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p53、c-myc、PCNA在大肠癌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 p5 3、c- m yc、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PCNA、c- myc、p5 3在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结果 :(1 ) p5 3、 c- m yc、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及腺瘤性息肉 (P <0 .0 5 ) ;(2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 p5 3、 c- m yc及 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 80 %和 80 % ,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5 3、 c- m yc及 PCNA蛋白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预测大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检测 PCNA、c- myc及 p5 3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EGF,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EGF ,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 0例大肠癌和 10例正常的大肠组织 ,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EGF ,EGFR与PCNA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 ,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是 76.0 7%和 84.15 % ,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 (P <0 .0 5 ) ;大肠癌组织中PCNA表达为 ( 3 7.2 2± 14 .49) % ,正常大肠组织为 ( 15 .12± 3 .2 1) % ( P <0 .0 5 )。三者表达与大肠癌组织类型、临床Dukes分期及转移、复发有关 (P <0 .0 5 ) ,但与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 (P>0 .0 5 )。结论 大肠癌组织EGF ,EGFR和PCNA的表达 ,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判断复发及指导患者术后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 (gastrin ,GAS)、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与大肠癌细胞凋亡指数 (apoptosisindex ,AI)和凋亡调控基因 p5 3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 ,检测 6 2例大肠癌组织中GAS、SS、p5 3及细胞凋亡的表达。 结果在大肠癌组织SS高表达组、中表达组的AI明显高于SS低表达组 (q高与低 =5 0 6 ,q中与低 =3 95 ,均P <0 0 1) ;而在GAS各表达组中的AI变化与此相反。p5 3阳性表达率在SS (GAS)低表达组、中表达组、高表达组三组间相比较存在着明显差别 (χ2 SS=10 16 9,χ2 GAS=7 833,均P <0 0 5 ) ,其中p5 3在GAS高表达组、中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χ2 高与低 =3 85 9,χ2 中与低 =4 796 ,均P <0 0 5 ) ;p5 3在SS高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χ2 =6 710 ,P <0 0 5 ) ;而 p5 3在SS中表达组表达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低表达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χ2 =2 180 ,P >0 0 5 )。GAS/SS积分比值变化与AI呈负相关 ,与 p5 3呈正相关。 结论GAS、SS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与 p5 3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粘膜PCNA和AgNORs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粘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和核仁区嗜银染色 (AgNORs)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和嗜银染色技术对 48例大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粘膜和 1 0例正常大肠粘膜中PCNA和AgNORs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 (PCNA LI)和AgNORs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 3cm和 6cm粘膜及正常粘膜 (P<0 .0 1 ) ,PCNA LI在DukesC期和D期显著高于DukesA期 (P<0 .0 5)。癌旁 3cm粘膜细胞AgNORs计数显著高于癌旁 6cm粘膜 (P<0 .0 1 )及正常粘膜细胞的AgNORs计数 (P<0 .0 5)。结论 大肠癌癌旁粘膜部分细胞增殖调节失控 ,提示癌旁粘膜是一种不稳定的癌前状态 ,可能与大肠癌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卫  孟荣贵  傅传刚  喻德洪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4-106,T003
目的 研究黑斑息肉综合征 (PJS)错构瘤中 β catenin、p5 3、PCNA表达及在发病和癌变中的意义。 方法  18例PJS 2 9枚错构瘤 ,9例结肠癌 ,10例直肠癌和 1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正常组织 (N)中β caten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 ,未见细胞核染色 ;黑斑息肉组 (Ⅰ ) β catenin异质性表达为 4 1 3 %( 12 / 2 9) ,大肠癌组 (Ⅱ )为 73 7% ( 14 / 19) ,部分细胞核染色阳性 ,细胞质中有 β catenin颗粒状聚集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Ⅰ组与Ⅱ组 χ2 =4 82 5 ,P <0 0 5 )。N组中p5 3表达全部阴性 ,Ⅰ组p5 3阳性率为 2 4 1% ( 7/ 2 9) ,Ⅱ组为 5 7 9% ( 11/ 19)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Ⅰ组与Ⅱ组 χ2 =5 5 81,P <0 0 5 )。Ⅰ组、Ⅱ组PCNA指数 (PI)无明显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N组 (Ⅰ与N组z=- 3 96;Ⅱ与N组z=- 3 3 0 ,P <0 0 5 ) ,3组PI分别为 4 4 5 7± 2 1 15 ,3 2 96± 18 88和 10 5 6± 7 5 1。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错构瘤腺管下 1/ 3。 结论 错构瘤中多因素作用使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高。p5 3及 β catenin在错构瘤 腺瘤 腺癌形成过程的早期发挥了作用 ,但可能与在结肠直肠癌中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6.
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建立假手术组 (S组 )、胆囊切除后大肠癌模型组 (C组 )和甘草甜素预防组 (GL组 ) ,比较各组大肠癌发病率、大肠组织NF kB活性、p5 3mRNA ,p2 1mRNA及bcl 2mRNA表达水平。结果 C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GL组( P <0 .0 5 )。C组p5 3mRNA ,p2 1mRNA及bcl 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L组和S组。C组小鼠NF kB活性明显强于GL组和S组。结论 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抑制NF κB的活化 ,从而下调原癌基因bcl 2和p5 3及p2 1等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大肠癌术后有无潜在性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 5 9例已获确诊的大肠癌石蜡标本作免疫组化SP法染色 ,检测其VEGF及PCNA的表达 ,并与 12例正常大肠组织和 16例大肠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腺瘤 (P<0 .0 5 ) ;DukesA +B期大肠癌VEGF的表达与DukesC +D期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术后复发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 .0 5 )。增殖活性表达提示 ,大肠癌分化程度越低 ,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 ,其PCNA指数增高 ;术后有、无复发者之间 ,其PCNA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大肠癌VEGF与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手术时虽然无明显转移灶 ,VEGF阳性及PCNA活性增强时仍可能有潜在的转移存在。  相似文献   

8.
CK20mRNA、CD44v6和PCNA对大肠癌早期肝转移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CK20mRNA、CD44v6和PCNA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预测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0例大肠癌患者回流门静脉血中 CK20mRNA,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肠癌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癌组织中CD44v6、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对照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与门静脉中 CK20mRNA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γ1=0.933,γ2=0.906,P<0.05);肝转移组CK20mRNA、CD44v6、 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及CK20mRNA预测大肠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于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缺陷 (deletedincolorectalcarcinoma,DCC)基因 2 0 1密码子 (codon2 0 1)点突变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 (allele specific)PCR扩增技术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RFLP)检测 40例正常人大肠粘膜、35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粘膜的 2 0 1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2 0 1密码子突变率分别为 71% (2 5 / 35 )和 6 0 % (2 1/ 3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 33%(13/ 40 )相比 ,显著增高 (χ2 =5 6 96 3,P <0 0 2 5 )。伴淋巴结转移组和DucksC、D群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DukesA、B期 ,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癌的分级、分型等因素无关。结论 DCC基因 2 0 1密码子突变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基因事件 ,且与其转移能力的加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肠良恶性肿瘤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 PTEN/ MMAC1/ TEP1与大肠癌的发生 ,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3例正常大肠粘膜、 2 8例大肠腺瘤和 75例大肠癌组织中 PTEN/ MMAC1/ TE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2 3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91.3% (2 1/ 2 3) ,2 8例大肠腺瘤组织中 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为 89.3% (2 5 / 2 8) ,75例大肠癌组织中 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6 8% (5 1/ 75 ) ,与正常大肠粘膜及大肠腺瘤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的2 8例大肠癌阳性率为 43% (12 / 2 8) ,无淋巴结转移的 47例大肠癌阳性率为 83% (39/ 47)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有远处器官转移的 2 3例大肠癌中阳性率为 43.5 % (10 / 2 3) ,无远处器官转移的 5 2例大肠癌阳性率为 78.8% (4 1/ 5 2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1) ;6 0例大肠腺癌中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81.2 % (4 9/ 6 0 ) ,15例粘液癌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13.3% (2 / 15 )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6 0例大肠腺癌中高 /中分化大肠腺癌 37例表达阳性率为 97.3% (36 / 37) ,低分化大肠腺癌 2 3例中表达阳性率为 5 6 .5 % (13/ 2 3)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PTEN/ MMAC1/ TEP1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肝癌组织中HBsAg,PCNA,p53和p21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肝癌组织中HBsAg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p5 3和p2 1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 2 4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和 3 0例正常肝组织中HBsAg ,PCNA ,p5 3和p2 1的表达。结果显示 :肝癌组织中HBsAg ,PCNA ,p5 3和p2 1阳性率分别为 87.5 % ,83 .3 % ,5 2 .4%和 41.7%。HBsAg ,PCNA和p5 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p2 1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0 1) ;HBsAg的表达与PCNA ,p5 3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p2 1呈负相关 (P <0 .0 1) ;PC NA的表达与p5 3的表达呈正相关 ,与p2 1呈负相关 (P <0 .0 1) ;p5 3的表达与p2 1的表达无相关性(P >0 .0 5 )。提示 :肝癌组织中HBsAg ,PCNA ,p5 3呈现高表达 ,而p2 1表达下降 ,说明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p27kip1和Skp2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15例正常大肠黏膜、15例大肠腺瘤、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情况。结果示,(1)p27kip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0.05),在各病理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DukesC,D期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DukesA,B期大肠癌组织(P< 0.05);(2)Sk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 0.05),在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大肠癌组织(P< 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中,在DukesA,B期及C,D期大肠癌组织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0.05);(3)在大肠癌中p27kip1与Skp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1)。 提示 (1) p27kip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27kip1低表达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或高Dukes分期。 (2) 在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性结直肠癌(UC-CRC)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微卫星不稳定(MSI)情况并探讨其在UC患者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鄂东医疗集团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UC-CRC患者及5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患者术后病理标本资料并检测其癌组织标本中错配修复(MMR)蛋白hMLH1、hPMS2、hMSH2、hMSH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30例对照(非UC、UC-CRC、SCRC患者)、43例UC、17例UC-CRC及55例SCRC患者的血清中IL-6水平,并对SCRC及UC-CRC患者的癌组织中IL-6与MMR蛋白表达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7例UC-CRC的癌组织标本中出现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7例(41.2%),其中hMLH1和hPMS2蛋白表达缺失、hMSH2和hMSH6蛋白表达缺失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1);UC-CRC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UC组(t=4.97,P0.001)及SCRC组(t=5.26,P=0.006)。由于病例数较少,未对UC-CRC癌组织中dMMR与IL-6蛋白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在SCRC癌组织中未发现dMMR与IL-6蛋白表达有关(rs=0.04,P=0.77)。结论与SCRC类似,MSI同样参与了UC-CR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UC-CRC的MMR蛋白缺失更常见于hMLH1与hPMS2、hMSH2与hMSH6的共同表达缺失,未发现IL-6参与了结直肠癌的MSI相关癌变机制,而从有限的病例初步推测IL-6可能参与了UC-CRC患者M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催化亚基蛋白 (hTERT)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P <0 .0 5)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之间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趋势、评价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胃泌素、生长抑素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 6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标本进行胃泌素 (GAS)、生长抑素(SS)、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Ki 67表达状况和细胞凋亡情况的检测。以探讨大肠癌组织GAS、SS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状态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60例 ,其中直肠癌 41例 ,结肠癌 19例 ;男 3 9例 ,女 2 1例 ,年龄 (5 0 .9± 7.8)岁。2 .标本处理及检测指标 :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用 10 %中性福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厚 4μm连…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吴爱国  张华霖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6):350-352,403
目的研究Skp2、p27kip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kp2、p27kip1蛋白在83例大肠癌、18例大肠腺瘤和20例大肠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Skp2蛋白阳性率(28.65±12.6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织(17.28±10.66)%(P<0.01)和大肠正常黏膜组织(6.60±5.54)%(P<0.01)。Skp2蛋白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阳性率(24.61±11.27)%,显著低于大肠腺瘤组织(49.94±13.22)%(P<0.01)和大肠正常黏膜组织(65.40±15.74)%(P<0.01)。p27kip1蛋白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r=-0.430,P<0.01)。结论大肠癌中Skp2蛋白的过度表达与p27kip1蛋白降解有关,提示Skp2蛋白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通过共转染方法观察了反义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联合野生型 p5 3(wt p5 3)基因对膀胱癌EJ细胞体外生长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PCNA反义表达载体pLAPSN和 pcDNA wt p5 3由本室常规保存。设置正常对照组、反义PCNA转染组、wt p5 3转染组、反义PCNA +wt p5 3转染组。参照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 0 2说明书进行基因转染。细胞生长活性检测采用细胞计数法[1] 。DNA合成速率检测采用3 H TdR掺入法[1] 。细胞周期时相分析 :参照文献 [1]进行。基因表达检测采用RT PCR法[2 ]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PCNA、AgNORs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s)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改良银染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及AgNORs计数.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5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I及AgNORs计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胃泌素阳性表达组癌组织PCNA-LI和AgNORs计数均明显高于胃泌素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合成产生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微卫星不稳定(MS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与大肠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7例行大肠癌根治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7例患者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内MSI及VEGF表达情况,并比较MSI、VEGF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相关性。结果 MSI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相关(P<0.05);VEGF表达与患者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浸润深度相关(P<0.05);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大肠癌VEGF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MSI与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相关,而VEGF表达与大肠癌患者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浸润深度相关,MSI-H患者其生存及预后情况显著优于MSS及MSI-L患者;VEGF阴性患者其生存情况显著优于VEGF阳性患者。MSI-H大肠癌与微卫星稳定性(MSS)大肠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新生血管形成的途径,MSI-H肿瘤较低的VEGF表达或许可解释为何MSI-H大肠癌有较低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细胞增殖中HGF/SF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HGF/SF)在诱导大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 estern B lot方法,检测HGF的受体c-met在受检大肠癌细胞株Caco-2,Colo3 2 0中的表达;观察Caco-2,Colo3 2 0中HGF/SF活化p 4 2/p 4 4MAPK和p 3 8MAPK的动态变化;应用[3H]-TdR,MTT方法观察p 4 2/p 4 4MAPK和p 3 8MAPK传导通路阻滞剂PD 9 8 0 5 9和SB 2 0 3 5 8 0对HGF/SF诱导的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1)c-met在Caco-2和Colo3 2 0中有表达。(2)HGF/SF激活p 4 2/p 4 4MAPK,p 3 8MAPK:2 0 ng/mL的HGF/SF处理细胞,p 4 2/p 4 4MAPK磷酸化在1 0m in达高峰(2.2 8±0.0 1);p 3 8MAPK变化与之相似(2.2 5±0.0 1)。(3)HGF/SF诱导大肠癌细胞的DNA合成增加依赖于p 4 2/p 4 4MAPK的激活,在2 4 h时点分别以2 0 ng/m lHGF/SF,不同浓度(1μmol/L,5μmol/L,1 0μmol/L)的PD 9 8 0 5 9和SB 2 0 3 5 8 0处理细胞,HGF/SF使胸腺啶吸收增加(P<0.0 1);PD 9 8 0 5 9以浓度依赖性抑制胸腺啶的吸收(P<0.0 1)。(4)HGF促进Caco-2细胞的增殖,而PD 9 8 0 5 9对这种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HGF激活大肠癌细胞Caco-2和Colo3 2 0中p 4 2/p 4 4MAPK和p 3 8MAPK;p 4 2/p 4 4MAPK参与HGF/SF诱导的大肠癌细胞Caco-2有丝分裂;HGF促进大肠癌细胞Caco-2增殖;HGF/SF和p 4 2/p 4 4MAPK在大肠癌细胞中发挥作用可能有细胞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