( MAA)为共聚单体,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自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 T-PAE)。考查了TMPTMA添加量与添加方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以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TMPTMA含量的增加,T-PAE乳液聚合的稳定性降低,聚合凝胶率增大,乳胶粒的平均粒径下降;涂膜的耐介质性能和交联密度相应提高,合适的TMPTMA加入量为总单体质量的0.5%~1.0%。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Span80、OP-7、OS-15为乳化剂,APS/NaHSO3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两性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APAM)乳液,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对所得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Span80、OP-7和OS-15组成HLB值为7.13的互配乳化,O/W为1/1.5时,所得APAM反相乳液最为稳定,且随着阳/阴离子单体质量比的增加,产物的特性黏数值逐渐增加,转化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于聚表剂多采用瓶试法来表征其乳化性能,本研究讨论了聚表剂水溶液原油乳液的制备方法,在瓶试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砂吸附前后粘度及析水率评价,乳液稳定性评价,乳液微观结构观测等方法评价了驱油用聚表剂的乳化性能,丰富了聚表剂乳化性能表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