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证型、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CAG及胃癌前病变相关的证型、证素研究文献,文献纳入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31日,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CAG癌变过程依据病理结果划分为CAG、CAG伴肠上皮化生(IM),CAG伴上皮内瘤变(IN)三个阶段,采集各个阶段证型、证素信息并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3篇CAG证型、证素研究文献,共报道病例数9261例。在CAG癌变过程中,基本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阳虚证,且以上证型在CAG癌变的3个阶段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多见于CAG阶段,脾胃湿热证多见于CAG伴IM阶段,瘀阻胃络证、脾胃阳虚证更多见于CAG伴IN阶段。基本病位类证素为胃、脾、肝。基本病性类证素为气虚、气滞、热、阴虚、湿、瘀血、阳虚。其中气虚、气滞证素贯穿疾病3个阶段,而热、阴虚、湿、瘀血、阳虚证素在CAG癌变3个阶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AG阶段以阴虚证素多见,热、湿证素在CAG、CAG伴IM阶段更为多见,CAG伴IN阶段以瘀血、阳虚证素多见。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证型、证素呈现"虚实夹杂、因虚至实、因实致虚"的演变规律。脾胃气虚证为核心证型,气虚、气滞证素贯穿疾病始终。疾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区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淑玲 《北京中医药》2009,28(6):445-446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市展览路社区居民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病状况,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108例CAG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证候分布规律.结果社区CAG临床主证的发生频次依次为胃痛(89.81 %)、脘腹胀满(78.7 %)、纳差(62.96 %)、口干(60.18 %)、乏力(45.37 %)、畏寒肢冷(43.51 %)、便秘(39.81 %)、嘈杂、(35.18 %)等.中医证型的出现比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2.22 %)、肝胃不和证(19.44 %)、胃阴不足证(17.59 %)、脾胃湿热证(14.81 %)、胃络瘀血证(9.26 %)、寒热错杂证(7.40 %)、肝胃郁热证(5.56 %)、饮食停滞证(3.70 %).胃镜检查结果也与常见中医证型的不同呈现相关性表现.结论本社区CAG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胃镜检查与证型的相关性可以为社区CGA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纳入有关CNAG、CAG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研究。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CNAG、CAG证候和病性类、病位类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以及构成比,并比较二者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241篇,其中CNAG文献64篇,CAG文献177篇,共计病例数36 315例,其中CNAG病例11535例,CAG病例24780例。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C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其中CNAG肝胃气滞证多于CAG,CAG瘀阻胃络证多于CNAG。CN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气滞、湿、阳虚,C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阴虚、湿、气滞。其中CNAG气滞、阳虚证素多于CAG,CAG瘀证素多于CNAG (P 0. 05)。CNAG和CAG病位均以胃、脾、肝、肠为主,其中CNAG病位多在胃,CAG病位多在脾(P 0. 05)。结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气虚证为CNAG和CAG的核心证候,其中CNAG病机以胃气滞为显著,CAG病机以脾气虚更为显著。胃阴亏虚、胃络瘀阻是CAG区别于CNAG的主要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整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慢性胃炎脾虚证分型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亚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分析。结果: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胃黏膜既可有器质性病变存在[G型———发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也可无器质性病变存在(F型———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均发生在CSG、CAG基础上,且CSG、CAG的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程度、固有膜腺体减少程度和胃黏膜肠化生Ⅱb(IMⅡb)发生率也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P<0.05~0.01。结论:对①有病有证(既有CSG或CAG,又有脾虚证)、有证无病(虽有脾虚证,但无CSG或CAG)及有病无证(虽有CSG或CAG,但无脾虚证的临床症状)都应足够重视。②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的CSG或CAG其病变程度和IMⅡb发生率较G脾气虚证、G脾阳虚证的CSG、CAG为重。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胃癌前疾病。中医药在改善CAG临床症状,抑制甚至逆转其萎缩的腺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医界对CAG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且证型复杂,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不利于临床诊治。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从“浊毒”论治CAG,认为浊毒蕴胃是CAG的主要病机,浊毒蕴胃证是主要证候。根据李佃贵教授对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的指导意见,并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开展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专家调查,研究CAG浊毒蕴胃证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对CAG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癌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2020年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20例CA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率、上皮瘤变率和Hp感染率.结果:脾胃湿热证、肝脾不和证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瘤变率均高于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胃络瘀血证的Hp感染率高于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c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上皮瘤变、Hp感染均为CAG癌变的单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CAG患者癌变风险存在差异,中医证型的运用对癌变风险的临床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探讨其与浊毒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311例CAG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浊毒内蕴证(62例)、肝胃不和证(84例)、脾胃虚弱证(37例)、脾胃湿热证(75例)、胃络瘀阻证(23例)、胃阴不足证(30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不同证型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 浊毒内蕴证与其他5种证型胃镜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比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病理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病理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各证型在胃镜像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特异性,浊毒内蕴证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黏膜粗糙,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1 1 8例CAG患者 ,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5型 ,即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1 1 8例CAG患者 ,Hp阳性 87例 (73 .7% ) ,Hp阴性 31例 (2 6 .3 % ) ;CAG各中医证型Hp感染顺序为 :脾胃湿热(87.5 % ) >胃络瘀血 (83 .3 % ) >肝胃不和 (76 .9% ) >脾胃虚弱含虚寒 (50 % ) >胃阴不足 (44.4%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 .0 1 )。结论 :Hp感染是CAG病因之一 ;Hp感染情况可作为CAG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及其基因(IL-1B)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招募192例CAG患者及20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采用~(13)C呼气法及金标法检测Hp;ELISA法检测外周血浆IL-1β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酶切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IL-1B基因多态性。结果 CAG患者证型以脾胃虚弱证(31.77%,61/192)为主。CAG患者Hp感染率为53.65%(103/192),其中以脾胃湿热证(64.86%,24/37)及肝胃不和证(66.67%,24/36)患者感染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及瘀血阻络证CAG患者血浆IL-1β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CAG病例组IL-1B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的发病风险与IL-1B的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但其中医证型与患者Hp感染及外周血IL-1β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CAG的规范化辨证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CAG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的证候、证素、病例数及处方药物组成,分析比较前25年与近5年文献CAG证候与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与构成比。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最后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45篇,含中医证型42种,CAG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CAG病位多在胃、脾和肝,常见病性证素有气虚、阳虚、热、阴虚、气滞、瘀、湿。相比于前25年文献,近5年文献更多见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和肝胃不和证,病性证素更多见气虚、热、阴虚、气滞和瘀。共涉及处方260首,涵盖药物191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白术(56.54%)、党参(46.54%)和白芍(46.15%)。30味高频药物聚为8类时效果最佳。结论:CAG以脾胃气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胃、脾和肝,病性多见气虚、阳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仁术健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气虚证大鼠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探讨仁术健胃颗粒预防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方法:大鼠(除正常组)采用自由饮用MNNG溶液,灌胃40%的酒精,饥饱失常,疲劳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复制CAG脾气虚证模型。然后将CAG脾气虚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相应各组。实验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ET和NOS水平。结果:CAG脾气虚证模型组大鼠ET和NOS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都显著升高(P0.05);仁术健胃颗粒12g/kg可显著降低CAG大鼠ET水平(P0.05),6g/kg和3g/kg剂量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AG大鼠NOS的水平(P0.05)。结论:仁术健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与降低机体ET和N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患者305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胃黏膜病理程度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癌前病变的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本研究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24.3%(74/305),不同病理程度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率与胃黏膜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即病理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高(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同病理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及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病理程度为轻度时(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中重度时(病变中晚期)以虚实夹杂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G不同证型与黏膜中SS及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患者60例,脾胃虚弱证者30例,脾胃湿热证者30例,正常对照者30例,应用RIA法测定胃黏膜中SS含量,并进行SS水平比较.结果:CAG患者胃黏膜中SS水平在2证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均P<0.05),证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感染阳性者明显低于正常者、阴性者(均P<0.05)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SS水平变化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湿热证的本质,SS的严重减少可能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粘膜病理和癌基因表达的证病相关变化。方法 复制CAG证病结合模型,将脾虚证、肝郁证、肾虚证分别与CAG同时联合造摸,并设立相关组进行对照,观察各组胃粘膜病理及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关癌基因P53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胃粘膜有明显萎缩,慢性炎症和一定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细胞增殖动力学的改变,PCNA和P53基因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以肾虚CAG组最为严重。结论 CAG可以有不同的辨证类型,其中肾虚证与CAG的病理有更本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发生时胃黏膜细胞凋亡及调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CAG各证候的实质。方法复制大鼠脾虚证、肝郁证和湿热证CAG病证结合模型,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和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Fas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Bcl-2、Fas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结论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2、Fas蛋白表达与CAG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最高和Bcl-2、Fas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新的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证病结合模型 ,并观察其实验 35周的胃粘膜病理改变。方法 :雌性大鼠 ,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CAG模型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 ,脾虚证模型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 ,肝郁证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 ,肾虚证模型采用MTU溶液饮用法。总造模期 35周。造模结束后光镜观察胃粘膜病理改变。结果 :CAG模型各组胃粘膜有明显的萎缩性改变 ,而炎证和纤维化程度相对较轻。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胃粘膜萎缩的程度上 ,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最为严重。肝郁CAG组胃粘膜萎缩程度较轻。结论 :本实验在完善CAG证病结合模型方面作了尝试 ,并以之初步观察了证、病和证病结合在胃粘膜病理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胃黏膜c-myc 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与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80例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2)C-14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测;(3)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72例患者胃黏膜中的c-myc DNA甲基化表达。(4)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c-myc 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CAG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c-myc基因甲基化率在CAG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证型中c-myc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双亏肝胃不和。与肝胃不和组比较,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寒组比较,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血双亏组比较,痰湿凝结、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G中医各证型c-myc基因甲基化与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各证型间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双亏。结论:(1)c-myc DNA甲基化率与CAG中医各证型有一定相关性。(2)CAG不同中医证型Hp表达存在差异,且实证阳性感染率较虚证更高,中医各证型c-myc DNA甲基化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70例CAG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0例CAG患者中,男女比例约1.2∶1;以45岁以上中老年为主;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胃脘痛、纳呆、泛酸、烧心等;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中,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分布及病程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其证型分布与年龄、病程范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舌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证病结合模型的舌肌超微结构。雌性大鼠 ,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CAG模型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 ;脾虚证模型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 ;肝郁证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 ;肾虚证模型采用MTU溶液饮用法。总造模期 3 5周。造模结束后 ,从舌背面取舌肌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各实验组舌肌纤维线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包括线粒体肿胀 ,膜结构破坏 ;嵴肿胀、模糊 ,断裂或消失 ,排列紊乱 ,出现髓鞘样改变 ;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各组中 ,CAG组和肝郁CAG组变化较轻 ,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较严重。舌肌超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证、病和证病结合病理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