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磊  彭蓉  梁丽 《四川建筑》2005,25(3):105-106
园林意境是园林景象与游赏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它曾是中国传统园林独具魅力之所在。园林意境能否被游赏者所接受和认同,要取决于意境的传递途径。电声设备作为一种新型意境表达途径被运用于新时期园林之中,它非常有效、快捷和适用,它不仅可以弥补以往园林意境传递的不足,而且对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洪 《中国园林》1999,15(4):61-62
本文从造园、欣赏两个方面,运用心理学,美学等基本原理,阐述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为设计得创造园林意境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欣赏者体验园林意境指明欣赏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岚  张少雄 《中外建筑》2013,(8):102-103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这些园林,曾经是士人理想的居住、休憩、玩赏之所,其中的山、水、厅堂、花木,处处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流露出他们的审美趣味。旧日的园林为什么令今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研究这种超越时空的魅力,首先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结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征,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4)
钟山优美的自然形胜,以及和玄武湖连于一起的山水城林结构,吸引着古人在此大量造园,是古代金陵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重要载体。这些园林景观恬静、质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造园崇尚自然、塑造意境、寄托心灵的艺术精神,是中国古代三大类园林模式形成和风格转型期的典型案例。钟山造园实践活动为明清造园高峰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7)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而古人对风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古代诗人常用风寄托离愁别绪,造园者也将风意象应用到一些古典园林中作为景观主题或景观细节。该文通过分析与风有关的古诗词,从四季的角度入手,探究其背后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分析与风有关的园林建筑与相关的诗句表达以及其中联系,以补充我国古典园林与风有关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薇 《山西建筑》2007,33(31):337-339
取园林理水为出发点,介绍了东西方园林中理水的营造与运用方法,并从地理气候、审美文化、思维方式、追求意境、关注重点等方面分析了东西方园林的不同以及造成相互差异的原因,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的造园理水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在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得益于在美学上的特殊艺术追求。为此着重从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观,以求了解古代造园家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任飞 《山西建筑》2014,(8):233-234
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结合当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理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因地制宜、追求意境、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园林中的意境表达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作为日本传统园林由被动欣赏转向主动表达的载体,一直是日本传统同林造园家通过空间构建、造园要素和原风景引用等手段精心营造的对象.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面对新的设计形式和现代造园要素,日本设计师通过对日本传统园林意境拾取点的活用与抽象达到意境在现代园林的重新营造.通过对日本东京都6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在空间暗示、造园要素、尺度模拟、色彩质感抽象和原风景等层面上传统意境在现代日本园林中的表达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凯  梁红  赵鸣 《建筑与文化》2016,(10):214-215
园林诗词随着文人造园的产生和园居活动的频繁,逐渐形成一支风雅华丽的诗歌种类。唐宋园林诗词在不同时代审美转变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变化。本文通过诗词中"物境、情境、意境"和园林中"生境、画境、意境"的对比,探索园林诗词的"三境"特点。并从"三境"出发,研究唐宋诗词意境流变的物质基础、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阐述园林诗词意境流变的动态变化并剖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层次丰富且寓有禅意,但当代对其借鉴多局限于造园手法的模仿和具象元素的复制,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是对抽象和意境的追求。本文旨在将古典造园方法纳入现代体系,将传统园林的空间特色应用到现代公共休闲空间中,并尝试用现代语言和现代设计方式重新演绎传统园林的”移步易景“、“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等,并构建物理空间之外的禅思意境。  相似文献   

12.
秦统一六国后,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不断开拓与创新的亢奋中。这样的社会景象是与它根植的土壤——新型地主阶级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新型地主阶级的文化精神是宏阔的,它铸就了秦宏大的筑宫建苑活动,也由此引发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造园高潮。    秦是怎样在当时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基础上以怎样的审美法则演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园高潮的呢?而且,作为中国造园史的初期代表,当时的造园技法又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法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秦园林以皇家宫苑占主导地位,主要成就于秦始皇。咸阳宫以宫为主,宫内建苑.阿房宫…  相似文献   

13.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王瑶  潘卉 《山西建筑》2014,(29):223-225
介绍了东亚园林体系、西欧园林体系、西亚园林体系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起源,从总体布局、造园要素和园林意境三方面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式特征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得到了一种更全面合理的古典园林特征的认识方法,可为将来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代晋商凭借雄厚的财力广起深宅园林,太谷孟氏家族园林是晋商私家园林的重要代表。孟氏弃儒从商而至家业兴盛,为造园提供了物质基础,饱读诗书的晋商对文人“自然栖居”意境的追求为造园活动繁盛创造了主观条件。晋商亦儒亦商的特殊的身份,体现在孟氏对园林择址、布局、营建山水等造园理法上,是商人世俗与文人雅致两者间的平衡。太谷孟氏私家园林为晋商孟氏提供了一处大隐于市的心灵居所,它实际上是建立在晋商身份下的一种中庸市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曦  孙晓春 《中国园林》2009,25(11):20-23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巨著,全书共三卷11篇专论,书中多篇虽涉及"理水"的内容,但是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理水"专篇.主要对<园冶>各篇中与"理水"有关的论述进行系统的整理,从与水关联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寄托、意境的追求、水体形态与结构布局和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4个层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并结合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力求<园冶>水景理法能有相对完整、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它通过对相关艺术门类和传统造园理论与手法的融合,形成了与意境美直接有关的园林文化。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应深入岭南园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琦 《南方建筑》1999,(3):83-85
一、岭南园林研究目的意义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中国园林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景象优美,意境深邃的园林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中国园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但逐步自身成熟完善,而且还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甚至远播至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就从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又溶入了本土园林文化,从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流园林体系。18世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同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的异同,着重论述欧洲园林在园林建筑、理水、掇山叠石、植物配置等方面向中国园林的借鉴、学习之处,并从自然观的角...  相似文献   

20.
《四川建材》2015,(4):164-165
四川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流派之一,是巴蜀文化的象征。它与其他流派的园林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四川园林的概括,从巴蜀之地的历史入手,浅析了四川园林的选址与布局特色及其空间组成与构成,归纳了四川园林的景观组成与意境表达,旨在通过将从巴蜀园林中领悟到的自然美、文墨美融入到当代园林设计中,为现代造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