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肝脏》2020,(8)
目的研究隐匿性HBV感染(OBI)患者HBV 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OB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疗前)2~3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7 mL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核心抗体(抗-HBc)及HBV C区变异。分析HBeAg(+)与HBeAg(-)患者HBV C区变异情况,分析不同HBV DNA含量HBeAg(-)患者HBV C区变异情况,最后分析HBeAg(-)HBV C区变异患者抗-HBc(+)分布情况。结果 80例OBI患者中HBeAg(+)55.00%,HBeAg(-)45.00%;其中HBeAg(-)组HBV C区变异率75.00%显著高于HBeAg(+)组3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DNA含量HBeAg(-)患者HBV C区变异率分别为100.00%、78.95%、16.67%,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HBeAg(-)HBV C区变异患者抗-HBc(+)率81.48%。结论 OBI患者HBV C区变异与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OBI的诊疗工作中应当关注HBV C区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205例HBV感染患者分为HBV相关肝癌组和HBV相关肝病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等因素比较。结果 1.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不良饮食习惯、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等差异显著(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0岁)、HBV DNA阳性等与HBV相关肝癌相关。结论 HBV DNA阳性、年龄(≥40岁)等可能是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V转基因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对降低HBV载量、HBsAg水平的有效性以及对母、胎鼠的安全性.方法 33只HBV转基因雌鼠均分为3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当天,HBV Tg对照组每天喂0.9%氯化钠溶液,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分别予替比夫定600和1200 mg·kg~(-1)·d~(-1)灌胃.普通雌鼠11只为健康对照组,予替比夫定600 mg·kg~(-1)·d~(-1)灌胃.交配当天、分娩当天采血.ELISA法测HBsAg,荧光定量PCR法测HBV DNA.观察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子鼠28 d时检测HBsAg、HBV DNA.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HBV Tg对照组雌鼠用药前后血清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HBV Tg-L和HBV Tg-H实验组雌鼠血清HBsAg分别为(187.39±23.18)μg/L比(160.50±27.69)μg/L,(190.48±22.43)μg/L比(161.89±21.23)μg/L(t=2.91,t=3.16;均P<0.05),用药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HBV Tg对照组、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子鼠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11.22±1.08)、(8.38±1.80)和(8.97±1.86)lg拷贝/mL(F=4.34,P<0.05),HBsAg分别为(93.03±18.37)、(9.56±4.39)和(9.27±2.69)μg/L(F=18.11,P<0.05).各组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对母鼠子鼠的安全性无影响,由于HBV转基因鼠的种类、孕期短等原因,雌鼠血清HBsAg下降明显,对HBV DNA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5,(11)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重叠感染HE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EV(HBV+HEV组)患者62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组)患者50例。ELISA检测两组患者的HBV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同时检测其肝功能指标。结果HBV+HEV组TBil、ALT、AST和PT分别为(260.33±32.47)μmol/L、(373.92±105.84)U/L、(510.32±167.25)U/L和(20.08±3.69)s,HBV组分别为(216.22±42.67)μmol/L、(339.62±98.36)U/L、(429.13±112.44)U/L、(16.79±2.34)s,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两组间无差异;TBil恢复正常的时间HBV+HEV组患者为(45.6±8.4)d,HBV组患者为(24.3±5.8)d,重叠感染患者恢复时间延长(P0.05),HBV+HEV组的重型肝炎的发病率(30.6%)和病死率(12.9%)均显著高于HBV组的14.0%和0,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V重叠感染慢性HBV对患者的肝功能及其疾病转归均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RNA)、HBV DNA以及HBsAg水平。方法入组86例慢性HBV感染者,抽提血清HBV RNA并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mRNA为cDNA,Taqm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DNA。将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HBV RNA定量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患者中依次降低,不同临床时期血清HBV RNA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HBeAg阳性,r=0.523,P=0.004;HBeAg阴性,r=0.340,P=0.034)。血清HBV RNA水平与HBsAg水平均呈正相关(HBeAg阳性,r=0.548,P0.01;HBeAg阴性,r=0.317,P=0.049)。结论随着慢性HBV感染病程的进展,血清HBV RNA水平逐渐下降。且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DNA、HBsAg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 LP)用于临床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及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5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LP、HBeAg和HBV DNA.结果 (1)305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LP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73.44%和70.16%,两者的检出一致率为71.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BV 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之间呈正相关(r=0.354,P<0.05).(3)HBeAg阳性156例中,HBV LP和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是90.38%和86.54%:HBeAg阴性149例中HBV LP和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5.70%和53.02%,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HBV DNA阳性214例中,HBV L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分别是83.18%和4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 LP是一个操作简便的可用于判断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敏感指标,并且HBV LP与HBV DNA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反映HBeAg阴性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新的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改良PCR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PBMCs中HBV 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结果120例慢性HBV感染者PBMCs中HBV DNA、ccc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50%、45.83%,HBV DNA阳性检出率高于cccDNA(P<0.01);其中HBeAg阳性组PBMCs中HBV DNA(80.00%)和cccDNA阳性检出率(45.00%)分别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61.67%)(30.00%)(P均<0.01);PBMCs中HBVDNA检测阳性者血清HBVDNA水平明显高于HBVDNA检测阴性者(P<0.01)。结论改良PCR法检测表明HBV DNA不仅可感染PBMCs,且部分参与复制;PBMCs中HBVDNA存在和复制能力与HBeAg阳性相关;PBMCs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患者HBV总DNA(tDNA)、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和HBsAg,并探讨其特点.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21例CHB、23例LC和2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标本HBV tDNA、HBVcccDNA,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外周血HBsAg.正态数据采用ANOVA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CHB、LC和HCC患者中,外周血HBVtDNA分别为(5.38±2.08)、(4.96±1.65)和(4.18±0.91)lg拷贝/mL,肝组织HBV tDNA分别为(7.18±1.91)、(6.51±1.87)和(5.87±1.47)lg拷贝/μg,肝组织HBV cccDNA分别为(3.53±2.03)、(2.63±2.13)和(0.58±1.40)lg拷贝/μg,外周血H BsAg分别为(3.30±0.65)、(3.12±0.52)和(2.60±1.03)lg IU/mL,CHB与HCC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13;t=2.562,P=0.014;t=5.799,P<0.01;t=2.709,P=0.003),LC与HCC患者肝组织HBVcccDNA及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4,P<0.01;t=-2.237,P=0.023).外周血均未检出HBV cccDNA.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r=-0.290,P=0.016)、肝组织HBV tDNA(r=0.372,P=0.002)及肝组织HBV cccDNA(r=0.378,P=0.001)均有关.结论 HBV tDNA、HBV cccDNA、HBsAg在CHB、LC、HCC患者呈逐渐降低趋势,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肝组织HBV tDNA及肝组织HBV cccDNA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特点。方法61份HIV阳性献血员及89份HIV阴性献血员的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组人群的HCV、HBV及HCV/HBV感染情况。结果HIV阳性献血员的抗-HCV阳性率为70.49%。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与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HBV的阳性率分别为8.20%、29.51%、3.28%、44.26%、11.4896、47.54%;而HIV阴性献血员的抗-HCV阳性率为19.10%,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的阳性率分别为2.25%、38.20%、1.12%、47.19%、6.74%、47.1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人群的HCV、HCV/HBV感染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HBV血清学标志物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HIV阴性献血员相比。HIV阳性献血员的HCV感染率很高,而HBV血清学标志物则无显著性差异。对献血员进行HBV检测而未检测HIV、HCV造成的选择偏倚,可能是中国中部一些省份HIV感染者HCV感染率高而HBV感染并不相应增高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重叠感染状况以及对HBV的免疫水平。方法对59份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分析HIV感染者中HBV感染及免疫情况。结果HIV/HBV重叠感染率为13.56%(8/59),抗-HBs阳性率为55.93%(33/59)。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的HIV/HBV重叠感染率以及抗-HBs阳出率,各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HIV/HBV重叠感染率相对较低,抗-HBs的阳性率较高,这与人群自然免疫、人工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张团结 《山东医药》2012,52(39):71-7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6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CHB患者。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其HBV基因型、HBV YM-DD变异(突变)情况,分析其与ALT水平、HBV-DNA定量的关系。结果 176例患者中HBV型别主要为C型(97例)。HBV基因突变131例,突变率为74.4%(131/176);C型者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型别者(P<0.05);HBeAg阳性者突变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P<0.05);HBV突变率与ALT水平、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者HBV突变率较高;HBV基因型与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分型与相关慢性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感染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受宿主因素的不同影响,可引起不同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及肝细胞癌(HCC)等。我们分析了我院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旨在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HCV RNA的复制及肝脏损害情况,加深对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认识。方法选取2000~2013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HBV/HCV重叠感染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V DNA、HCV 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HBV单阳性组(27例)、HCV单阳性组(49例)、双阳性组(17例)和双阴性组(23例)。比较4组患者年龄、性别、可能传播途径的差异;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肝纤维化情况;对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HBV DNA及HCV RNA复制水平。结果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ALT水平表现为HBV单阳性组双阴性组双阳性组HC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表现为HBV单阳性组(25.9%)双阳性组(23.5%)HCV单阳性组(18.4%)双阴性组(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呈负相关(r=-0.519)。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明显低于HB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BV DNA与HCV RNA复制存在相互抑制和消耗情况,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CV RNA复制占主导地位可能会促使其HBV自发阴性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4.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HBV在感染HIV人群中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更高,在中国HBV高流行区域表现尤为明显。由于HIV和HBV合并感染会造成疾病进展加快,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发生率较单纯HBV感染者更高。对于合并HBV之HIV感染者,若不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而单纯治疗HBV感染,用药需要注意避免诱发HIV耐药。开始ART时,用药选择宜兼顾HBV,治疗过程中若要换药,亦须保留对HBV有效之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目前尚无公认、明确的定义。究其本质,实为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通过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亦即其患病的始动因素是HBV感染,特别是慢性HBV感染;通过HBV抗原(HBAg)在宿主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IC)致病。我国属HBV高度感染区(总感染率>60%,慢性感染率8%-16%),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9.09%,约1.2亿-1.3亿人口。慢性HBV感染并发HBV-GN约8.8%[1],按此计算  相似文献   

16.
王山军  赵文轩  张瑞 《肝脏》2016,(10):855-857
目的针对HBV-LP与HBV复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BV感染患者120例、健康体检患者120例,HB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HBV-LP与HBV DNA,比较HBV-LP与HBV DNA的相关、阳性率等指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105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103~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HBV-LP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阳性率为92.50%(111/120),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的HBV-LP阳性率为94.12%(96/102),HBV DNA阴性患者血清的HBV-LP阳性率为83.33%(15/18)。HBV-LP与HBV DNA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随着HBV DNA拷贝数升高,阳性率增加。随着HBV DNA复制数增加,HBV-LP浓度升高,两者之间为正相关。结论在HBV感染患者中HBV DNA、HBV-LP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体内HBV病毒进展、复制、及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20,(7)
目的 探讨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PLC)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PLC患者138例,均接受精确放疗治疗。统计患者肿瘤直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HBV?DNA等一般资料,分析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38例PLC患者均行精确放疗,有34例(24.6%)发生HBV再激活,其中精确放疗后4周发生6例(4.3%),8周发生16例(11.6%),12周发生12例(8.7%),均纳入HBV再激活组;104例(75.4%)未发生HBV再激活,归入HBV未激活组。HBV再激活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所占比例为58.8%,显著高于HBV未激活组的14.4%(P0.05);HBV再激活组血清HBV DNA1.0×104拷贝/mL所占比例为50.0%,显著高于HBV未激活组的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Child-Pugh分级(OR=1.129,95%CI=1.004~1.270)、血清HBV DNA(OR=1.146,95%CI=1.028~1.278)是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与肝Child-Pugh分级、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抗HBV疗效,为合理选择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抗病毒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A组60例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拉米夫定(300mg qd)+齐多夫定(300mg bid)+依非维仑(600mg qd)抗病毒治疗。B组60例为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3TC(100mg q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HBV YMDD变异检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VM、HBV DNA及肝功能,治疗观察满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均较B组高(P0.05);治疗满96周,A组患者仍保持100%的HBV DNA阴转率。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含3TC(不含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HBV效果,且未发生高耐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一定关系。1.HBV感染发生在HCC之前: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HBV感染与HCC发病率地理分布一致,西欧、美国HBV感染率低,HCC发病率也低;非洲、东南亚和我国HBV感染率高,HCC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