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是物理1(必修)司南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第6章的第4节。本节课是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来探索和研究超重和失重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等前面知识的综合和深化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重和失重现象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从运动学角度来看,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向上(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向下(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这一问题的是与否,自我上初中时起就常听同学们在讨论、争执,部分人基于“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是不随物体的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理论而倾向于能称.但是,实际上天平在太空中(指完全失重状态下)是称不出物体质量的.因为,把一个质量为m的  相似文献   

3.
第二章 分子运动论内能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八节。第一节介绍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第二节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为选学内容。第三节内能提出内能的概念,讨论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第五节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讲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热量的定义。第六节比热容。第七节热量的计算。第八节能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4.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7节的内容,对超重和失重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教师会在这节课上做一些常规演示实验,或者播放电梯中体重计受到物体的压力和弹簧秤受到物体的拉力随电梯加速、减速等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视频.这些都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体重  相似文献   

5.
“质量”是学生在中学科学课堂中第一个遇到的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质量”概念的:质量可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大概能够解释“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中第11章第4节关于单摆周期的定义: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曾经详尽地研究过单摆的振动,发现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T与摆长l的二次方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g的二次方根成反比,而与振幅、摆球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 当教到圆周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有个学生问笔者一个问题:高一上学期老师在进行超、失重教学时,教给我们这样一个方法:判断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就是看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或加速度的分量)的方向,与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无关.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加速度向下且a=g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8.
指导学生利用超重和失重知识分析有关的力学问题,会使物理概念十分清晰,问题变得很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质量为m的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运动时,它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竖直悬线的张力T)大于物体的重量,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超重.常说物体超重了ma同理,物体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运动时,上述压力N(或张力T)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失重,常说物体失重了ma.如果a=g则压力N(或张力T)为零,我们说物体完全失重. 例如,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物体,由于它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就是卫星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该物体对卫星底板的压力为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9.
魏永先 《物理教师》2010,31(3):29-29
现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教版)第4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关于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时提到: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量加速度的具体数值,测量不同情况下(即不同受力时,不同质量时)物体加速度的比值就可以了.怎样测量加速度的比值呢?  相似文献   

10.
一、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11.
<正>"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关于季风的章节已经知道暖空气轻,冷空气重,并且通过《物态变化》一章中"常见温度计测温原理"的学习,对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质量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常将二者混淆,出现错误.现将两物理量比较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质量是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重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方向竖直向下.3.单位不同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4.性质不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地理位置等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如质量为1千克的铝块变成铝粉,或熔解成铝水,或由宇航员…  相似文献   

13.
"质量"是学生在中学科学课堂中第一个遇到的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质量"概念的:质量可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大概能够解释"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先来回顾物理学家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 (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 ,“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被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 .这节课内容是为牛顿第二定律做知识准备 ,实际上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向牛顿第二定律过渡的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首先要结合实例说明 ,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运动速度 (大小或方向 )的改变 .即物体有了加速度 ,从而把牛顿第一定律关于“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上升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主要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即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意义重大。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所以本节课我才用了很多小实验,让学习参与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且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1 对教材中实验的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中,有一个"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的方案是:在斜面上放一个钢球令其滚下成为运动的物体,再让它去推动一个小木块,通过木块被推出的距离的远近来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物体质量、运动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课的说明: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三年级(九年级)第23章第4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观察各种物体中存在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确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宝华 《物理教师》2009,30(3):36-37
司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1章第3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为h、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经历时间t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物体刚滑到斜面底端时,重力的功率是  相似文献   

19.
1提出实验不足之处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四节《氨气硝酸硫酸》的教学中,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教科书上仍然用的是氯化铵与熟石灰在大试管中加热来制取:  相似文献   

20.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