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60例,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2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及治疗15天、30天、45天、60天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在出院时进行并发症以及卫生经济学评定,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45天及60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药费、康复护理费用、NIHSS减少及Barthel指数增加值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卒中单元组按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近期(1个月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卒中单元康复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远期指标(1个月至1年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urnnstor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感染,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守敏 《中原医刊》2011,(15):96-9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6年至2010年期间入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卒中常规治疗,康复组同时早期给予Bobath法及健康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于2004年7月~2007年12月将收治的3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进行管理治疗,观察两组的住院病死率、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 index,BI)、社会功能评价(Oxford handicap scale,OHS)。结果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5.94%、14.29%,总有效率分别为88.61%、79.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50±7.35)d和(16.89±7.2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入院NIHSS、BI及OHS平均差值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卒中单元组优于非卒中单元组。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明显优于普通住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管理模式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能力(BI指数)、社会功能(OHS评分)的差异,观察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2-12间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卒中单元管理,另选取2009年以前我科普通病房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普通病房管理。对两组患者1个月内的NIHSS评分、BI指数、OH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BI指数、OHS评分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卒中单元模式管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曙光 《河北医学》2009,15(2):141-143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内疗效。方法:将3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联合卒中单元(Shock Unit)治疗组及神经内科常规病房(General Ward)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肺部及泌尿道)以作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评价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Bl指数、HAMD、院感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卒中疗效优于单一常规病房治疗。  相似文献   

7.
凡晓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06-3207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病残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并发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能降低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60例对照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66例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康复基础上接受帕罗西汀口服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HAMD评分、NIHSS评分、改良Barthel及SIS310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疗效以及恢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以及恢复期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214例,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评分。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虽然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康复比例增加,以及发病后1个月、3个月的NIHSS、OHS卒中单元组均明显优于普通病房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能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及对改善其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2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其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对照组80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卒中单元组120例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卒中单元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35.35±20.16)vs(36.24±18.19)分〕、FMMS评分〔(24.78±21.17)vs(25.42±18.23)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4周Barthel指数评分〔(70.86±29.82)vs(44.05±22.73)分〕、FMMS评分〔(59.23±31.51)vs(43.95±19.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卒中单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遇辉  孙志璞 《中外医疗》2013,32(3):141-14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神经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发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前及护理3个月后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中的治疗价值。方法15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分为中医药卒中单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取中药、针灸(适应症为软瘫患者)+西药、康复、心理、物理、护理等多学科整合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西药、康复、心理、物理、护理等多学科整合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介入的卒中单元对脑卒中疗效优于未介入中医药的卒中单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和非卒中单元,卒中单元治疗组采用多元化医疗模式,而对照组则主要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的两个月分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应用Cart—shepherd运动评价表对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两个月时的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较人选时的评分有差异(P〈O.01),两个月时的卒中单元组较非卒中单元组评分也有差异(P〈0.01)。结论 运用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汪国宏  朱幼玲  蔡伟 《安徽医学》2009,30(12):1387-1390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内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卒中单元内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评定(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卒中单元内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FM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疮、泌尿系感染、肩手综合征、抑郁症、吞咽障碍、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卒中单元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卒中的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影响。方法:81例脑卒中患者被分成舍曲林+多奈哌齐治疗组(25例)、舍曲林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况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指数评定,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HAMD、MMSE、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3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Barthel评分高于舍曲林组及对照组(P〈0.05,P〈0.001),舍曲林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舍曲林与多奈哌齐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病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的模式管理和治疗。对照纽为成立卒中单元前普通病房牧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指标是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病死率、卒中后押郁的发生率及好转率。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较普通病房提高,住院病死率低,住院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治疗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单元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按照西医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临床疗效、西医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卒中单元模式规范治疗及管理,治疗组在卒中单元模式规范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施治。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言语外的各项神经功能缺损(意识、感觉、面瘫、上肢、下肢、步行能力)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分水岭脑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SI)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根据卒中治疗指南,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尤瑞克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I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治疗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都能够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组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更加显著,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