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开泰 《北京观察》2011,(11):43-45
近些年,许多重点大学都开办了国学院、国学班,一些报纸也出现了很多国学专版,甚至于有些学前班的孩子也能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倒背如流。眼见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许多人都说"国学热"到来了。  相似文献   

2.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1,(5):48-48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指学校。近现代国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其中内涵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三种。“作为材料的国学”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  相似文献   

4.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6.
人物     
《中国残疾人》2014,(8):12-12
关于残疾人的人物报道,很多年前我曾向一位老领导发过牢骚:“为什么都是写成一个模样出来见人呢?”他听了哈哈大笑。说:“‘见人’这个词用得好。”  相似文献   

7.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0,(12):16-17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学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是非褒贬,判若云泥。不仅如此,当“国学”被抬到了不应有的高度时。它也引起了领导层的关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认为,“国学”,在大学开课是文化多元的表现、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研讨是百家争鸣的体现,但若硬要将其在现代学科分类中提升为“一级学科”,那就是一种谬误。由此,领导者对“国学”的认知。从某种意义而言,会影响其应有的定位。这是他所担忧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珂 《新东方》2006,(6):61-64
对于重振“国学”的态度与否,在“五四”运动前后已有过争论,也有了一定的结论,现在就此又有了一翻争论。由于当下争论者“国学”素养的肤浅,恐怕也未必能达到老调重弹的理论深度。应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成熟的文化形态代表,重振、反对或者以民间的自然立场任由发展都存在其合理的成份。其中主要原因不外乎“国学”在现代性面前所呈现出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在崇尚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工业、市场等价值要素为目的的现代性面前表现出的无能为力,使许多过分强调和追求现代化的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反叛之。另一…  相似文献   

10.
毛梦溪 《人民公安》2011,(17):43-43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因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  相似文献   

11.
晏扬 《观察与思考》2010,(11):40-41
几年前以7500万元卖出29所卫生院,现在以3亿元回购28所卫生院,余杭区政府的这笔“买卖”亏大了。可能很多人为政府做了“冤大头”而愤愤不平,为纳税人为政府决策失误埋单而郁闷不已。实际上,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类似的出售再回购的亏本“买卖”。如果说这是一种决策失误,那么这种决策失误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准确地说与一度的“泛市场化”风潮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海梧桐国学文化书院在与复旦大学毗邻的大学路上。顾铭瑞教授虽年过花甲戴着眼镜,但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他介绍说:“书院创办于2011年7月,创办人是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因热爱中华国学,亲自设计并创办了这所古色古香,  相似文献   

13.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上千个孩子一边吟诵着国学经典,一边整齐地做着学校独创的经典操,这一壮观的景象在莱西市已是司空见惯,然每每看到这一景象,无不令人震撼。自2004年开始,莱西市以“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为契机,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普及开展国学启动教育。如今,“国学经典诵读”已然成为莱西市亮丽的文化名片,全市近4万名中小学生在经典的滋养中,完成了从“读圣贤书”到“行君子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印度有个国际大学,国际大学里有个中国学院,中国学院是印度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的中心。辉煌而不平凡的历程印度国际大学座落在加尔各答西北约160公里处风景如画的圣地尼克坦(传统意译“和平乡”)。这所驰名世界的大学是大文豪泰戈尔于1912年亲手创办的,这里曾是泰翁当年实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从事社会改良的实验基地,他在晚年几乎把全部精力、财产,也括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1913)都奉献给了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文选》从第一卷的开篇到第三卷的终篇,有二个“一以贯之”的特点。这就是:(一)从根本宗旨上讲,每一篇都以人民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二)从方法论上讲,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一根红线。列宁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时曾经说:“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词来表明整个通信集的焦点,即其中所抒发所探讨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汇合的中心点,那么这个词就是辩证法。”(《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二十四卷第276页)列宁这段评价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也适用于邓小平同志的著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照辩证…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11,(17):59-59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与“西”这两个方位词,总是与“眷”与“秋”这两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在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秋风”又总与“西风”相关。如李白的诗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毛泽东诗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都与古诗词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7.
邱烜 《当代广西》2008,(6):64-64
与时俱进立潮头 “强场富民”和“构建和谐新高峰”这两个词组贯穿着高峰林场近十年的奋斗和发展历程,高峰林杨所有的用材林和经济林的叶子里,都散发着这两个词所赋予的油油绿意。  相似文献   

18.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郑连根 《春秋》2009,(6):50-50
“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苹果享誉国内外,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够把烟台苹果与传教士联系在一起,并能说清其中“因缘”的人.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了。在这里记述一段美国传教士与烟台苹果的事。  相似文献   

20.
蒋笛 《求索》2011,(11):125-127
历史文献上记载孔子对风行于他生活年代的“郑声”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孔子认为“郑声淫”且“乱雅乐”,呼吁“放郑声”。由于“郑声”一词从古至今都一直被当做中国古代民间音乐的代名词,因而很多人误认为孔子是反对一切民间音乐的。造成这一误解是因为“郑声”和“郑风”两个概念的混淆。孔子当时所指的“郑声”是从民间流入贵族阶层,变质和腐化了的民间音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淫”,很多人片面将之理解成“淫色”而忽视了其多种内涵。本文对“淫”的内涵做出了多种解释,以澄清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