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报告1例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该省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中进行病毒分离,发现脊灰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CDC鉴定,综合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由省级专家组做出诊断鉴定。结果患儿为首次服苗,23d后出现麻痹,60d后双下肢残留麻痹,国家级实验室鉴定结果为Ⅱ型脊灰疫苗相关株。结论该病例诊断鉴定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年临床诊断脊髓灰质炎(脊灰)6例,其中因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诊断5例,失访诊断1例。6例均为2岁以下儿童;未服脊灰疫苗者2例,免疫1~2次者3例。临床诊断6例脊灰均采集了粪便标本,其中病毒分离阴性1例,脊灰Ⅰ、Ⅱ、Ⅲ型病毒各1例(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2例。1993~1996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经验手册》推荐的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用FIT—PCR—RFLP法和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13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为:脊灰病毒110株,其中脊灰I型13株,Ⅱ型44株,Ⅲ型28株,PV混合15株,P+E混合10株。除Ⅱ型均为疫苗相关株外,I型1株有3个核苷酸序列变异,Ⅲ型有7株有1~6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分离非脊灰肠道病毒193株。结论: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存在,且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控制标准,从而证实江西省消灭了脊灰野病毒。2006年脊灰Ⅲ型的核苷酸变异,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变异循环的发生,一定要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预防VDPV。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江苏省1994~199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共检测358例粪便标本,分离到病毒50株,阳性率为14.0%。其中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7株,阳性率为4.7%。对1994、1995年分离到脊灰病毒的13例病人的传代标本,用PCR法鉴定型内特征均为疫苗株。初步表明,脊灰散在发病,型别已由1989、1990年流行时期Ⅰ型为主转向Ⅱ、Ⅲ型,且分离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  相似文献   

5.
泸州市自1992年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但时常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现对1996-2004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病例发生情况描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AFP病例流行病学资源来源于泸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报告。1·2VAPP诊断标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颁布的《脊灰诊断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分析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疑似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实验室确诊感染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别,为河南省制定更完善的脊灰防控策略及维持"无脊灰野病毒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第4版》操作规程,使用RD和L20B两种细胞对河南省2016年AFP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逆转录PCR法进行病毒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共检测453例疑似AFP病例,其中有7例(1.55%)病例分离出10株脊灰病毒,其中Ⅰ型、Ⅲ型和Ⅰ+Ⅲ型分别为5株,3株和2株。分离到脊灰毒株与Sabin株相比,核苷酸VP1区发生0、1、2、4和6个变异的数量分别为3、1、3、2和1株。结论 2016年河南省分离出脊灰病毒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型别以Ⅰ型为主,VP1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证实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发现、报告和调查、随访所有的AFP病例,在麻痹14d内采集双份合格的粪便标本作脊灰病毒分离培养,综合 病因、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等对每例AFP病例给予分类诊断。结果:1991年湖南省开始建立AFP病例的监测系统,到2000年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752例,自1995年15a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的目标,1997年起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80%,1998年监测系统指标全部达到WHO和卫生部标准;对1617例AFP病例及其接触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定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8.30%,到2000年已连续7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湖南省通过多年的免疫活动监测结果表明,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例使用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发生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评价处置效果。方法对该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和型内鉴定;在当地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价和0-4岁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结果该例AFP病例接种第2剂bOPV后19d发病,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株,其VP1区发生11个(1.2%)核苷酸变异,鉴定为VDPV。经过采取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等控制措施后,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为Ⅲ型VDPV病例,及时采取查漏补种等措施有效地阻断了可能的VDPV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8年1例分离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Vaccine-hypervariable poliovirus,VH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的调查处置。方法对该例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脊灰病毒分离和鉴定,开展排毒监测、隔离消毒、AFP病例主动搜索和接种率评估,分析传播风险。结果从该AFP病例及其两名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病毒,均鉴定为Ⅲ型VHPV;病例无残留麻痹。当地未发现漏报AFP病例,2月龄-5岁儿童各剂次脊灰疫苗接种率>99%,对病例和接触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后,未再发现VHPV。结论高水平脊灰疫苗覆盖率、高质量AFP病例监测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是阻断本起VHPV疫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宁波市鄞州区首例疫苗相关Ⅰ型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患儿的发病及诊治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实验室检测结果,伤残残留及等级鉴定,补偿政策落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实验室分离与定型为Ⅰ型,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为脊灰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调查显示鄞州区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9.71%,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接种率为0.87%;主动搜索未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接种门诊接种实施规范。结论该病人感染系口服脊灰疫苗株病毒所致;鄞州区IPV接种服务有待提高;预防接种单位对接种脊灰疫苗尤其是首次接种者需行肛周脓肿检查,以筛查特殊人群;卫生部门应当主动应对VAPP病例的发生,确保常规免疫工作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